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徐家汇天主堂

时间:2024/10/6 13:05:0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是中国著名的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地处中国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徐家汇天主堂始建于1904年,1910年建成,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高50米,两侧的哥德式钟楼,高59米,31米高的尖顶上立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教堂主立面为清水红砖墙体,四周门窗洞均为哥特尖拱券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还曾正式命名为“圣母为天主之母之堂”。

  • 别名: 圣依纳爵堂,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9:00~11:00,13:00~16:00
  • 适宜季节: 全年
  •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1910年)
  • 所在地/隶属: 上海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一、徐家汇天主堂

  •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风格为中世纪哥特式。
  • 教堂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
  • 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尖顶,高50米;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
  •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徐家汇天主堂现在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奉圣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为主保,故又称“圣依纳爵堂”,1904年,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Dowdall)设计,并由法商上海建筑公司1906年开始建造,于1910年10月22日落成。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教堂座西朝东,长83.3米,宽30米(正祭台处宽44米),高26.6米(连钟楼十字架高56.6米),占地面积0.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267万平方米。

教堂建筑格局

徐家汇天主堂高五层,砖木结构,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详。

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主体墙上有巨大圆形花窗,其上镶嵌彩色玻璃,建筑造型挺拔庄严。外墙用黄沙水泥粉刷,屋顶置有大小不等铜皮圆穹,呈孔雀蓝色,尖顶。教堂有祭台19座,正祭台处宽44米,是民国八年(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祭台正中安置有圣依纳爵及八位圣人雕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横轴由南北耳堂组成,十字交叉点上方曾有一座钟楼,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内部的顶部回廊,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中间的横廊的窗上有据说是修女自制的贴上去的窗花,很漂亮的颜色和图案,还代表着圣心和圣母心的故事。

徐家汇天主教堂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该堂区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免费,但需凭票参观。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六:9:00-11:00,13:00-16:00

注:周六:下午13:0016:00,周日:下午14:0016:00,有义工带领参观教堂,每半小时一批(天主教友无需领票,游客需在游客中心领取免费门票)。

弥撒时间

周六:16:30儿童弥撒、18:00弥撒

周日:07:00主教弥撒、10:00主日弥撒、18:00弥撒

交通指南

公交:926路,957路,56路,43路,816路,712路,931路,920路,南佘专线。

地铁:1号线到徐家汇站下车,出三号口。

教堂用途

教堂婚礼

徐家汇天主堂可举办婚礼。面向那些向往庄严、神圣、浪漫感觉的都市白领及知识阶层。天主教会在婚姻圣事上一向倡导婚姻神圣、夫妻恩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婚礼仪式:来宾入教堂-同时进行奏乐(天主教圣乐,《结婚进行曲》)、亲友点蜡烛仪式-牧师领唱歌班进场-主席(牧师)宣召婚礼开始-伴郎、伴娘、新娘陆续进场-女方家长执新娘进场(全体起立)-女方家长入席-唱歌班(青年会)吟唱圣歌(或有关婚姻的歌曲)-祷告、献诗-牧师(神父)证婚-新郎新娘(主婚人、介绍人用印)-新郎新娘互戴戒指、宣誓-揭纱-献诗(祝福的话)-谢恩(向双方家长献花或行三鞠躬礼,向来宾致谢)-礼成。

膜拜聚会

徐家汇天主堂内平日有弥撒,逢星期日及天主教节日,全天会有多场祭礼。在天主教四大节庆期间常有大规模的瞻礼活动,尤其是圣诞节期间。

历史沿革

17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上海地区活动。

18世纪,中国天主教会经历了诸多挫折,使江南地区的教会事业陷入困境。道光二十年(1840年)传教士在江南教友多次的请愿后,派遣耶稣会传教士重回江南,至咸丰七年(1848年),附近教友日渐增多,仅能容纳200余人的老堂已不敷使用,耶稣会南格禄会长决定在徐家汇创办一所住院,提供给神父们每年前来避静及歇夏。

徐家汇天主堂由建筑师陶特凡(W. M. Dowdall)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先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7月31日正式动工。

耗时四年建设,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22日举行落成典礼,教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仍奉圣依纳爵为主保圣人。老堂则划归圣依纳爵公学使用,改称圣母无原罪堂(1994年,老堂和耶稣会会院合拆新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大楼——今圣爱大厦)。

1949年后,上海天主教界开展反帝的爱国运动,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

1960年4月,上海市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张家树神父为上海教区正权主教,由皮漱石总主教主礼的祝圣主教仪式就在徐家汇天主堂举行,从此,该堂成为主教座堂,并改奉“圣母为天主之母”为主保,称天主之母堂。

1960年,张家树主教将主教座堂由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迁至徐家汇,由此教区机构都移至此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堂受到毁坏,钟楼尖顶被拆毁,整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被砸碎,并作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

1979年,该堂归还教区后,即着手修复,并于当年11月举行“文化大革命”以后的首次弥撒。1980年圣诞节前夕大堂修缮一新,张家树主教主持圣诞节大礼弥撒,千余教徒恭与弥撒。

1982年8月,两座各重达13吨的十字铁塔架,重新安装到钟楼上。

1985年1月,李思德、金鲁贤神父任上海教区助理主教的祝圣仪式在此举行。1988年2月,张家树主教去世后,其骨灰安置在该堂。

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类)、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Jane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徐家汇天主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徐家汇天主堂 小编为您整理徐家汇天主堂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