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马王堆汉墓

时间:2024/11/21 6:49:3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长沙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较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其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 别名: 长沙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遗址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
  • 适宜季节: 秋季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西汉)
  • 所在地/隶属: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古汉路89号

一、马王堆汉墓

  •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这里出土了许多珍贵的稀世珍宝,曾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 马王堆汉墓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其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

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三、马王堆汉墓

  •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 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四、马王堆汉墓

西汉初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于1951年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发现,1972年正式进行科学挖掘。

其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此外,最令人震惊的便是所出土女尸,历经两千多年,仍与新鲜尸体相仿。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五、马王堆汉墓

  • 这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地,共计三千余件文物出土,为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之一。
  • 湖北省博物馆对其文物是这样介绍的: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辉煌成就;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Seres)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
详细介绍

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马王堆汉墓遗址特点

墓葬形制

马王堆汉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两个土丘,东西并列,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高约16米。当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时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实,筑起高大的坟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一号墓

一号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即墓坑下部)四部分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方向正北。

一号墓所在的土冢的封土,在挖掘前高20余米,底径50~60米,大部分为夯土,顶部为圆形平台,直径约有20多米,大部分为人工堆砌,封土下侧为自然形成的一座高约4~5米的小土堆。封土下为墓葬,挖掘自然土堆而成,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方向为南北朝向。斜坡墓道位于墓坑北侧正中,上宽下窄,最上端宽约3.1米,下端宽约2米。墓道的坡度根据靠近墓室一端大致判断为36°,靠近墓室的一端距离墓穴底端高约3.5米,具体长度因没有发掘而未知。

一号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墓口向下有四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第一层台阶长16.8米,东西宽15.42米;第二层台阶长14.64米,宽12.8米;第三层长12.54米,宽10.45米;第四层台阶长10.34米,东西8.45米。每层台阶高约为1米至1.5米,台阶墙壁与每层夹角为105至108度,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自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墓道尽头几乎到达木椁顶,以及木椁周围先填木炭,再填白膏泥,填土用“五花土”夯筑等做法。木炭厚0.4~0.5米,总重量约达5000千克,分布在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强,渗透性极低,对于密封起决定性作用。一号墓的白膏泥堆积既厚又匀,封固严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

二号墓

二号墓位于一号墓的正西侧,即马王堆双堆的另外一座。二号墓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墓口距离一号墓墓口最近距离约为23米。墓坑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南北朝向。封土堆上部为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8.95米。近底部3米处为长方形的墓室,长约7.25米,宽5.95米。因白膏泥堆积较薄,分布不匀,密封程度不好,墓内的保存情况较差。

三号墓

三号墓与一号墓共用同一个大封土堆,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墓口上方的原属于三号墓的封土堆仅剩余2米多,为五花土。墓坑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方向为南北方向,深约17.7米。墓口南北长约16.3米,东西宽约15.45米。墓口以下有3层台阶,每层内收1米左右,下方为斗型坑壁,直达墓底。墓底长5.8米,宽5.05米。墓道位于墓坑北端中部,坡度为19°,靠近墓口一侧建有两座跪姿陶偶人,有残损。墓底和椁室周围填充有木炭,木炭上方有白膏泥。木炭厚15~30厘米。青色膏泥一般厚60~70厘米,个别地方薄至10厘米。膏泥层以上是夯筑紧密的填土,土质为网纹红土,上部较纯,下部混合有青灰色的膏泥,总厚度6.1米。

棺椁结构

一号墓葬具

一号墓葬具由椁室、四层套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棺椁放置在墓室底部正中,方向正北,里外共六层(二层板,四层格板),连垫木,共用木板七十块。椁室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本板系斧斤铸凿,平正方直,制作精工。七十块木板约合成材52立方米,最大的木板(柠室东西二壁板)长4.84米,宽1.52米,厚26厘米,重约1500千克。棺椁结构严密,七十块木板不用一块金属嵌钉。结合方法大致分为扣接,套榫与栓钉接合三种。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下置垫木和两层底板,再树4块壁板和4块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外层的黑漆素棺体积最大,长2.95米,宽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装饰。第2层为黑地彩绘棺,饰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的神怪和禽兽。第3层为朱地彩绘棺,饰龙、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第4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再满贴以铺绒绣锦为边饰的羽毛贴花锦。内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完好

