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
到底该叫“台头庙”,还是“抬头庙”?
笔者认为应叫“台头庙”,因其建于高台之上故名“台头”。这样的称呼也许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如“九龙头”为紫金山麓的九个山头而得名,“真武庙”是九龙头建筑群中居首并且大的一座,后因其余山头庙宇损毁,人们逐渐将九个山头的建筑迁至保存完好的真武庙之上,即“九龙”都并存于龙首,“首”的口语为“头”,这就是的真武庙俗称九龙头的原因,实际上真武庙只是当时“九龙头”庙建的其中一座。由此推断“台头”之称成立。众所周知,河津旧城在台头庙之西,地势较低,至今人们还习惯把去旧城、东关叫作“到底下”,反之则叫作“到上边”。再在高台之上建庙,岂不称它为“台头庙”?如上所说,“台头”、“九龙头”的命名应是出于同一思路。
“相传魏惠王拜郊台,今称村为台头堡”(《明一统志》),所释的“台头堡”一说非此台头庙命名的原因。古代帝王祭祀是在都城之郊外,显然“龙门”或说的河津并不是当时魏惠王的国都,其都先为安邑,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如果说“拜郊台”是当时遗风所致的话,就是说台头庙是因“台头堡”村而名,但自古以来以村名命名的大型庙宇还鲜有。
“台头”也罢、“九龙头”也罢,都应是当地人们一种语言习惯的产物。地势较高的居中或居首的所以谓“头”。从庙存碑刻《重修台头庙记》来看,“……庙以抬头名,以其形胜使然,故曰抬头。其地在龙门旧城东一里许,台与平地约高丈余,宽方十亩,东西距三十七步,南北迤逦八十六步……”。所以,台头庙的“台”指高台,“头”指居首的位置,是曰“台头庙”。
此时便出现了问题:是该叫“台头庙”还是叫“抬头庙”?哪个更准确呢?一字之差,好象距之千里。此中迷惑可作如下分析:其一,中国文字十分丰富繁杂,古来通假字多不胜举,包括谐音字普遍使用,“台”、“抬”可等同;其二,“台头”为公认的规范的名字,而“抬头”是老百姓的俗称、惯称,并且“抬头”也寓示着龙门之地包括每个人都能“龙抬头”,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幸福的憧憬。据庙存碑文上的记载,“台”、“抬”二字是兼用的,可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在乎是“台头”还是“抬头”,或者说早已把“台头”习惯上叫做“抬头”了。不管怎样,都是这座庙,都是这座与当时以拜佛为主的觉城寺相对的一座大众化的庙,都是这座能给他们带来吉祥的庙。更令人叫绝的是,台头庙在河津旧城之东,旭日东升、紫气东来,该庙可谓我城之“抬头”(抬头有开始、重要、尊敬之意),“台头庙”、“抬头庙”兼称其,岂非绝妙之极?河津人的智慧亦可见一斑 。“台头”?“抬头”?笔者只建议从现代规范的角度而言,应以“台头庙”名,从人们习惯而言,可二者并用。
文化价值
有人叫它“东岳庙”,也有人叫它“西岳庙”
对台头庙的称谓不仅有“台”、“抬”之混,还有“东岳”、“西岳”之扰。就连政府的有关文本及各方家也有不同的称呼。笔者认为,这里首先有对台头庙称谓考究不严谨之嫌,再者就是时下个别研究者在某些领域不求深入探索,只图标新立异。岂不知对历史的标新立异实际是对历史、对后人的不负责。
称台头庙是“东岳庙”者,是因庙存碑文谓所祀之神“……中曰泰山,左曰后土圣母祠,右曰华岳神……”(《重修抬头后土庙记》,明成化四年立)。可见台头庙主祀神为“泰山”,因其居中,故有文称“东岳庙”。而 庙存的另一立于明成化九年的碑刻——《重修西岳庙兼饬众祠神碑》又曰:“……又建两廊,东有法王催(崔)府判官,土地祠西有子孙,关帅,龙、牛二王庙……”,可见当时只是重修台头庙中居右的西岳一庙,而并非对整个庙宇的重修,亦属正常。这样说,称台头庙是“西岳庙 ”,较称其为“东岳庙”更为不妥。不论是“东岳庙”还是“西岳庙”,亦或是“后土圣母祠 ”等等,都是台头庙里的 建筑之一。
