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碧落寺位于晋城西北约15华里处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它背靠碧落山,面对万松岭,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寺周群峰环抱,怪石参差,花木丛生,蜂飞蝶舞,环境优美。而旧时这里更是溪泉清冽,长虹卧波,松柏苍翠,山绕寺院水抱楼,俨然一个悠雅静谧的世外桃源。
历史记载
碧落寺是古泽州境内创建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声望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该寺初创于北朝时期,早期称圣佛院,初建时规模很小,仅“佛殿两座,殿各五间,比肩并立,佛无专位。”其后经过多次鼎新扩建,至隋唐时已颇具规模,并从此开始步入其全盛阶段。在整个盛唐时期,碧落寺雄居太行,香客云集,佛事活动名日繁杂,钟罄悠悠,木鱼声声,香烟雾岚缭绕,盛况空前。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接踵而来,祈福、祝寿、题字、赋诗,总之无不尽力表达自己的景仰、膜拜之情。
月盈终有亏残时,唐王朝在走过了其空前的辉煌鼎盛后,终于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潮中寿终正寝了。长年的战祸,加上武宗灭佛(845年),佛教文化陡然跌入了低谷。伴随与此,碧落寺也逐渐结束了它的百年辉煌,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
五代十国,王朝更迭变换,战乱频频,整个社会形势每况愈下。后周广顺年间(951—953年),五台山高僧普龙云游至此,因“共钟爱其泉行,遂留而作终”,整葺殿阁,重建寺院,潜心日修,广纳徒众,掀起了碧落寺历史上的一次小高潮。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仅隔三年后,周世宗于公元955年兴起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在其黄河流域的统治区内,共废寺3万余所,相当于在此之前90%的佛寺、佛像被毁。地处世宗统治区中心的碧落寺自然也未能幸免。遭受这次沉重打击后的碧落寺一度曾颓废至极,所幸者住持普龙仍率众门徒虔诚奉佛,惨淡经营,直到北宋建立才开始逐渐复苏。
北宋的九位帝王,除宋徽宗赵佶信道教外,其余全部信佛,各地修寺造佛活动不断,碧落寺也得到了重新恢复。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碧落寺嘉誉达上,众与其善,因以年纪敕以“治一平”号其院。始在南山“创建观音阁,五问连楼,大殿轮奂,殿中壮丽。”
金代时创建溪堂、山堂,元至元五年(1268年)再次大规模重建并更额“碧落”,明代嘉靖年间创建东、西阁,清康熙44年重建大佛殿,其间还夹杂有多次补修,总之碧落寺在这段时间内是屡建屡圮,不一而足。经过晚清腐败,军阀混战,碧落寺依然在修修补补、生生灭灭中度过。虽然在当时和后来的相当一段时期,这里仍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僧侣过着一种若即若离的佛门生活,但实际来讲,它早已为世人所淡忘了。
解放前夕,号称“文物大盗”的“国军”首领孙殿英手下一马姓团长驻扎晋城,对碧落寺进行了大肆洗劫,那砍掉了历史脉络的斑斑斧痕至今仍历历可见。解放后,寺院先后为马厂、牛奶厂占用,寺内建筑拆的拆、改的改,期间又经“文革”的破坏,还有近些年不法分子的投机倒卖,结果是只留得个“戚戚惨惨凄凄”的光景。
建筑结构
和常见的传统寺院形制不同,碧落寺的建筑无论是布局还是构建都非常的独特。它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达200多米,南北则最多不逾百米。寺分东、西、中三院。西院建筑主要是西阁,高有数丈,其旧为十王殿,早遭回禄,明朝时重建之为阁,阁上塑毗卢佛,下供地藏王,墙上遍饰壁画,五彩异色,非常美丽。西阁正当山门,巍峨耸立,为入寺之首观,可惜早已无存,只有明嘉靖12年所刻《西阁记》石碑倔强地矗立在其遗址上,向人们昭示着西阁不老的故事。现依旧址重建地藏殿一座,尚未完工。另外,西院自古还是主要的生活接待区,香积厨、斋堂、客堂、僧舍、库房、浴室等均在此院。
