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京畿藩屏”。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1437),当时叫“故关”,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嘉靖二十二年(1543),“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要不足”,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吕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
地理位置
固关长城位于平定县城东35公里处,距山西与河北交界处只有2公里,属山西的东大门,东距离石家庄65公里,西距离阳泉50公里。太旧高速公路、307国道双线交汇,都从此处经过,交通十分便利,隶属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新关村。
基本介绍
历史
固关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如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这里。韩愈、司马光、韩琦、于成龙、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诗篇佳作。
固关长城由于年时久远,战乱毁弃,加之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筑简易公路,建国后修筑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都是横穿古长城而过,使这一重要文物古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坏。1998年后,在上级的支持下和文物专家的指导下,仅600多口人的新关村靠投义务工和自愿捐款,修复了固关南北两端数千米古长城和哨台、堞楼、药楼、关门、西峰寺、307国道跨路桥、太旧高速公路跨路桥、再现昔日雄关古道风采。
清朝末年,固关旧貌仍完好,古迹也未曾损坏,后来,屡遭战乱,无人监管,倒塌失修。特别是文革期间,损坏严重,城墙炮台等古建筑随意拆毁。现在,炮台仅有一个完整,三个半存,其余只有低矮的台基;城楼倾圮,衙门、庙宇全部被拆,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昔日的固关城,如今只能看到它的遗址了。
修复
1998年10月,固关长城1期工程顺利开工。新关村干群一致,众志成城,为恢复长城风采妇孺上阵,箪食壶浆,不畏艰险,聚沙成塔。投资65万元,其中村民集资24万元,义务工1.3万个,历时9个月修复北段长城620米,敌楼3座,堞楼上瞭望铺2个,登城石栏杆、石台阶150米,护坝70米,护墙30米,复修西峰寺六角亭4个,牌楼2座。同时搞了长城西侧绿化,初步具备了对游人开放的条件。
第2期工程投资150万元,修复国道长城跨桥、瓮城、关楼及南段长城800米,如实记载长城历史原貌。是时,危楼与青峰对峙,古道与太旧共舞,朔风习习,寒光铁衣,也就应了著名长城文物专家罗哲文教授称固关长城“有小八达岭之风韵”的赞誉。
古长城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太行之巅,山西东大门将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名字由来
固关长城据国家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考证,始建于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山国长城,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早155年,是我国唯一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石砌长城,从始到今,古长城已经经历了237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战争洗礼。复修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在复修固关长城的同时在此建关设城,城内建有三座衙门,俗称为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大衙门有三品武官嘉靖皇帝的四叔“庄懿王”坐镇指挥;二衙门设在后街,“把总”负责办理军事公务;三衙门设在固关关口附近,为“守备”负责把守,征收关税。明清时期,固关是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地形险要,位居要冲,扼晋冀咽喉,为先秦九塞,太行八陉之一,是井陉西出之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保护北京的要冲。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固关为明清京西的四大名关,同为“京畿藩屏”。
在明代嘉靖年间,内蒙古游牧虏寇经常窜到内地扰乱,率军攻打故关(今旧关),因故关地形险要不足,险些被虏寇攻破。为加强防御,嘉靖皇帝下诏移关设城,正定直隶巡抚征用八县民工两千多人,将固关西迁十里筑隘口,改故为固,即今“固关”,这就是固关名称的来历。推翻清王朝后,由于地名的变更,固关改为新关村。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珍惜时光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阳泉市平定县固关长城】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