自古以来,华夏各民族就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山神崇拜的习俗,甚至在当时已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佛教作为舶来的宗教文化,一度被统治者所利用、推崇,加之佛教有着其特有的“清规戒律”,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有着苛刻的要求。思维活跃同样有着本民族浓厚文化的华夏各民族人民,大多对本民族的信仰较执著,认为自己所故有的崇拜更亲切也更有效,而且不受佛门的许多限制。人们可以自发地建一所庙宇,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均可以将他们认为值得敬仰的哪怕是毫不相干的“神”供于其中,。因此,在一所庙宇祀有多方神灵,天上地下,山南海北,更加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超凡思想,天下大同,无所不容的博大胸怀。所以,台头庙是以祭“泰山神”的东岳庙为中心,其他西岳庙、后土圣母祠等为辅的综合神庙,而整体庙建应称作台头庙。
建造时间
关于台头庙始建于何时,尚无可考资料。但庙存碑文云“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可见创修早矣。从现存建筑来看,庙建的基本构件为元,形制为明代。而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山神崇拜来看,《河东记》所述河东祭泰山的习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故传至汉代在此建庙可能。
台头庙的价值
文物价值:经专家实地考察,其构件大部分为元代,属明代重修,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价值:它是河津乃至河东、中原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山神崇拜的见证,浓缩着千年华夏的文明,尤其是老百姓的一种自然文明。
现实价值:台头庙座落于全国百强的河津市区内,待以时日重显昔日风彩,则在文物旅游,提高城市品位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如果能还原,它是立体的;历史作为一种过去的形态,之于现在又是平面的。而每一段历史过程中的人、事、物又是连成这个平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可以从这些人、事、物的点滴中将历史简单还原。但愿不久将来对台头庙的修复、开发,能成为龙门文化、黄河文化乃至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一份子。
老人的故事
五六十岁的河津人,说起台头庙,他们都知道。他们三个五个,坐在街头、巷头,说台头庙。他们说:台头庙,在老县。早些时候,台头庙做了粮站哩么。去那里送过粮的,都知道。
河津老县城也只有五六十岁的人才这样叫。年轻人不把台头庙那块地方叫老县,年轻人问半天,才知道老年人说的台头庙的那块地方,原来就是新耿大街,龙岗路交叉十字路口附近。
龙岗路交叉十字路口,南北是新修成的大街。街西有照相馆、街东有小卖铺,紧靠小卖铺有一个豁口。站在豁口,望一眼,看见里面古建筑的屋脊;走几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回望,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古建筑群。一个知情的人,用手指点点,说这里就是台头庙了。
这也真是太离奇了,这就是往昔红火的台头庙吗?话说当年,这里三月十八庙会。当年,年年农历三月十八这里庙会。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来这里赶庙会。想想这里的热闹吧,台头庙门前,跑马的、抬轿的。人们长袍马褂,人流河涌一般。这里卖包子的,看茶炉的,吆喝声,接二连三,人们挤在一处看洋片……
这里的戏唱三天。戏台在庙里。这里先不说戏台,才到庙门口,见不了戏台。庙门两旁一边一个高大威武的金刚。进去是山门(也叫午门),午门过去,才是戏台。一逢庙会,那戏台跟前是一张张大方桌。有钱人家的伙计们,抬着大方桌儿,早早来戏台前占座儿。这方桌上坐的是家眷,是那些个小脚的婆娘和闺女。男人们站在周围。想女眷们齐头整脸坐在戏台前的桌子上,她们扬着个脸,抬起她们的下巴看戏台上咿咿呀呀。她们看着,时不时紧一下她们的小脚,或者手臂儿款款抬起,抹抹她梳得齐整的头。她们的头一定油光粉滑,一个女人的鬓角上或许还插了一朵什么花吧?