中院依就地势,自北向南,由高而低分层建五佛殿、七星洞(即水陆殿)、护法楼。五佛殿居顶层,供奉五方佛;护法楼面北而立,内塑韦驮、关公、二郎等神像。如今殿、楼俱毁。1997年至1999年4月,碧落寺居士林及远近善男信女经多方筹资,依五佛殿旧基重新修建了毗卢殿,工程历时三年,内奉金装木雕佛像5尊。七星洞也于去年得以修葺一新。
寺之东院,南为禅房,北面就巨大的连山石而开凿洞窟3个,小龛64个,大小雕像共102尊,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还有武士、供养人等,有坐有立,形态各异,雕工洗练,隽秀精美。窟前原覆以殿宇,即东阁,八柱七开间,入则为窟龛,设计构思巧妙之至。今殿阁已毁,但从幸存的台明、柱顶石以及窟龛上方当年为架梁而凿的小阶台来看,我们仍可以想象其曾经的恢宏气势。据传东阁原来亦有壁画,另外其二楼廊道上有“活拉拉板”,人行其上,板活能动,其声悦耳,是寺之有名古迹,可惜随着东阁的毁败,一切均不复存。
主要景观
该寺初创于北朝时期,时称“圣佛院”,其后经过多次鼎新扩建,至隋唐时颇具规模,更名为“碧落寺”,北宋英宗治平年间“碧落寺嘉誉达上”因以年纪敕以“治平”号其院,更名为“治平院”,金、元时复称“碧落寺”至今。明清时名列古泽州四大古寺之首,其“碧落卧云”为泽州古八景第一。
碧落寺现存文物丰富,有北齐石窟一座、唐代石窟两座、唐代及武周石龛十余处,明代古桥两座,北魏至民国历代摩崖题记、碑刻百余方。
由于历史原因,碧落寺古建筑保存不多,且多为清代建筑。近年来,碧落寺文物管理所对该古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先后修复了毗卢殿、地藏殿、水陆殿、观音殿、并重新翻刻了已毁的唐代名碑——碧落碑,2001年九月,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考察碧落寺后,欣然命笔,为碧落寺碑亭题写了匾额。
碧落寺现存最早的记载为一方“北魏太和元年”的摩崖题记,同时期的还有“北魏孝昌二年”、“北齐武平七年”的摩崖题记两则,最重要的文物、最美的工艺为开凿于武平七年的石窟造像。
石窟
东院石窟是碧落寺现存遗迹中最具价值所在。三窟中开凿年代以西窟为最早,就其风格特色及窟门外“大齐武平七年”题记可推其当属北齐遗物,造像题材为三世佛及其弟了、菩萨,面部表情与衣饰均由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而成,似于不经意间尽显其文雅、和善、亲切的神情,具有汉民族文化特有的凝重、典雅气息。圆形头光及舟形背光全副素面,莲座简化成圆形小蒲团状或十脆不施莲座。些许原始,些许古朴,却气魄天然,雍容自就。在西窟的内壁上,在窟内或坐或立、或大或小的佛、菩萨、弟了间,布满了供养人线刻画像及题名,其中供养人题名84处,线刻供养人近千。略计有像主21人,大都邑主6人,邑主1人,教化主2人,都维那5人,维那4人,邑子44人,另外尚有比丘、比匠尼等多人。根据题记和记中职官等推断,大部分为南北朝时刻,少量的为唐代物,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刻的结果。画中人物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纹裙,袒胸露臂,或赤足,或高靴,显露出一种庄重秀丽、温柔典雅、明朗而含蓄的神情,衣褶纹饰随肢体的运动而起伏聚散,流和如铁线描,既显现出丝质服装的柔软光洁的特性,又透露出覆盖于衣服下的人的肌体之美。作者巧妙运用阴阳结合的线刻技法,使得线条柔和流畅、疏密有致、刚柔相济,颇具神韵。
