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龙兴寺经幢

时间:2024/11/21 4:14:4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龙兴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原有二经幢,今存其一。经幢石质,高4.20米。由二层须弥座、幢身、腰檐、短柱、上檐、幢顶相叠而成勺须弥座的束腰处用高浮雕技法雕八尊承托力士,平座的八面各浮雕勾栏,幢身高1.7米,面宽0.27米,刻“陀罗尼经”,短柱上四面刻佛龛,每龛一佛二菩萨。龙兴寺经幢是浙江省早期经幢的代表作。龙兴寺经幢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唐)
  •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
详细介绍

概述

龙兴寺经幢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延安北路灯芯巷口,原龙兴寺内。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龙兴寺创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当时邑人鲍侃舍宅建寺,称为“发心寺”。据《龙兴寺志》记载,唐神龙三年(707),改为“龙兴寺”。

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1016),真宗赐额“大中祥符寺”,当时的规模很大,全寺又分为龙兴、祥符、戒坛三寺。南宋绍兴二年(1132),寺院仅留西南隅,其余改为军器所和民居。元兵攻入杭城后,寺毁。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建,称“龙兴祥符戒坛寺”。至正末年又毁。明万历年间重建戒坛寺,继建祥符、龙兴二寺。此后又数度兴废。龙兴寺后的一次维修在清光绪年间。1959年扩建延安路时拆除,仅存经幢。龙兴寺经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唐大中五年(851)、五代梁乾化五年(915)、南宋淳祐八年(1248)、明崇祯九年(1636)、清顺治十二年(1655),五次重修和竣立。原有东西两座,随着寺院的渐渐倾圮,现仅存其一。

龙兴寺经幢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经幢介绍

龙兴寺经幢残高5.42米,平面呈八边形,《龙兴尊胜幢记》载:“石高五尺六寸,八面,周广六尺四寸。”由幢基、平座石、幢身、腰檐、短柱、上檐、幢顶相叠而成。现幢基、平座石低于地表约1.6米,埋入地下,不可见。幢基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在下层须弥座束腰处,每面转角用剔地起突雕刻技法刻出八尊力士像。力士两腿叉开,弓背而立,双手弯曲上举,肌肉发达,张口裂嘴瞪眼,作负重状,用全身之力承托须弥山,浑身充满了爆发力。上层须弥座束腰处,每面转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各雕刻一只狮子。狮子神态各异,有的雄壮威猛,有的神态安详怀抱小狮,有的似在戏绣球,有的前爪上举,神情威严。平座石每面均刻划单勾栏,上刻云栱。华板雕有勾片、斜方格、卷草、万字纹四种纹饰,刻划粗放。寻杖、云拱、瘿顶、盆唇、华板、地袱等构件完整,望柱作了简化处理。

幢身上作檐二重,均作八角攒尖顶,檐口施勾头和如意形滴水,翼角高翘。檐之间雕短柱,四正面剔地起突一佛二菩萨或二弟子或二供养人的造像组合,四亚面均雕力士像。八面造像构成四组一佛、二胁侍、二力士五尊组合,配置巧妙。像上施以彩塑和贴金。这些造像姿态各异,雕刻生动,形象丰满。幢顶为二重相轮的塔刹形,高0.61米,雕工简单粗糙。

新建年代

龙兴寺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到了唐贞元五年(789年),国一禅师九十二岁,无疾而终。开成二年(837年),龙兴寺的和尚波利佛佗前往五台山朝拜,遇见宴殊大士,取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一年,龙兴寺将陀罗尼经全文刻成了经幢,供奉在寺院内。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居士郑彻、僧人宗亮,吴中则设计、胡季良书写、吴兴与沈郁弟两位匠人雕刻。

经幢“高五尺六寸”,加上底座和幢顶,全高将近一丈(三米),额题篆书:“佛顶尊胜陀罗尼微妙救危济难之宝幢”。经幢共有八面,“周广六尺四寸”,每一面十行字,从南往西数第四面是十一行。经文的序,是用行书刻成,经文的正文刻的是正楷。经幢下埋的是国一