戏台过去,一边一个挑角楼,因为八个角,也叫八角楼。八角楼再往后,是正殿。正殿红火。进庙的人们一个个都往这里挤。这里,香火燎绕。有看头的是正殿门前有两个直径二米,高低二米的大效盆。这效盆,口离地面只有二、三公分。两个效盆里面红光闪耀。庙会的这几天,盆里的火连天不断。这是大人为小孩子祈福免灾。三根秫秆,固定成三角形状,用黄纸缠好,戴在小孩子头上。进得台头庙,第一件事挤到正殿这效盆前,卸了孩子头上“枷”。“枷”就是孩子头上戴的那个黄纸缠成的三角形秫秆。大人抱着怀里的孩子,到校盆前,孩子的头一点,枷跌了下去,跌进通红火光的效盆里。这个效盆里的火光就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枷”,累积着烧起来。三天的庙会,这二米高的效盆里,灰烬都要满上来了。
远近闻名的柴老四,也是与这庙会相关。如果哪个人一副清闲的样子,人们就说他,美得像柴老四,舒服得像柴老四。原来,庙会就近的一个村庄,庄上有一个柴家老四。庙会唱戏,他坐在轿子里头,左边一个丫头手端着一支旱烟袋,右边一个丫头手端着一支粉烟袋。他要抽旱烟左看一眼,那烟就送到嘴里了;他要吃粉烟右看一眼,那长长的粉烟杆就有火星一明一灭。柴老四坐车,不要骡子,要驴拉。骡子走起路来,的的聒聒,驴悄声无息的,走起来平平稳稳。柴老四打关司,不走旱路,走水路,打造一艘大船——五彩船,扶红挂绿,下到汾河,张张扬扬到了外省。人没到呢,名早扬过去了。柴老四打关司,要的就是这个名声。柴老四的名声到外省了。三月十八庙会,认识不认识柴老四的人们,都知道轿子里坐着的那个人,是柴家老四了。因为庙会,人们认识的和听说过的柴老四,连同柴老四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后来,柴老四是哪村人不清楚了,柴老四的故事也好象模糊了,但柴老四这个名字成了一个悠闲的符号,被人们惦念着了。
当年在这里热闹的人们,大都做了古。上面的情状是适逢庙会热闹的景象。那么,在当年,人们散去,这里的台头庙是个什么样子呢?
散去了人们的台头庙,是静穆的。此庙历经多年,曾经热闹非凡,是有缘故的。据史实记载,台头庙为战国时期神祗承传魏惠王,是现有早的一个文化群落。台头庙,“台头”一词,《明一统志》说:“相传魏惠王拜效台,今称村为台头堡”。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公元前400年至前319年人,公元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其先都安邑,即今运城安邑水校之处,与河津一地之遥。
从现存的碑文来看,台头庙“……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又有文字记载,庙地原有300多亩,现存庙址东西宽80余米,南北长360余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从文字史料和老年人的叙说,此庙从山门(午门)进来,有前殿五大间、中殿五大间,后为正殿,正殿左右有配殿。正殿前,分东西有钟鼓楼亭(八角楼)。庙两侧分东西有长廊各12间。据碑文:《重修西岳庙兼饬众祠神像碑》中记载:三庙之后,“又建两廊,东有法王太尉催(崔)府判官,土地祠;西有子孙、关帅、龙、牛二王庙,中为楼台……”想来,两廊是后续建成也未可知。
从碑文“中曰泰山,左曰后土圣母祠,右曰华岳神口殿各三间……”之陈述,此台头庙主祭神为“泰山”,是神庙。台头庙又称泰山庙。庙中前殿五间、中殿五间,里头所立神像,不得而知。但正殿的主神泰山庙,及其左右配殿还是有记载的。
台头庙正殿中曰泰山,是中国现存早祭祀大山神祗的庙殿之一,是较早祭祀泰山神祗的地方。因为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古人以为山岳也有降雨的神力。山岭的高峻雄伟和岩谷的深邃,令人们感到神秘、恐惧,令古人顶力膜拜,产生出神化的观念。泰山神祗为主殿,右有华岳神祗,此台头庙可说是一个山阿神祗主庙。河津与华山一河之隔,两地交往,民间信仰习俗传授快。碑文中记西岳华山,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西岳华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美好传说: “沉香劈山救母”。此神话说的就是华山三娘私恩凡夫刘彦昌,并生子,被抓回押在华山之中……
