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韩城城隍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东北隅,占地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平方米。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后多次重建。该庙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十”字形,以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构成南北中轴线。庙中所有建筑构架均采用彻上明造,梁架仍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额”,山面用阑额和普拍枋。歇山顶收山较大,形制古朴,反映了当地明初建筑的特征。
韩城城隍庙戏台坐西向东。原为东西两台,现存西台,东台已毁。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历代均有重修,现保持有明代建筑特征,部分构造已改为清代法式。戏台为台基式建筑,五架梁屋架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灰色板、筒瓦覆盖,琉璃牡丹置脊。山花透空,吊有木制垂鱼。台以隔扇木屏将进深分作前后两间(即前后场)。隔扇上部花心书有“歌舞台”三字。台面呈长方形,通面宽九点三米,总进深四点八米,台基高出地面一点二九米。舞台上空悬以八角覆斗形藻井,上部有球形蟠龙顶心,四周施以水藻彩绘。前檐置方形木柱两根,上托大额枋、平板枋和栏额枋。平板枋上斗拱五朵,中为补间如意斗拱,余为双斡五踩四辅作建造。顶部枋上有转角双昂五踩斗拱两辅作,双昂五踩补间斗拱五辅作,支起上下挑檐枋和随梁枋,架撑四边屋檐,出跳深远。四角并置垂柱与斗拱斡相接,翘起角檐。主台呈三面观式,两侧修有耳房。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为庙会日期,当地民众须请两台大戏于此赛台演出。
历史
韩城城隍庙位于韩城市金城区东北隅文庙北邻,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扩建,此后曾多次重建,成为韩城市一座坐北朝南的四道院道教道观。其中主要建筑有琉璃九龙照壁、东西牌坊、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等。
琉璃九龙壁位于庙前,牌坊位于枝门东西,东牌坊上书额“监察幽明”,西牌坊上书额“保安黎庶”。 庙中所有建筑构架均采用彻上明造,梁架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额”,山面用阑额和普柏枋,歇山顶收山较大,形制古朴,具有韩城明代建筑特征。 庙门是三门并列的正门和枝门,正门额书“城隍庙”,门外两侧各塑金刚神,四墙面砖刻“彰善瘅恶”四字。山门尾顶脊眉,鸱尾为琉璃彩色,有雕龙、走兽、狮子等。 政教殿三间,在仪门前,单檐悬山卷棚顶抱厦式结构,是客商居货的场所。 威明门是城隍庙的二门,门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3间,明间辟门,次间是“槽官”和“宪天”的塑像,昭示森严。广荐殿五间,具有六楹,单檐悬山式,殿前现有戏楼,重檐十字歇山顶,巍峨壮观,是百姓进献祭品的场所。德馨殿即献殿三间,单檐歇山式结构,具有四楹,角饰垂花,斗拱间封面为壁面,殿前两侧有两庑,各12间,斗拱铺作奇特,是县令、缙绅、士大夫拜谒场所。 灵佑殿五间,单檐歇山式,角饰垂花,前后两殿相邻,形成勾心斗角之势,为城隍庙正殿,是城隍爷听政形貌所在的大堂,殿内东西墙壁画有审判司、罚恶司、赏善司和检察司的画像。含光殿又称寝殿,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封前汉纪信为城隍爷,因此内部供奉纪信城隍爷铜坐像,传说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监察幽冥,保安黎庶”的神灵。
保护
随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城隍庙成功顺利移交给当地文物部门管理,被学校占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城隍庙终于可以重现它的魅力了。韩城城隍庙是我省大的一。
座城隍古庙,占地面积15500平方米,规模宏大,中轴四进院落,是一组具有元、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建筑群。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来,城隍庙一直被作为学校长期占用,因为地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内,致使学校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限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城隍庙也是年久失修,存在很多隐患,对文物保护非常不利。 随着城隍庙移交给当地文物部门管理,韩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东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的文庙、东营庙、城隍庙古建筑将会得到更加完整有效的保护,从而使韩城市博物馆实施的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三庙贯通工程得到顺利发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韩城城隍庙】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韩城城隍庙 小编为您整理韩城城隍庙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