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之江大学旧址

时间:2024/11/21 4:16:2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民国)
  •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51号
详细介绍

建设沿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学校董事会通过了新校园计划,将学校迁到秦望山麓的二龙头等几个山头。此后三、四年间,学校花8800银元陆续征购了660余亩土地。

宣统元年(1909年)在二龙头开始动工大规模兴建新校舍建筑,次年冬初具规模。

宣统三年(1911年)2月,117名学生从城区的大塔儿巷校址迁入秦望山新校址,学校也随即将育英书院更名为之江学堂,由王令赓出任校长。在随后的岁月里,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完善。

旧址校舍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二期建设,共有建筑40余幢,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现仍保存有慎思堂、都克堂、科技馆、图书馆、经济馆、东斋、西斋、北斋、韦斋、上红房、下红房、绿房、灰房等建筑,通常称之为二堂、三馆、四斋、四房。 ?

宣统二年(191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慎思堂、东斋、西斋、灰房、上红房、下红房相继竣工,作为教学、宿舍、教工住宅用房。

天文台,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设备从美国进口,是当时较天文气象观察设备,用于天文气象观察和“天文学”的教学。1937年遭日机轰炸损毁,之后没有复建,如今只留遗址。

民国五年(1916年),为方便交通,头龙头和二龙头的溪涧上建起了一座木结构桥梁,是为“情人桥”。

民国七年(1918年),都克堂落成,以两个蓄水池为水源的供水系统完工,宿舍和校舍也全部装上了电灯。

小礼堂原名育英堂、都克堂,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1月,是校园的宗教建筑。

民国九年(1920年),之江大学外籍教授别墅绿房、白房以及中方教工宿舍共3幢建成。

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本校建筑部设计的女生宿舍,简称韦斋落成。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工程馆、图书馆建成。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材料试验所建成投入使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申报史量才家属捐建钟楼,钟楼原名同怀堂,又名经济学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之江大学被迫迁往上海、福建邵武、贵州贵阳、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由于杭州的校舍遭到焚毁,满目疮痍,之江大学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起开始实施修复,经过整修恢复了校园的原有面貌。这也是之江大学旧址建成后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维修。

3号楼原名又称机械系楼,建于1951年,由政府拨款建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1952年,之江大学停办。

建筑特点

不同于在中国的其他教会大学多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之江大学采用了西式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复兴主义、中世纪哥特风格、很好的融合具有独特美国殖民地风格。其建筑风格上虽五花八门但整体效果却非常统一和谐,色彩主色调红、灰为基调,校园建筑整体呈现出质朴、典雅的建筑艺术效果。

之江大学早期建造的校舍是设计师在美国完成的,其直接照搬美国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是惯常的设计手法,因此之江大学建筑风格也可称的上百花齐放,但和谐统一。如早期建成的慎思堂,慎思堂是之江大学的主楼,原为行政办公楼,位于校园广场中间,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其建筑风格是美国早期移民风格乔治和亚当风格即希腊-意大利式风格(GrecoItalian)。乔治风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传入英国后的派生物,亚当风格是乔治风格的延续和升华,亚当风偏爱的加长屋檐齿饰以及有装饰窗修饰的墙面。慎思堂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格,彩色建筑立面由红砖砌筑,建筑比例均匀、讲究对称,入口门设在平面中央,门窗两边对称,门窗上有对称小网格窗和扇形窗,入口正立面设带白色石膏柱的古典门廊,门廊上托檐部。屋檐和廊檐均有长方形灰色砖齿饰,建筑显得优雅精致。

经济学院即同怀堂,又名钟楼,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同怀堂隔着大草坪与慎思堂遥遥相对,两个大体量建筑构成校园中心。经济学馆建筑风格是装饰艺术风格(ArtDecoStyle),具现代主义的线条感。红砖建筑立面装饰与几何形建筑形态的结合在质朴中透出现代气息。同怀堂由三座建筑相连而成,中间建筑高为四层顶层设钟塔,左右两边是一层建筑,建筑体量呈阶梯状往后缩。门厅设在中段建筑正中间,南北开通,贯通的门框构成框景达到了很好的借景效果。外墙四周都以从下而上的长方形壁柱为主要构图元素这种强调垂直线条和几何形态的设计手法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红砖砌成的壁柱还有凹凸变化作为一种局部细节装饰,有些壁柱局部还进行了均等对称的分段处理。质朴的红砖表皮与现代主义的几何形态结合,在朴实中透着庄重、简洁中蕴涵典雅。充满现代主义的同怀堂与乔治亚风格的慎思堂虽风格不同却非常和谐,可见设计者非常注重整体的统一性。