中、东二窟均为唐代遗物。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最繁荣的时代。这一鼎盛与繁荣在佛教领域则突出表现在佛像艺术上,其时的许多造像,神态自如,肌肤丰润,比例适度,装饰华美,备极人性的健康和美丽。在这一时代,佛像艺术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其形象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特异均是空前的。举中窟为例,乃初唐之物,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阿弥陀佛通高2.3米,结跏跌坐,左手似结施与愿印,右手似施无畏印,衣饰华美,线条流畅,衣裙由座上下垂,形成“落裙”。虽头部已残缺,但仍透体尽现雍容典雅的气质。加上那美观大方的火焰纹背光,更烘托出了大佛的崇高与神圣。可惜的是,碧落寺的石窟造像损坏程度非常严重,中、东二窟唐代造像共14尊,全都没有了头部,肢体的残损也相当厉害。比较而言西窟还算是不错,保存下来了9尊基本完整的佛像。如此一派惨状,怎能不令观之者痛
篆碑
据志载,李撰当年为母祈福造像的同时还刻有摩崖碑记其事于屋宇佛龛之上。对此,《洛中纪异》中何传说云:“李撰为母房太妃追荐造像,碑记其事,义成而未刻,忽二道士来请刻曰:‘君刻石须篆字乎?我二人天下之能篆者。’李异之,任所为,闭户三日,不闻人声,怪而破户,有二白鹤飞去,而篆刻宛然。”此说诞妄,不可信。然相传李阳冰(唐代著名书法家,小篆见长,自谓其篆乃李斯之后第一人。乾元间曾任高平令。)见此碑,览之七日而不忍去,习之十二年不成其妙。更有甚者说阳冰自恨不如,以槌击之,碑之破损即由阳冰始。传说而已,焉能当真。不过传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碧落篆碑确属罕见之珍品。其书法特片,笔法工整,字书杂出颉籀钟鼎,奇古,令人难以认读。北宋泽州籍著名学者刘羲叟有名当世,“爱重其碑,恨未通识,会欧阳公奏为编修唐书官,乃携楮本之局因景文宋公子京,始能尽通。”(金许安仁《碧落寺摩崖碑记》)该摩崖碑于金元时遭火毁,现存儿个残字依稀可见,确也漂亮隽秀,卓尔不凡。所幸李元嘉于唐武周垂拱年间调任绛州时,因甚爱重斯碑,于绛州龙兴寺又刻一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虽泽、绛二碑历来有测异之说,却也自古有篆同之妙。l999年秋,在晋城市古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调下,碧落寺众居士从新绛龙兴寺将绛州碧落碑拓片拓回,又得诸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于碧落寺重刊一方,同时,又新建碑亭一座。重刊碧落碑由柏扶疏先生书额,其碑记由裴池善先生撰文,段生龙先生书丹,李万军先生镌刻。碧落碑亭匾额两块,其一由中国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篆书;其二由中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楷书。对联两副,均由刘伯伦、裴池善先生撰联,分别由山西省书协副主席田树苌、赵承楷书写。
碧落碑及碑亭的创建,给这座千年古刹平添了不少的光彩。2000年,泽州县人民政府下文,依托碧落寺,成市“晋城碧落风景旅游区”。正向古诗中所捕绘那样:“碧落大边寺,青山有梦寻”,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碧落风景区一定会吸引来大量的寻梦之人。
碧落四景
其一,“横峰卧云”。“蛰龙起后愿相从,便有人间润物功,一片青山是归处,无心更逐渡溪风。”碧落寺东有卧佛阁,阁旁有洞,名日“卧云”。相传夏雨绵绵之时,洞内积滞的潮气上升,直入天际,经久不散,远望之宛若云卧洞中,故名门卧云洞。此景又被称作“碧落卧云”,位居泽州古八景之首。
其二,“阴壑积雪”。“漠漠山阴云拥门,何时天道变寒暄,虽然不是回光地,销得阳和几许恩。”古时的碧落,壑谷深幽,溪流激烈,南岸崇崖横起如屏,气势与北山相高。冬季降雪,长时间不化,为泽地一罕见景趣。
其三,“寒泉漱玉”。“沥沥山泉枕畔鸣,六根先得一根清,从来只向琴中听,不识徽弦意外声。”泉不见,声未闻,传说不传,此景实难考证。
其四,“枯松挂月”。“山前老树数难推,独有栽松道者知,半夜风催山月上,正当鹤睡觉来时。”碧落寺松从来就是有名的,这从其命名“碧落”就可想而知,且其面对的南山至今仍叫“松山”。松林密密,古柏苍苍,清风时至,“松涛铎韵并奏齐鸣,”留连其间,“真可驱尘儿而豁俗虑不自觉心神爽快”。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碧落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