台头庙中,与泰山、华山二山神并成一体的是后土殿。记得小时候,去东家西家,家家屋子的墙上都有一方墙洞,墙洞里头有一个土头土脸的老爷爷。这个老爷爷就是土地爷。逢年过节,家家都要给他烧一柱香。城里也供奉土地。城里头,老辈子的城里人年年都去城庙烧香,北京还有城隍庙会;地坛、社稷坛也是每年祭奠的场所……不管是小农家的土地爷、城里的城隍庙,还是北京的地坛,这都是一种古老的对土地的崇拜,是土地文化的一种表现。但后土祠供的是女身像,城隍与土地是男身像,这怎么能扯在一起呢?《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又《礼记 祭法》曰:“共工后世之子孙,为后土之官。”《周礼 春官 大宗伯》曰:“王大封,刚先告后土,”其注曰:“后土,土神也……”这以上的土神都是男性。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觉着只祭天不妥,让人在今万荣建起后土祠,并亲自来万荣后土祠拜祭后土。他在拜祭后土祠时,写下了一首风流浪漫的《秋风辞》。辞中:“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想象当年的情景,那一定是汉武帝看着后土祠女神像,为着这个女神的塑像,怀有了一种情愫;要不就是汉武帝拜祭的是眼前的女神,思慕着的却是心中的女神了。不管是眼前的还是心里的,后土祠的神像被女性化了,从此称后土为“地母”、“后土娘娘”。有意思的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三月十八。三月十八是台头庙庙会的日子。这里是巧合、还是台头庙的庙会就是来源后土祠娘娘的生日呢?农历三月十八,大地一片春色,充满着生机,中有泰山,西有华岳的台头庙,却非常巧合地以后土娘娘的生日立庙会,这里头是不是有着一个什么样的为人所不知的由头?
话说台头庙两廊,一东一西。东廊有法王太尉催府判官,土地祠……;西廊有龙、牛二王庙……《通修》碑文中,记有“道光八年修阎罗殿,九年修后土殿,十九年修娘娘殿,又修关帝……山神、土地、药王、财神、保婴圣殿……”
崔府君在民间极有名,相传他在世时昼理阳,夜治阴,死后奉为主幽冥之神,就是相传的判官。
龙王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相当的地位,具有降雨的神性,是象征祥瑞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龙又能化身于天子,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
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耕畜,于农耕经济作用很大,旧时农民多供牛王,以冀保护耕牛,使不染瘟疫,是旧时农家家畜的保护神。如果龙王各地还有有关庙宇,如:龙王庙。那么,有关牛王的庙宇却是很难找到了。在科技、经济发展的今天,牛都是少见的稀物了。而这台头庙里头,供之,这一点,对于台头庙是很有意味的。
“保婴神圣殿,也就是“保珠娘娘”,是小孩子要过一个出痘(天花)之生死大劫难。于是有了这个专职神祗,保佑儿童平安。此神在人们似乎也不像龙王、判官那样耳熟能详。但这久远的“保珠娘娘”,经人们从远古唤醒,还是传达出了一种亲切和神秘。
药王庙各地也有。传说中药王有三。其一扁鹊;其一为唐孙思邈;其一韦慈藏。这里的药王庙里究竟是哪一个,无可查寻。
财神有文财神、武财神,还有五路财神、增福财神、天官财神等。台头庙中的财神是文财神还是武财神,或者哪一路财神,也是无从得知。
