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
据胡氏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一,公元904年,唐昭宗迫于梁王朱全忠的威逼,仓皇出逃,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个男婴。时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宦游于陕,秘密将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将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经胡氏始祖。
1047年,胡昌翼后代胡士良因公往金陵,途经西递铺见其地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土质肥沃、遂举家从婺源考水迁至西递。从此在西递耕读并举,繁衍生息。
1465年后,西递人口剧增,西递胡氏祖先“亦儒亦商”跻身于徽商行列,西递的财富迅速积累,大量的住宅、祠堂、牌坊开始兴建。
1573年——1620年西递村重修了会源桥和古来桥,并在两桥之间沿河渠建造了一批住宅。胡仕亨后代在其旧居基址上建起敬爱堂后,西递的中心就渐渐地从东边移至会源、古来二桥之间。
1662年——1850年,胡氏家族在经商、仕途上一帆风顺。西递在人口、经济和建设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胡氏24世祖胡梓(字贯三)曾经营36家典当行和20余家铺庄,遍及长江下游各大商埠,资产折白银500余万两,财力居江南巨富第六位。其家在西递建有祠堂(追慕堂)和宅第数处,胡贯三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与当朝宰相曹振镛结为亲家,地位相当稳固,为迎接曹来西递,还在村口兴建走马楼,村中建迪吉堂等建筑,以示其荣,以显其富。
明清两朝,西递胡氏进入仕途,实授官职的有115人。禀生、贡生、监生多至298人,这种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结合的途径,使西递胡氏宗族的财富急剧增加。清乾隆年间西递发展至鼎盛时期,全村约有600多座宅院、99条巷子、90多口井。
概况
描述
(1) 村落选址布局特色:
西递村依山傍水,同自然融为一体。古村落的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沙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2) 水、街、巷空间和村落空间特色:
西递村以敬爱堂、追慕堂为中心,沿前边溪、后边溪呈带状布局。宽度约3米的正街、横路街、前边溪、后边溪街等四条街道,构成村落主要道路骨架。四十多条保存完好的古巷弄辐射全村。在敬爱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楼等公共建筑前均留有小型广场。
大街小巷均采用“黟县青“石板铺设,路两侧有排水明沟,街巷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放,有着丰富的天际线;住宅大多临水而建,具有很强的亲水特征。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楼,高耸的马头山墙,曲折的墙面,不同形状的石雕漏窗,街头巷尾的石凳、水井,跨以水溪的石板桥,依旧保护着明清时期的原有风貌。
(3) 地方传统建筑特色
西递村的古建筑是徽州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
传统古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三开间、内向的方形或长方形,其平面虽方整却不呆板,紧凑而不显局促,经过精心组合的空间格局统一而又变化灵活,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之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自由,形成有二进、三进、四合多种形式的住宅。
民居建筑基本结构是采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顶,外墙围护结构,采用山墙隔离。底部用黟县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迭落形或凸孤形,用青 石镂空雕成花卉和几何图案装饰。大门均用黟县青石做框,上部镶嵌门罩,多砖石雕刻,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题,各有寓意。
民居园林特色
西递民居庭院大都置于前庭,也有的庭院置于楼两侧或房后。庭院设置灵活,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巧妙运用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巧与因借,在即步可吟的庭园景中充满诗情画意。民居院落善于利用漏窗、门洞、隔扇、建筑、花木等划分、组合空间,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隐约迷离的效果,用以表达多重的意境,引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之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启示。
交通信息
黟县汽车站、黄山市汽车客运总站(屯溪汽车站)、汤口镇黄山风景区换乘中心都有汽车前往西递,从屯溪发出的汽车终点是宏村。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钟天地之灵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西递村古建筑群】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