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在改组国家中枢机构的同时又大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从洪武二年开始(公元 1369年)实行“诸王之制”,将二十三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第22子朱楹(公元1383-1417年)被分为安王,封国在平凉。永乐六年(1408年)朱盈来到平凉,十年后,朱楹薨,无有子嗣,藩国被除,仅留典仗校尉百余人看守安王陵园。
明代赵时春作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东塔寺记》和《塔记》,对当时修建延恩寺宝塔有较为详细的反映。
《东塔寺记》:“寺以塔名,重在塔也。浮屠氏起西南夷,患夷俗多欲幻妄,欲以寂虚化之,唯恐其弗胜。其后延入中国,凡王公贵人反以其富贵施诸浮屠氏,敬而礼之,常恐弗能胜其志,故韩国温太妃爰怀先昭王,应世随化,散财平凉延恩寺塔酬德,乃卜东郊离面枕冈考胜,为琉璃宫七,以奉浮屠。前为大王,又前为金刚,以呵护山门。宫之左右各翼以廊,以貌古之礼敬浮屠而得其三昧者,左右廊之前益之以楼,以载鼗镛,为香火讽呗之节,其外环以精舍僧厨,崇垣复门,种种具足,然大要归重于塔,故为亭以居碑者又二,一以志夫寺,一以志夫塔。”
《塔记》:“塔七级,镇浮屠宫后,琢石以为基,覆之,视其殿楣栏甍榭,施砖填之,工以亿计,周缭铃索,用五金之材以千计。创手于嘉靖乙未初夏,丙午春初告成。凡厥用意勤至,上为明圣祝釐,下为士庶祈休,盖推广先昭王与今嗣王之令德,而欲播诸人人者也。睹斯塔者,当俨然研其精义,入于正觉,彼以杀为戒,则凡省苛法以寿节,宴游以裕物者,不可不知也。彼以贪为戒,则凡薄赋敛以惠下,谨礼教以睦族,斥远言利之臣式,昭恭俭之德者,不可不知也。彼以嗔为戒,则凡谗佞抅间之来过,差嫌隙之端待之,以定性驭之,以至公者不可不知也。浮屠氏让国以修行,故人贵其身如山岳,是以塔而藏焉。昭王盛年奄弃千乘之尊,太妃晚节施散万金之资,吻合浮屠氏之奥旨矣。则凡被夫教育者,必能恪守宝训,淡
泊无为,静以养心,简以御事,怡神于虚明清淑之域,以享大雅乐善之休,兹塔将与有光,时存将阴受其惠焉。故不敢以不习浮氏辞,谨奉宣嘉问以为之记。”
“延恩寺塔”所在地原为延恩寺,曾发现明初延恩寺断碑。然赵时春《东塔寺记》和《塔记》中对此塔并未有明确称呼,只称寺为“东塔寺”,根据“寺以塔名,重在塔也”,则该塔名当为“东塔”。赵时春《平凉府志》记载:“东郭门外之阳有真武庙,有新塔寺,今改:正学书院,有旧塔寺。”同时,《平凉府志》中的“平凉府城图”上也标绘出了 “真武庙”、“塔寺”、“正学书院”。所以,现在所谓的“延恩寺宝塔”在起初称为“东塔”。是当时笃信佛教的“韩国温太妃”即韩昭王朱旭櫏的夫人温氏,爱怀已故的韩昭王,为其祈福而建的。在慎重选址后,自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起,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耗工十载而建成。同时在东塔前塑有天王、金刚;主殿两翼建有长廊,左、右长廊之前又筑钟楼、鼓楼;外围环建精舍僧厨、崇垣复门。建成后的整个寺院称东塔寺,宝塔高耸,寺宇宏阔,成为当时平凉府城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淸代静宁进上王源翰有《平凉竹枝词》曰:“东关浮屠起七层,禅房罗列夜传灯。韩藩好佛人多化,处处经声处处僧。”清人赵汝冀亦盛赞大明宝塔曰:“七层突兀薄霄汉,八面玲珑射斗牛。眼界欲闻登绝顶,秦关百二望中收。”
民国时期,塔内楼板楼梯被毁,无法攀登,塔院成为兵营,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此创办军事学校,培养抗日将士,附属建筑拆除殆尽。
20世纪五十年代平凉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宝塔六、七层被震裂8-10公分,塔刹被震倒。
1985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10万元对宝塔进行了维修。
景点维修
延恩寺塔始建于明嘉靖14年(公元1535年),嘉靖25年(公元1546年)竣工,距今有46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平凉韩王府延恩寺的主体建筑,形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明代佛塔建筑的艺术风格,与崆峒山的凌空塔遥相呼应,堪称平凉古塔“双璧”。196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凉文化建设的重要见证之一。
该塔为七级八面阁楼式空心砖塔,高33.3米,目前,由于年久失修和地震破坏等原因,这处古建筑存在比较严重的塔体裂缝、塔基渗水、病虫侵蚀等问题,对其及时进行抢救维修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这项工程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文化部门的积极争取下,2011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延恩寺塔】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延恩寺塔 小编为您整理延恩寺塔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