历史沿革
初建
南北道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修缮重建
南北道清真寺内所存较早的一块重修碑文为清乾隆二年(1736年),据碑文所记“有作者创于前”可知,此前已有清真寺。又,乾隆之前约七、八十年山东境内一直是太平盛世,无战乱匪患。此前清真寺应无战火破坏,其残破当属自然风化雨蚀,故清真寺的始建年代还应上溯几十年。
乾隆二年,由肖玉文、李文登、金国玉等二十余位穆斯林捐款重修,同时捐给寺里养赡田31亩。同治二年(1862年),教长马万荣协同乡老陈忠宝、马伟、李振兴等人四方募化,筹资再次重修,建大殿一座,门楼一座,讲堂三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许朝顺、李恒玉、徐李氏和金马氏等穆斯林为清真寺捐地31.5亩,作为经资(孝子以捐地作为经资委托阿訇常年为亡人祈求,以此尽孝道称)。
1946年春天,滨海回民第三大队在队长吴作恩(汉族)、政委彭林柏(回族)的带领下进驻南北道,开展了百日大练兵, 1946年五月底,刘格平同志带领山东回协的干部来到了南北道。刘格平和彭林柏等率领回族干部战士在此礼拜,以清真寺为阵地,向阿訇、乡老和穆斯林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动群众开展诉苦、减租减息运动,成立回民协会、建立党组织、民兵队、青救会、妇救会、识字班、儿童团等组织,大批回族青年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再次与南北道的穆斯林群众渡过一盖德尔之夜。
1966年,“文革”爆发后,阿訇受到批斗劳教,被赶出清真寺,《古兰经》被焚烧。宗教生活停止,清真寺受到及其严重的破坏。
1981年在书记金万宝、大队长金万斗、阿訇文益茂的主持下,重修了五间砖瓦结构的讲堂,也做礼拜大殿。
2000年秋,在阿訇文延礼的主持下,动工新建大殿三间,门楼一座,水房两间,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北至寺沟,西至寺沟、东至寺巷子、南至路。
市民族宗教局、大岭镇政府各拨款五千元,解决了水电问题,购置了寺内礼拜及日常生活用品。又请原省政协副主席、省民委副主任、省委统战部长、现省伊斯兰协会名誉会长金宝珍题写了“清真寺”和“虔敬真主”匾额,寺内面貌焕然一新。
规模建制
南北道清真寺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北至寺沟,西至寺沟、东至寺巷子、南至路。
寺院现状
现南北道回族群众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成为临沂市乃至全省闻名的少数民族经济强村,很多企业与伊斯兰国家和外地穆斯林有贸易往来,沙特、埃及、阿联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等国的穆斯林先后来访。清真寺现已成为展示南北道回族人民风貌、向国外需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国际友好交往的窗口。
南北道的清真羊肉馆更是远近闻名。
清真寺阿訇
文延礼,男,回族,生于1969年11月,临沂市罗庄区花埠圈村人,大专学历,1997年4月至今任临沂市兰山区南北道清真寺阿訇。自1997年至今,
任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省伊协教务委员会委员、临沂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教务委员会主任、兰山区政协委员等职。
地理交通
南北道,原名道里村,因地近大道,故名。又因位于临沂城西,故城里人又称为西道。源于蒙山南麓的小涑河穿村而入沂水,把村子一分为二。1962年,体制下放,河南部分称为南道,河北部分称为北道。两村现共有回族群众约2500人。一座清真寺历来两村穆民合用,坐落在北道村小涑河岸边。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兰山区南北道清真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