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庵山沙丘遗址

时间:2024/11/21 1:59:1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商至周)
  •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
详细介绍

西北距晋江市23公里,东北距深沪镇1.6公里,南连坑边村,西南与颜厝自然村相接,东面与北面距深沪湾各为2公里和1公里。山顶海拔为27米,相对高度约20米,遗址西北侧有颜厝溪由南向北汇入深沪湾。

庵山是一座风积形成的低矮沙丘,地貌上属海滨沙丘类型,近年被纳入新开发的工业园区,遗址原有面积推测达20万平方米以上,现大半面积已夷为平地,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

2007年5月30日至10月12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与晋江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庵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地点分南、北两区,南区布5×5米探方8个,北区布5×5米探方23个,实际发掘面积共775平方米。 从发掘的情况看,发掘的南、北两区由于地势的变化及遗址功能的不同,地层堆积略有差异,统一后的遗址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

第一期

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此外,在其上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里,还出土少量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文化遗物。

第一期庵山遗址,遗存是此次发掘的重要发现。

房址:仅见1座房址(F1)。F1位于北区南部,局部揭露。已揭露夯土墩11个,分布范围约40平方米。它是以夯土墩为承重结构的建筑遗迹,遗迹的中部有2个较大体量的夯土墩,周围分布着若干小一点的夯土墩,由于房址南部被近期取土所破坏,遗迹向东、西两侧延伸的探方未作发掘,因此,目前从柱网的分布情况尚难看出房子的平面结构。

夯土墩的做法是:在平整后的沙地上挖浅坑,然后取含土量多且土质致密的“老红砂”,经逐层填垫夯筑而成。从部分夯土墩有叠压关系看,该房子可能是一处经历了前后两期相延用的建筑遗迹。

灰坑:共有3个灰坑(H1、H2、H4)。H1位于F1房基北部的中心处。坑中部平置1个绳纹夹砂圜底大陶罐。从清理的情况看,H1是在第一期房子使用期间挖坑掩埋的。

陶罐出土时已开裂,但仍保持原形,腹内填满淤沙,在淤沙的上、中、下不同位置上,散布有数十片陶片,经拼对,是属于同一个个体的叶脉纹夹砂圜底大陶罐的底片,此陶片拼合后的大小刚好略大于所埋藏陶罐的口部,推测它原来是被作为器盖使用的。

H1的性质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H2与H4为生活垃圾坑,含大量灰烬、炭粒、烧土粒和完整贝壳以及少量鱼骨、兽骨等,其中贝壳占绝大多数,另出土较多陶片、打制石制品和个别陶纺轮、陶塑残件等;值得提及的是,在H2的第2层中,出土了2件用于铸造青铜器的石范残件。

第一期出土遗物以陶片为大宗,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陶,器形有釜、甗、罐、豆、陶拍、纺轮和支座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栅篱纹、席纹和素面纹等;出土石器最大的特点是大多数为打制石器,仅见一件小型磨制石斧,打制石制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打制锛形器、石核、石片、断块、碎块等。另有一些石质加工工具如石砧、石锤、砺石与凹石等;铸造青铜器的工具有石范;装饰品有玉玦、玉环、玉璜、石玦等;骨器有骨锥。 作为当时先民食物的贝类有:丽纹蛤、青蛤;螺类有嵘螺、荔枝螺、锈凹螺、粒花冠小月螺、褶牡蛎以及泥蚶等。出土的碎骨中可辨认的种类有鹿、麂、鸟禽类、鱼类和龟鳖类等,其中相当部分碎骨和少量贝壳、螺壳有被火烧烤过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出土的各类形态的凹石已达百件之巨,说明使用凹石是当时经济生活中重要内容,这对于众说纷纭的关于凹石用途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二期

第二期遗迹也发现有房址、灰坑等。

房址:包括两座房址(F2、F3)。F2、F3位于南区东北部和东部。本期房基的做法与前期有所不同:它取第一期地层土作为台基填土,夯筑较规整的台基,然后在台基上挖浅坑夯筑土墩,它延袭了前期以夯土墩为承重结构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建筑台基做得比前期更讲究。F2、F3遗迹均局部揭露,平面布局不清。

灰坑:仅见1个灰坑(H3)。H3为第一、二期相延用的遗迹,含大量灰烬、炭粒、烧土粒、细碎贝壳、鱼骨和少量兽骨等,出土遗物还有陶片、石环、石玦、骨锥等。从深厚的灰烬层以及大量被烧烤过的鱼骨、兽骨和细碎贝壳来看,H3可能是一处两期延用的火膛遗迹。

第二期出土遗物十分零星,除泥质印纹硬陶外,少量夹砂陶,器形有釜、罐和豆等,纹饰有条纹、席纹、方格纹、网格纹、刻划勾连雷纹和戳点纹等。另有玉玦、石玦、石璜、青铜锛、青铜鱼钩和青铜残件等。

历史意义

庵山遗址目前已发现的建筑遗迹和文化遗物,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点,它将大大丰富福建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从发掘成果分析,庵山第一期遗存与云霄墓林山、惠安蚁山和音楼山、龙海许林头以及最近在东山发现的白塘澳等贝丘遗址的文化内涵极为相似。

据此,庵山第一期遗存广泛分布于闽南沿海地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从以往闽南地区经正式发掘的遗址来看,该期遗存年代可能晚于东山大帽山遗址,而早于九龙江流域的“浮滨文化”和闽江下游的“黄土仑类型”文化。庵山第二期遗存与广泛分布于闽南、粤东地区的“浮滨文化”遗存和闽江流域的“黄土仑类型”文化遗存年代相当。

从庵山遗址不同地层、遗迹单位出土的5件石范残片是福建省第一次发现,它填补了我省青铜时代冶铸史考古的空白,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青铜时代冶铸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庵山是一处风积形成的沙丘,地貌始终受风沙的影响。从堆积情况看,地层保存完整、沉积序列清楚,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直至清代,前后长达4000多年之久;从古代聚落的演变与发展情况看,庵山的先民对于遗址的利用始终未间断过,因此,对于研究数千年来庵山遗址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目前,广东、香港地区发现的众多沙丘遗址,均发现于水动力作用形成的沙丘或沙堤上,与庵山遗址有较大区别。因此,庵山遗址的发现不但对考古学本身有很高学术价值,而且对全新世以来东南沿海环境变迁的研究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重要地点。 风积沙丘遗址的发掘在福建省尚属首次,对庵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方法,为今后福建省同类遗址的发现、发掘与保护积累了重要经验。?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Jane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庵山沙丘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庵山沙丘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庵山沙丘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