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东北约15公里处。
佛教徒朝山进香。有的说法,宝顶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于淳祐九年(1249年),前后历时70多年,是南宋的僧人赵智凤所主持营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场,共有石刻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的规模大。
景点介绍
大佛湾
大佛湾呈马蹄形,长500多米,岩高15~30米。雕刻造像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石窟。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盘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有特色,保存完整,极富趣味性和故事性。其中除毗卢洞及圆觉洞外,均为摩崖群雕。造像有“护法神”、“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盘圣迹”、“释迦降生”、“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在每幅作品中,多数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大佛湾大都为密宗造像,大部分雕刻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为宋代石窟造像代表作之一。
千手观音龛
千手观音龛镌刻于大佛湾南崖东头的岩壁上,刻手1007只,纵横交错,富于变化,画面如同孔雀开屏一般,金碧辉煌、富丽多姿,是国内仅有的一尊。华严三圣像高7米,菩萨手托千斤石塔,历经多年而不坠毁,可见其建造时力学运用之高妙。宝顶圆觉洞,在大佛湾的南岩,以设计周密及雕刻精美而著称于世。洞顶的上方开天窗用以采光,洞口开有两道。洞顶的泉水引入洞中后经壁间的小沟流入龙口吐出,再注入暗沟流出洞外。洞的正壁刻有三尊佛像,主佛前有一尊跪菩萨,俯首合十,显得十分的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美丽庄严,姿态不一。壁间雕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与写实作品十分相近,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之作。
圣寿寺与宝顶石刻
宝顶山上的圣寿寺与宝顶石刻有密切的关系。寺始建于宋朝,后来废弃。保存到今天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殿宇,雄壮巍峨,重檐飞阁,雕刻精细,造型精巧,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广大寺
广大寺距圣寿寺里许,造像刻于广大寺外的悬崖上,为三躯半身像,头有螺髻,戴冠。龙潭摩崖造像距圣寿寺约2公里,下部一坐像,头戴笠,束带,反首仰望。另有观音菩萨等像及残题2则。松林坡距圣寿寺约1公里,摩崖龛,刻佛、菩萨等像。
文物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拨专款对宝顶山造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在大佛湾增修了护檐、保坎、围墙和栏杆等,开凿大小排水沟2条及增建“牧牛图”保护亭。70年代,对石刻保护区的“圣寿寺”、“万岁楼”等进行维修,对“涅盘像”前的十大弟子、“毗卢洞”、“圆觉洞”、“牧牛图”等部分造像进行修复和粘接。80年代,实施“地狱变相”危岩的归位与粘结锚固,还对“毗卢洞”、“地狱变相”进行了化学灌浆加固等。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宝顶山摩崖造像】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