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柘城故城

时间:2024/9/19 13:27:2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全天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汉)
  •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
详细介绍

文物遗存

根据商丘市、柘城县文物工作者勘探发掘,柘城故城城墙层叠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化遗存,是豫东文化内容为丰富的遗址之一。

柘城县文物部门通过对柘城故城耐心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以故城墙基为边界,文化内涵丰富,发现了较为典型的文化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化精品。主要遗迹有街道、房基、庭院、水井、排水设施等;典型文物有汉代的大陶瓮、汉代五铢钱、唐三彩、唐代白瓷、宋代黄釉瓷器以及元、明时期的各种瓷器和各朝代的建筑构件等。

柘城故城的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600米。西城墙的宽度为42米;护城河宽度为100米左右;西城门以内距城墙60米还探明有南北长134米、宽7米的道路,此路与西门出口相连接。

故城西城墙位于县中医院西侧,总长度1600米,西关村以北残存的城墙南北长915米,墙基宽32米,现保留在地面以上的城墙南北长230米,宽10至15米,高5至10米不等,城墙为夯土筑就。夯土层厚约12至20厘米。夯土城墙早于战国,至明代废弃。该城墙是多个朝代筑修形成。此城墙是豫东地区保存较好的一段土城墙。”

保留下来的西城墙为夯土层,长约500米,高15米,包含了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为防御水患而付出的智慧。此段城墙夯窝显现清楚,夯层中夹杂有少许不同时期的遗物,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城墙的方法和使用的筑造工具。

区域划分

古城墙区

从故城北门口往西的一段城墙,土质坚硬,夯土层平均在十四厘米左右。里面的两汉、晋、隋、唐、宋器物标本较多,偶有战国铜镞、铁锛和汉代小薄砖墓出现。这些早期遗物的出现,可能是后人筑城提土带上去的。这说明,这段城墙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这为“秦置柘县”提供了“城”的支撑。

汉文化区

从北门口往南至原来的朱襄王庙旧址,也就是北湖的北半部。这一带出土的早期文物大都是汉代、汉代以前和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存,尤其是旧湖东北区挖鱼塘时曾出土了汉代的下水管道。这标志着柘城在汉代已经具有了较大城市的规模,并且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很重视环境设施了。

手工业作坊区

在故城的南部(柘城县春水路北小街北端至文庙街北端一带。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商代和秦汉时期的器物和更早一些时期的陶器,另有鹿角质磨制工具、烧骨、纺轮、网坠、三国时期的瓦当、曲尺型建筑构件,并有大面积的红烧土面,在烧土面近旁还发现了一块重50公斤的含有铜质的铁块。由此推断,这一带应该是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区。同时这一片还发现有多个时期的器物堆放在一起的现象,这可能是洪水从故城西北方向冲来,冲淤而形成的。

居民区

沿柘城县春水路向北至原水利局以西这一带。西关村委挖鱼塘时曾出土过水井、房基、钱范和陶器,说明这一带是居民区,也是重要的手工业作坊区。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城是不能随便建的,它也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大城墙高,天子的城天下第一。汉代城墙大都是土城。唐代以后,大都是砖城。明代盛行筑城之风。柘城故城的城墙宽大、高深。这也能从一个侧面佐证,历史上的柘城,人口众多,交通方便,商业繁荣。

文化价值

柘城故城虽然变成北旧湖,但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清代邑人有“平湖风静浪花低,贴水双飞乳燕齐,矣乃一声烟日上,轻舟间放柳塘西”“溟接一天碧,霞连两岸红”的诗句。湖内及周边有夏姬墓、瓷神台、锦鸡园、朱襄王庙旧址、柘城故城遗址等。

如今,残存的西城墙像一位受了伤的老者,躺在大地上,默默注视着柘城的沧桑变化,为这方古老的土地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遗址保护

2000年,柘城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柘城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柘城故城】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柘城故城 小编为您整理柘城故城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