都克堂又名育英堂,位于慎思堂西北,建筑为教堂造型,初作为校内教堂。美国式哥特风格,哥特式陡峭的双面尖顶、雉堞、塔楼,但又结合古典的对称构图。都克教堂属于教会宗教性建筑,由礼堂与塔楼组成,建筑功能满足学生聚会等活动的需求。建筑高两层,教堂窗户上尖券和拱形门拱是哥特建筑的明显特征,屋顶双坡尖顶,塔楼一层设长方形窄门,建筑外立面用粗燥的青灰长方形石块砌成,分层处均设有长条石腰线作为分割。

其他建筑也各具特色,建筑风格多样,包括有美国乡村建筑、古典建筑、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意大利民居建筑等等。

文物遗存

主楼原名慎思堂,又名赛佛伦堂或赛佛伦斯堂(Severance Hall),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美国俄亥俄州赛佛伦夫妇捐资捐建,为校长、财务、教务、总务、会议室等行政办公之用。宣统三年(1911年)2月落成,建筑面积5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

同怀堂又称钟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史量才家属捐建,“经济学馆”四个字由校长李培恩题写。钟楼主体三层,中间四层为钟塔,是典型的近代建筑。钟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高耸的钟楼使得整座建筑呈山字形。在钟楼楼顶,钱塘江、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都在视野之内。民国报业家史量才在之江大学困难时期,多次捐助了大量办学经费。在史量才遇难的第二年,家人根据他的生前遗愿,向学校捐赠了一座楼,取名“经济学馆”,即现在的钟楼。

1号楼原名东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甘卜夫妇捐建,故又名甘卜堂。

2号楼原名西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由Nelson.Platt.Wheeler夫妇和William.reginald.Wheeler夫妇捐资兴建,故又名惠德堂、吴窦堂,是之江大学早的男生宿舍。西斋对称于东斋,建筑风格一致,砖木结构,外部线条简洁,是乔治亚复兴风格,中央山墙的凸现和古典柱式的门廊是它们大的特点。

3号楼原名工程馆,又称机械系楼,建于1951年,由政府拨款建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4号楼原名科学馆,又称裘德生科学馆,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纪念前校长裘德生博士(1930年12月美国逝世),由之江大学校友和师生募资兴建。科学馆和图书馆的建筑风格类似,其拱券、古典柱式和三角形山花等不同建筑元素的混搭,都是当年校内功能明确的主体建筑之一。

5号楼原名材料试验所,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当时之江大学教职员、校友筹资兴建,是创校以来的首座实验楼。2010年11月,之江校区二期修缮工程完成,5号楼成为浙大图书馆法学分馆。

6号楼原名佩韦斋(初为教员宿舍,后改为女生宿舍,简称韦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本校建筑部设计。

9号楼原名维勒邦格楼,因外墙呈现绿色,也称绿房,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W.M. Wheeler先生和其在费吉尼亚州的父母Nelson.P.Wheeler夫妇捐建,是之江大学外籍教授别墅之一,也曾是当年的女生宿舍。绿房的建筑风格是之江大学校舍建筑中的孤例,具有工艺美术运动的平房风格,其阁楼外墙采用美国别墅独具特色的壁板,由本校建筑部设计。

小礼堂原名育英堂、都克堂,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1月,由美国新泽西州都克家族捐建,是教会大学的象征。窗户上的尖券使其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十分明显,此建筑采用石料结合水泥,从用材到风格,在当时都是属于比较现代的建筑。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

图书馆,面积为700平方米,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由之江大学同学会募捐修建,之江大学建筑部设计建造。占地596平方米,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图书馆的建筑风格比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更为简约一点,但还是吸收了那种风格的精华。