《通修台头后土庙碑记》中记有道光八年修阎罗殿。说该庙中有地藏王、十殿阎王,十八层地狱,轩辕皇帝……。这是今人所谓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发源地在今尼泊尔,此教较早到西藏,再到中原。在中原文化的交融中,失了其原汁原味,也因其原产地的民间性、输入西藏过程中的民间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不管此教何年驻入台头庙,都没有了实质性的原本佛教风味了,此台头庙的地藏王、阎罗王,也均视为“民间神祗”。阎罗殿从来为人们所惧怕,那是地狱,是专门惩治恶人的地方。言人受苦难,说是打进十八层地狱。民间流有《十殿地狱》。这十殿地狱,除了第一殿阎王,保护生前善行善德之人,使其灵魂安然经过十八层地狱,保送到西天极乐世界外,其他几殿阎王,全是惩治恶人:二殿是割舌地狱;三殿是落蒸地狱;四殿是铜柱地狱,五殿是油鼎地狱;六殿是石压、舂臼地狱;七殿血池、枉城地狱;八殿是刀锯地狱;九是火山、落磨地狱;十殿使恶人转为禽兽,使之永世不能转生。这样的阎罗殿不是台头庙一处曾经有过,周围庙宇也曾有过。有锯有磨有人,其塑像活龙活现,其景观狰狞非常。此殿的本意是劝世,是教化。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人死了,神死了,鬼活着》。我从中看到对神的敬畏。人没有了敬畏,还能有什么?
除了上述,台头庙中还有献厅、斋房、寝宫、香亭、山门、角门、书室、道院……这里真如碑文记载:“其规模广大”,是一个小小的世界。 那么,碑文中紧接着的“……象设之壮严。二百余座妥俏百神,飞金涌碧……”,我们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台头庙累年,历经多少风雨,些许真的记忆只怕也是这近百年了。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颤抖着手,他说:“这庙,我小时候常在里头玩耍……日本人来了,在里头(台头庙)扎军,是日本人的司令部……后来,二战区又占了……
“台头庙做过学校,那是1946年吧,是乡宁师范学校……
“解放后,台头庙成了粮站了……”眼前的这个老年人,说两句,歇一歇,不知道是累着了,还是他要想一想。旁的人看他说话急人,便在一旁插话,说台头庙后面一边一个的挑角楼(八角楼),文化大革命后,拆迁到九龙庙了。说那时候有农民业余剧团,常在戏台上面唱戏。那时候唱小旦的没女角,都是男角;我们这里的吴家关十拉八条旦,说的就是这个。看周围几个老汉,提起当年的这些事情,嘻着眼睛笑,他们说着以前的台头庙,想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台头庙的戏台(乐楼)到1982年,倒塌了。后来,它跟挑角楼一样也迁建于九龙庙。
老年人说不知道从哪一年,这里的三月十八,不再有庙会了。
眼前的这个空落落的台头庙,只是一个前殿、中殿和正殿。它们的里面全放了货物了。
想当年,台头庙“周围缭以垣墙,其庙貌琉璃兽檩,题雕梁画栋,其神像黼黻,衣冠珠翠丹罂,巍然而可畏,凛然而可敬 ……”想当年,三月十八的庙会,跑马的、抬轿的,一块挤着看洋片……还有那个红火燃着了的效盆,那个远近闻名的柴老四……
这些都不一一存在。
有人说,这个台头庙,以台头命名是因为它是九龙头的头龙,因而叫台头庙;因为有女娲补天的传说,所以叫它后土庙。周围的人们说,这个台头庙,是五社庙,是高家湾、吴家湾、米家关、米家湾——四村五社共同筹建起来……岁月短暂,这些个都只是远古的一个回音,真实的只有这里曾经的辉煌。
修复的台头庙
台头庙已修复了三座大庙,雕刻了两座石雕,修建了名人桥,为河津人而知。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河津台头庙】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河津台头庙 小编为您整理河津台头庙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