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寿州窑遗址

时间:2024/11/21 1:32:3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别名: 寿州窑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五批(南朝至唐)
  •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
№目 录
    详细介绍

    古寿州窑遗址

    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 兴盛于隋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

    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后期,隋唐进入繁荣时期,五代逐渐衰落,历时300余年。早期以烧青釉瓷为主,青年釉中微闪黄色。产品有四系壶、高足盘、小口罐、瓶、碗、盏等,胎厚质坚,造型端庄凝重。器身往往有划花、印花、雕花、贴塑等装饰。器体多施半釉,釉色润滑。唐代以生产黄釉瓷为主,兼烧黑釉、茶紫釉和白釉瓷等。其中,黄釉瓷中由于窑温控制原因,又有黄绿、黄褐、蜡黄、鳝鱼黄等窑变品种。产品有壶、杯、钵、注子、盘、碗、枕、玩具和琉璃瓦等品种。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点彩、堆贴等,以斑斓的褐色点彩装饰最美,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技术。

    瓷器的制作方法主要彩轮制、模制和手制3种。圆形器物胎体用轮制,柄和嘴用模制后再用瓷泥和釉料配成浆水粘合一起;玩具都是手捏制而成。该窑的窑型为馒头窑。唐代窑为椭圆形,残长7.2米、宽2.7米,拱券顶,由窑门、火膛、火道、窑室构成。烧制方法,早期为垫烧法,晚期出现装烧法。窑具有三岔式和四岔式垫具,圆形高足式垫具、托具、窑柱、匣钵等。

    寿州窑瓷特点

    寿州窑介于古代南北方瓷窑系之间,早期受北方青瓷窑影响很大,至隋唐时期,聪明智慧的寿州窑工们在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作了重大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该窑是:隋代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隋代青中带黄绿,有玻璃光泽,常开有小纹片。唐代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大多施用化装土,有剥釉现象。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有粗细两类产品,精细者胎为白色。

    在坯胎制作上普遍涂抹一层魄化妆土,使粗糙的坯胎表面光滑整洁,以衬托器表釉色的美观。

    在烧制技术方面使用匣钵装烧法,避免了烧造过程中因粘联、重叠带来的损伤,以及烟火对坯胎的熏染和落砂等现象,使釉面光润,色泽均匀,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成品率。

    在烧窑方法上,改传统的还原焰火氧化焰,烧成黄釉瓷,这在中国陶瓷工艺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唐代寿州窑黄釉瓷器别具风格,产品多属民间日常生活用瓷,对当时生产民间用瓷的其他窑口影响很大。一些名窑如河北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鹤壁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湖南长沙窑,萧县白土寨窑等受其影响,而生产黄釉瓷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评价说:“寿州瓷黄,茶色紫”,被列为唐代六大名窑第5位。寿州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 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钟天地之灵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寿州窑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寿州窑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寿州窑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