上红房原名北太平洋楼,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上红房曾先后由时任之江大学校长的王令赓、李培恩居住。下红房原名帕斯顿楼,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参与创办之江大学,其胞弟司徒华林则曾是之江大学的校长,1948年前后,司徒雷登曾在此居住。上红房和下红房的建筑是意大利风格,清水砖外墙、圆拱门廊、拱券外廊、雕花柱子和涡卷形浮雕具有古罗马遗风

白房原名卡特楼,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白房的门厅依然雅致,两侧复柱,柱头漩涡花纹,人字屋顶。

灰房原名康沃斯楼,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是之江大学外籍教师别墅之一。灰房的建筑采用的是清水青砖墙,主立面为对称外廊,呈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

教工宿舍共3幢,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当时为中方教师的宿舍。

文物价值

校园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

“之江大学旧址”位于钱塘江北岸的秦望山上,主要大体量建筑环一草坪花园而筑,体量较小的教师宿舍和别墅则依山势之峻缓参差山间。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藏于青松翠柏之间,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中西合璧,带有欧洲近代建筑的风格,也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简朴新颖,较好地体现了近代建筑设计思想,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至今,是中国保存完整的近代大学校园之一。此种布局保持完整,国内鲜见,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极为难得的一个完整案例。

建筑风格统一但各具特色

之江大学旧址是中国早具有明显西方校园规划设计特点的高等学府之一,是第一批由外国建筑师规划主持设计的中国高等学校校园,也是中国由传统建筑体系走向西方建筑体系这一转型期的重要实例。目前,“之江大学旧址”共保存有之江大学时期的文物建筑22幢,总建筑面积达16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年代早的6幢房屋建于1909年,建筑年代迟的1幢建于1951年。这些建筑总体风格协调一致但又各具特色。

人文历史信息浓厚

之江大学采取西方优秀办学经验,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重视英语和体育教学,使之江大学名人辈出,办学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涌现了如朱生豪、林汉达等学者。

比如早在1914年就在国内大学中首先实行了学分制。不同系的学分要求不同,每学期的学分要求也不同。如果未能修满一定学分,学校可以要求补考,严重的可勒令退学。1938年第一学期,之江大学响应部委号召,在本科生一进校就开始试行导师制。就是将所有老师的详细情况公示,然后通过学生选择和学校分配的方式,每位导师具体负责几位学生的学业、思想等。校长、教务长等都参与其中。 ?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10日,中山先生就满怀对教育的热忱来到杭州之江大学访问,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勉励在校师生立鸿图之志,投身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实业强国而奋斗。

此外,学者夏承焘、张允和、周有光、施蛰存、戴望舒、戴杜衡、张天翼、叶秋原等人也在之江大学的校园里留下足迹。

文物保护

由于整个建筑格局无较大变化,较完整地保存了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群,之江大学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全国一家整体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保护名录的教会大学旧址。

浙江大学于2006年11月启动了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划及修缮方案的设计工作,经过浙江省文物专家的几轮评议并报经浙江省文物局审核后,于2008年1月上报国家文物局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评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的评审专家组给予了方案较高的评价,认为方案前期资料收集丰富,设计方案符合近代文物建筑保护原则,措施基本可行,一致同意方案在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补充完善并深化的基础上实施。

为此,工程将按照大程度地保护文物的真实性、低程度地干预以及可逆性设计的原则进行,对原状外立面已有的改动,如屋面、山墙、门窗等,都将依据严格的考证给予复原。

列入本次修缮的文物建筑共7幢,包括之江校区主教学楼、图书馆和1、2、3、4、5号楼。其中图书馆、4号(科学馆)和5号楼(材料实验所)建于1930年与1940年间,3号楼(工程馆)建于1946年后,而主教学楼和1号楼、2号楼则是之江大学早期的建筑,建于1910至1920年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包括主楼、1号楼、2号楼、3号楼、4号楼、5号楼、图书馆在内的7幢主体建筑于2010年底修缮完成并投入使用。作为二期修缮的建筑包括钟楼、小礼堂、白房,剩余文保建筑的修缮纳入三期保护修缮中。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之江大学旧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之江大学旧址 小编为您整理之江大学旧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