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位于甘肃徽县城南28公里大河乡大石碑村白公路左侧的悬崖上,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镌刻,雷简夫撰文并书。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泥岭是古蜀道中较为艰难险阻的一段。这里峭壁千仞,高耸入云,江水滔滔,吼声震天,道路崎岖,九曲八湾。公元1056年,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因青泥岭道路过于艰险难行,倡议改道新修白水路。李虞卿与知兴安军刘拱、权知长举县事良友、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发动数县军民,费尽周折,历时4月,修成自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新路50里,沿途作栈道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2间,缩短旧路里程33里,废掉青泥驿,减省邮兵驿马156人骑,每年减省驿廪铺粮5000石,畜草10000围,精减执事役夫30余人。摩崖石刻记述的正是这样一段史实。碑刻通高2.8米,宽1.88米,额篆“新修白水路记”6字,正文楷书,右起竖写,26行,每行37字,共962字。笔力苍劲,字迹工稳。文字至今完好无缺。摩崖右下方有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陕西布政司陇右道按察司副使张应登的题诗石刻一方。此碑是反映古蜀道兴废变迁史实及古代交通运输组织状况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资料,历代学者以及交通运输部门十分重视。
碑刻
在略阳县白水江镇小河村青崖湾组与徽县大河乡瓦泉村高家山组交界处的徽白公路北侧石崖上,镌刻着北宋时期的一通《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碑刻,当地人称“大石碑”,虽然2006年被列为甘肃徽县境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记述的是当时官府为便利河池(今徽县)、长举(今略阳白水江)、顺政(今略阳)三县和蜀道交通邮驿,避开青泥岭旧路高峻,新修白水路的一个事件,对研究略阳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篇修路记,更是一部900多年前陕、甘、川交界金三角地带交通状况的史料和宝典,堪称金石档案的瑰宝,更是不可多得的国家宝贵文物和文字书法艺术典藏,对研究我国古代邮传业和交通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档案史料价值。《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呈长方形,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横额右行篆书“新修白水路记”,碑文楷书颜体字26行,满行37字,字径25厘米。
碑载:“至和二年(1055)冬,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竣请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五十一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具上未报,即予画材费,以待其可。……明年春……通干其事,七月始可其奏。秋八月行者已走新路矣。十二月诸工告毕,作阁道3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3间,减旧路33里,废青泥一驿……大抵蜀道之难自昔以青泥岭称首,一旦避险即安,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晓。”
“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雷简夫撰并书及篆额”“嘉佑二年二月六日记”。
从碑文中我们得知:距今944年的北宋嘉佑元年(1056)春,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因兴州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以便公私行路。选兴州巡辖马递铺殿直乔达领邮兵500余人参与修路,知兴州军州事虞员外郎刘拱总护督作,但未及完成,李虞卿即迁职东川路。后由兴州判官厅太子中舍李良右、转运使田谅、知长举县事顺政县令商应,河池县令王令图等接续于当年12月开成。
为褒扬其功绩,经奏请朝庭,由曾任秦州监察判官的著名书法家雷简夫撰书并及篆额:“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碑”以记其功。嘉佑二年(1057)二月六日(3月13日)镌刻于陡峻的白水路北崖壁上,金石学家称其为“白水路记摩崖”。此碑因人迹罕至,虽已历900多年,故独获保全,文字完整无缺。《关中金石志》、《金石萃编》、《古今图书集成》、《陕西金石志》、《汉中府志》、道光、光绪《略阳县志》俱有著录。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王昶称:白水路乃“自陕入蜀、栈道之首途,简夫此文,可与汉之《鄐君开通褒斜道》、魏之《李苞通阁道》题名,并垂不杇”。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全长51里有半”。嘉佑元年“十二月诸功告毕,作阁道2309间,邮亭、营房、纲院380间,减旧路33里,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156人骑,岁省驿廪铺粮5000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30余人”。雷简夫在记中还写道:“大抵蜀道之难,自昔以青泥岭称首,一旦避险就安,宽民省费,斯利鲁断然易晓”。《略阳县志》谓:白水路沿小河段“壁立百仞、长数十里,其上铁石山毚崖不可凿,其下河流湍急不可渡,其路则适当孔道不可断”。《汉中府志》对此路,有很高评价谓:“经营实难,继成不易,非有深心定识者,孰能为此?读《白水路记》,不胜叹息!”
从碑文中可知,从河池驿到白水驿的84华里间,原设有河池、青泥、长举3处驿站,有邮兵500余人。白水路告竣后,由于驿路通畅,行路坦然,邮兵驿马相应减少,每年节省大量的驿禀铺粮畜草。洋洋近千字的记中,涉及邮驿的文字竟达450字,足见连接故道、嘉陵道的河池至长举这段“入蜀栈道之首”的邮驿业,唐以来已相当发达,宋代邮驿的管理较先前更趋完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从朝庭到路、州、县等地方政府,对交通和邮传业是十分重视的。
白水路的开拓,充分说明这支被称作“居天下之脊,山高水激”的西秦岭余脉,以其险峻的地理位置,雄踞秦陇蜀咽喉,陕甘川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朝庭将这一带驿道修建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河池驿至长举驿道的勃兴,是宋代邮驿发展的一个缩影。
《白水路记》摩崖撰书者雷简夫,字太简,同州合阳洼雷村(今合阳雷家洼村)人,《宋史》卷278有雷家四代之传,简夫传附其祖雷德骧传后。仁宗康定(1040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郞签出秦州检察判官,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工书法,如此摩崖,一手颜体字,遒劲茂密,且文字自然流畅,叙事简明,为研究我国邮传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简夫为官,奖励贤才,政声卓著。他撰书此摩崖碑时,已在知雅州任。是他首先发现了正“坎坷于场屋,失意于仕进”,“真王佐才也”“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之奇才也”的眉山人苏洵,并极力向镇蜀知益州府的张方平和翰林学士兼史馆修纂欧阳修推荐,才使“以懒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的苏洵及其“不忍使之湮沦弃置”的苏轼、苏辙二子,于嘉佑元年(1056)三四月之交,取道正在修建中的白水路逾秦岭、经长安到京师赴试,终于成为我国文坛上三颗巨星。雷简夫爱才荐三苏,传为佳话。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