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黎平会议会址

时间:2024/9/26 21:30:2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黎平会议会址,这里曾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还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著名红色旅游景点。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做出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挽救和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命运,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08:30~17:00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1934年)
  •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

一、黎平会议会址

  • 黎平会议会址:坐落在贵州省黎平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筑物。
  • 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外有高约20米的封火墙围绕,森严幽静黎平会议会址在黎平县城的二郎坡,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两端有高大的封火墙,房屋面宽五间。
  • 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
  • 走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
  •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黎平会议会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详细介绍

简介

黎平会议会址在黎平县城的二郎坡,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两端有高大的封火墙,房屋面宽五间。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走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1934年底,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占领黎平后,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这是红军离开江西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紧要关头改变红军的战略方针,变被动为主动,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这所普通的民房,因“黎平会议”而成为重要革命文物,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址由来

正当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时候,蒋介石调动50万兵力进行第五次“围剿”,采取“堡垒”战术,步步推进。那时“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上风,博古(秦邦宪)为临时中央负责人,在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德国人)的支持下,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的现实,无视一、二、三、四次“围剿”的成功经验,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方针,与敌人拼实力、拼消耗,致使红军遭到巨大损失,根据地日益缩小。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湘赣边区突围,转移到黔东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合。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湘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十送红军》表达的就是红军撤离时的动人情景。在大撤退大转移的过程中,博古、李德的“三人团”把持军事指挥权,极力主张进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意图很快被蒋介石发觉,调集重兵堵截围追,准备将红军一举消灭。红军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湘江一战为惨烈,红军损失过半,由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力主中央红军放弃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避实就虚,向敌人军事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中央领导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多数人从惨痛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支持毛泽东进军贵州的主张。博古、李德等迫于形势,勉强同意,但仍顽固坚持到湘西建立根据地。何去何从必须当机立断,于是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进军贵州是红军正确的出路,他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认为到湘西建立根据地已经不可能、不现实,必须放弃既定方针,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由此决定向遵义进军的作战方案。这一决定实际上否定了“左”倾军事路线,打乱了蒋介石企图在沅江以东消灭红军的部署,把10多万敌军甩在湘西南,为红军开辟新的前进道路。

红军在黎平进行整编,重新组织战斗力量,突破了黔军的清水江防线,连克剑河、台江、镇远、施秉、黄平、余庆,抵达乌江南岸。博古、李德等只是把进军贵州作为权宜之计,仍主张“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1935年1月1日,政治局在乌江南岸的瓮安猴场(今草塘)召开紧急会议,多数人主张抢渡乌江,占领遵义。乌江素称天险,高岸深谷,水势湍急,咆哮的江水吼声雷动,对岸敌军封锁渡口。红军分三路进攻,中路在瓮安江界河一带强渡,左路占领上游的茶山关,右路进占下游的余庆回龙场。红军战士不畏天寒地冻,跃入江水,却因水急浪大无法泅渡。3日上午,3只竹筏继续跟进,“22个红色勇士”杀开一条血路,守敌全线崩溃。在江界河架起浮桥,红军迅速过江。从老虎洞突破乌江防线开始,经过5天时间,红军在东至回龙场、西至茶山关200余里乌江防线上节节胜利,向遵义前进。强渡乌江,成为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战斗意志,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长征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黎平会议的正确决策,也因红军的胜利载入了革命的史册。

会址格局

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在黎平县城(德凤)东二郎坡(旧称翘街)52号。原为城东翘街胡荣顺店铺。会址为晚清建筑,前低后高,分为三进,是黎平城建筑十分讲究的古式木楼。第一进为店铺;第二进为住宅,有明间、次间、稍间;第三进为后院花园。会址有大小天井8个,四周为青砖空斗封火墙,高约20米。会址总面积800余平方米。第一进门面左墙壁书有"锅鼎瓷器"四个行书大字。第二进有一较大的天井,正堂雕塑"二龙戏珠",左右窗边书有"绸缎布疋","苏洋广货","京果杂货","各种名酒"等行书大字。正堂对面雕塑二只大凤,雕刻精美。墙顶有一屏峰台,塑有狮、鸟、兔类。左右为格扇门书房,房后为小天井,置有青石水缸。墙壁上绘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整个建筑高大、宽敞、森严,为黎平县城内的老式民房。

会址修葺

自1980 年以来,会址几经修葺,大门悬挂陈云同志手书的“黎平会议会址”黑底金字横匾,内辟政治局会议室、周恩来住室、朱德住室、红军文物等七个展室,陈列文物,图表、题字等 360 余件,藏品120余件。

1984 年12 月修葺一新的会址正式开放。内有周恩来、朱德住室等七个小展室和一个藏品堂,陈列文物共370件,藏品120余件。

发展历程

1978年被黎平县革命委员会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05月25日,黎平会议会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黎平会议会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黎平会议会址 小编为您整理黎平会议会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