禅师珍藏的舍利子(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五十四颗,用“琉璃瓶盛”。公元845年,佛家遭遇了一场的大厄运,当时的皇帝唐武宗以经济上的理由,展开了灭佛运动。全国一时毁了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寺庙,二十六万五百多僧尼被迫还俗。后来又是历年的战乱,龙兴寺几次失火,经幢从此没了踪影。

唐天复二年(902年)八月,钱鏐手下的统领许再思叛乱。听说龙兴寺有宝,许再思派人挖掘,挖出了两只缸。这两只缸合在一起,里面是国一禅师的遗体,“肉身如生,发长覆面”,士兵们吓得跪拜而去。

杭城佛事的再一次兴盛,是在钱鏐当了吴越王以后,百姓安居乐业的六十年之间。但是,传说中的唐经幢,到此还是一个谜。

更名祥符寺

北宋祥符年间,龙兴寺重修,改名祥符寺。那时候苏东坡两次到杭州主政,相当偏爱祥符寺,有事没事常来找琴僧惟贤聊天。苏东坡每次到了琴僧的房里,就“脱巾褫(音chi,剥去)衣”,裸露两条大腿,躺在榻床上,要随从的虞侯拿了“痒痒挠”给他抓痒。有一天,一边享受抓痒,苏东坡问起“龙兴十宝”之一的唐经幢,惟贤也只是听说而已。当时寺院内尚剩的一个“宝”,就是九十九眼井了,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百井坊巷的由来。不过,“九十九是眼数,非井数”,也就说,是几块大石板上的眼数。

唐经幢现身

到了明朝,这里已成了龙兴、祥符、戒坛三个寺了。明末,龙兴巷南侧的民居内突然无缘无故地放出了火光,这就是现在的灯芯巷东头,四邻震惊。拆墙灭火时,众人在墙基中发现了闻名已久的唐经幢。唐经幢的幢身、幢基、幢顶无一破损,幢上的十八罗汉金光依然。唐经幢又被重新竖立在原地供人瞻仰,“一时里人喧动,随喜瞻礼者街填户塞”。

龙兴寺遗址

1959年以前,现在的延安路只是一条连接法院路(现在的庆春西路)的石板小巷,这条巷就叫龙兴巷。在龙兴巷中部的东西两旁,杂夹着三个住了居民的小庙(或者是庵)。一个在皇亲巷,当时做了天水街道办事处的会堂;一个在百井坊巷的路面上,四年前扩路,旧址也就没了;一个就在现在的灯芯巷东口。当年居住在百井坊巷的年已八旬的那根老人说,皇亲苑的这个庙,就是龙兴寺的遗址。从现在灯芯巷口的唐经幢的位置来看,龙兴古寺的范围是很大的。

1959年,延安路拓宽,唐经幢依然在民居之中(其实是庙变迁成的墙门房子)。2000年延安路整治,灯芯巷口南侧的民居拆除,成了一个小公园,唐经幢重立在了公园的中间。历经千余年的唐经幢虽有裂痕损破,但比起杭城众多的古迹,朴实真切得让人感叹。碑文石刻,清晰可读;幢上的十八罗汉,金装彩塑痕迹依然。深藏民间的唐经幢,好幸运。

特色

龙兴寺经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唐大中五年(851)、五代梁乾化五年(915)、南宋淳祐八年(1248)、明崇祯九年(1636)、清顺治十二年(1655),五次重修和竣立。原有东西两座,随着寺院的渐渐倾圮,现仅存其一。

经幢残高5.42米,平面呈八边形,《龙兴尊胜幢记》载:“石高五尺六寸,八面,周广六尺四寸。”由幢基、平座石、幢身、腰檐、短柱、上檐、幢顶相叠而成。现幢基、平座石低于地表约1.6米,埋入地下,不可见。

幢身高1.70米,面宽0.27米,八面均刻唐代书法家胡季良手书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上有篆幢书额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微妙救危济难之宝幢”,经文尾刻有“开成二年正月一日建,处士胡季良书”。

龙兴寺经幢是中国为数极少的早期古代建筑实物之一,是浙江省现存早的石刻经幢,也是杭州现存古老的建筑物。对研究浙江省佛教经幢的发展,及其唐代建筑、地层关系、造像、书法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起到了杭州的历史地理坐标作用。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龙兴寺经幢】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龙兴寺经幢 小编为您整理龙兴寺经幢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