二号墓室

二号墓室内部正中为椁室,椁室外填满白膏泥和黄膏泥。由于经过盗掘,棺椁上层已经腐烂,无法辨别情况,仅底板保存完好,一共4层,可推断其为一椁三棺或二椁二棺结构。

三号墓棺椁

三号墓的棺椁保存完整,结构与一号墓大体相同,但规模较小。在椁室中央的棺室里放三层棺,比一号墓少了一层。椁室的构筑情形是:墓底横放三根垫木,然后纵放两层厚19厘米的底板,每层三块。上层底板长5.09米,宽3.37米,下层底板略小。底板上竖立八块厚19厘米左右的梓壁板,构成深1.15米的棺室和四个边箱。棺室长2.61米,宽1.22米。南边箱宽41厘米,北边箱宽94厘米,长均为2.87米。东西两边箱的大小相同,均为宽62厘米,长2.63米。椁室上复盖顶板和两层盖板。顶板厚6~6.8厘米,中间为三块长方形板。东西两侧各一块长板,南侧一块梯形板,北侧两块梯形板。北边箱的中部偏东处,加有一个门框形木架,以支撑顶板。盖板两层,上层横放四块,下层横放五块,厚19.5~22厘米,并外加边框。上框长5.60米,宽4.25米。下框略小。梓室之上复盖着一张整幅的竹席,略大于梓盖板,面积约25平方米。紧密套合的三层木棺,外棺和中棺都是素棺,外髹深棕色漆,内髹朱漆。中棺两侧和底用一根整木雕凿而成。外棺长2.57米,宽1.16米,高1.13米。中棺长2.34米,宽92厘米,高88厘米。内棺上加两道帛束后,满贴以起绒锦为边饰的绣品,长2.14米,宽72厘米,高67厘米。出土时,三层棺都有裂缝,棺盖封闭不严,保存情况较差。内棺有棺液约250公升,复盖和包裹尸体的衣服已腐朽。尸体也已腐烂,只剩散乱的骨架,经鉴定为男性,年龄三十多岁。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遗存

综述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高超。出土的帛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器物,集中放置于四个边箱之中,其中包括纺织品、漆器、木俑、乐器、竹筒和其它竹木器,以及陶器、竹简等,共计一千余件。另外,在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发现一幅彩绘吊画、一件漆壁和三十三个桃枝小木俑,锦饰内棺和朱地彩绘格的夹缝中发现三个着丝麻衣的小木俑和一些丝织品残片、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保存较好的一号墓和三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印章、丝织品、帛画、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女尸,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和兵器。

印章

一号墓:印章1件,阴文篆书“妾辛追”等3字,最后一字无法识别。

二号墓:墓主的三颗印章分别为玉质私印一枚,上书阴体篆书“利苍”二字;铜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别用阴文篆体雕刻“长沙丞相”、“轪侯之印”。

不腐女尸

一号墓出土一具保存完好、并未腐烂的女尸,即墓主人辛追夫人的尸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活动,血管清晰可见,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病理解剖时,在女尸肠道中发现的甜瓜籽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的心绞痛,让这位享尽荣华富贵的老妇人撒手人寰。

出土时,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20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

简牍

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

一号墓:竹简,共计312枚,上面记载了2063个字。竹简长27.6厘米,宽约0.7厘米,系用细竹劈开制成,黄褐色,背面竹皮多为绿色。从残存的绳痕判断,竹简系书写后再以细寐绳分上下两道将竹简顺序组编成册。

三号墓:简牍,共计610支,部分残简出土于封土之中,著作内容可分为医术(200支)和遣策(410支)两部分,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

兵器

三号墓:兵器,共计38件,其中有弓4件、弩2件、矢和矢箙(共计24支,68.5厘米的12支,其余为82.4厘米)、兵器架1件、木剑3柄、戈1件、矛1件等。

其他

一号墓:泥“半两”和泥“郢称”,用麻绳串穿,堆放在一起、

二号墓:其余还有部分残品,包括一件小铜鼎、泥金饼、泥金丸等,以及部分武器。

三号墓:刷子2件,铜镜2件,角镜1件,角梳2件,角篦2件,木梳2件,木篦2件,环首铁削1件,三角形纹陶熏炉2件。

文物保护

1956年,马王堆两土家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1983年10月底,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及复制品被盗,其中包括部分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素纱襌衣。此后这批文物被*方悉数追回,相关疑犯也被捉拿归案。

关于辛追夫人尸体如何不腐的讨论自从马王堆发掘之后就一直在进行,有人认为是事先在内棺当中注入的液体所致,也有说法认为是棺椁内存在的特殊气体所致。由于当时的保存方式所限,辛追夫人的尸体被解剖后保存,但此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钙现象,经抢救保护后方脱险。

2009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被长沙市文物局列为“近年来长沙十大考古发现”。

2012年,马王堆汉墓封土被盗取破坏,加之雨水冲刷,导致墓顶原本的水泥板边缘出现塌陷,汉墓管理机构加强该地区的保安巡逻,盗土现象得以遏制。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2015年,湖南省将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主建立以科研文献查阅为主要目的的马王堆汉墓研究数据中心。

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2017年11月29日,马王堆汉墓文物所存放的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免费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及农历除夕全天闭馆

旅游佳季

秋季是最佳旅游时间。盛夏气温较高,其余三季均适宜旅游。

交通指南

公交车

1、乘112路、204路、501路到马王堆医院南下。

2、乘19路、142路、147路、501路、705路到田家炳中学下,再往东400米即到。

地铁

搭乘长沙地铁5号线马王堆站,步行约750米到马王堆汉墓。

历史沿革

1951年冬,考古学家在长沙进行考古调查,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根据考古资料判断是汉代墓葬。

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马王堆土冢,确认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

1961年,湖南省政府将马王堆土冢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性标志,但并没有进行发掘。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并出现可燃气体。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座古代墓葬。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决定抢救性发掘,湖南省博物馆将这座封土被防空洞扰动的汉墓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为马王堆二号墓。

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申请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

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同意对马王堆汉墓进行正式的发掘。

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对马王堆墓葬进行科学挖掘,勘测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4月28日结束、

1973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马王堆汉墓二号、三号墓。

1973年9月,国务院批文准许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

1973年11月18日~12月14日,马王堆汉墓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日,马王堆汉墓二号墓发掘结束。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仅发现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

马王堆汉墓考古挖掘完成一、二号墓坑填塞,出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及一大批西汉器皿和锦帛书画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供人们参观。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马王堆汉墓】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马王堆汉墓 小编为您整理马王堆汉墓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