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堰古梯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美田园。景区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属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连片共1.2万余亩,距今逾250年,景区面积38.78平方公里,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
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3年被省水利厅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林业部将其纳入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建成全国首个移民生态博物馆。
凤堰古梯田景区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属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连片共1.2万余亩,距今逾250年,景区面积38.78平方公里,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3年被省水利厅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
景区包括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位于陕西汉阴县漩涡镇黄龙、堰坪和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级宽3-15米,最长达600余米。梯田依靠黄龙、茨沟、冷水和龙王4条沟的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该景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陪衬,保护和展示传统农耕 文明生产方式的开放式景区。景区的成功创建,对保护文化遗产和水利风景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民生水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景点特色
凤堰古梯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始建于清代,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在一身,2010年被陕西省文物局列为陕西省文物考察十大重大发现之一。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凤堰古梯田所在区域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沟谷的云雾漂浮不定,雾气蒸腾,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置身其中如临人间仙境。凤堰古梯田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是人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晶、是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黄龙洞河民风、民俗与大自然的和谐一体的山地文化体系,在维护梯田原始风貌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下阶段景区将着力打造梯田景观旅游观光线、建设山地游览观光区、梯田景观观光区、客居文化体验区、梯田小镇度假区、形成凤凰云海、双龙戏水、凤江日出、堰坪落日、凤江茶园、群英晨曦、漩涡风情、花屋情缘、石寨遗风、凤饮东河等“一线四区十点”特色旅游景区,使这里成为休闲养生、摄影、绘画及文艺创作圣地,春观油菜花开,夏享耕作插秧,秋品金色稻浪,冬会遍山麦绿的人间福地。
景点介绍
凤堰生态移民博物馆
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辅助,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和旅游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据考证,凤堰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于咸同时期大规模建设,
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在一身,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200多年来,凤堰古梯田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着,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凤堰古梯田是一类典型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凤堰古梯田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分布在海拔在500至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级数均在2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至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凤堰古梯田位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冯家堡子遗址
位于汉阴县漩涡镇东河村,面积为3000平方米。系清代冯氏家族修建居住兼防御性设施,堡子平面近正方形,原由城墙和住所两部分组成,城堡设四个门,堡内房屋近百余间。堡子内建筑沿东西轴线依次展开,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土木结构,梁搭墙及抬梁穿斗构架,悬山顶,合瓦覆顶。该寨堡为研究秦巴山地民居选址,建筑风格及民间防御工事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太平堡寨址
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北的山顶之上、依山势而建,北为悬崖,崖下为龙王沟,东为寨子垭,西、南为陡坡。寨址呈不规则的圆形,内部地势平缓,南门高2.2米,宽1.5米,门洞坍塌,门框及两侧石柱刻有“太平堡”和“大清嘉庆五年岁次庚申”等字样。寨址中心立有圆首石碑一通,首宽于身,额题“太平堡”,同治元年款,记重修太平堡事宜。对研究清代中后期白莲教及太平天国起义在当地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茨沟吴家民居
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该民居坐东向西,呈对称两进式院落,叠瓦压脊,合瓦覆顶,前后檐均有勾头滴水,正房为梁搭墙结构,11架檩。厅房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厅房和厢房有木板回廊。整座建筑除正房外均为青砖砌墙,正房为土坯墙。对研究汉阴地区建筑选址、风格、雕刻艺术都有一定的参考。
花屋,吴氏迁徙陕西后写下的一页辉煌的篇章。清乾隆二十一(丙)年,吴氏又一个大家族迁徙陕南堰坪,开荒修田,经商办学,发展飞猛,迁陕始祖万禄公多善行。邑侯赠匾额曰:一乡善士。嘉庆初计御贼事,昌修寨堡,赏赐六品军功。例授伍德骑尉,诰封奉直大夫。到了嘉庆、咸丰、同治年间,吾族季伦公,已食课粗千余石,在漩涡开办“鼎兴久”商号,下设鼎兴堂百杂货商行。鼎兴堂药行,鼎兴堂山货行,客货船舶四五只,下鄂入川,一片繁荣景象。(在兴办“鼎兴久”的同时,吴氏家族开办了“大兴永”、“四方兴”、义兴祥“等商号)咸丰元年季伦公请来一王姓建筑师,包其修建花屋,雇用川工名将,精选地道木材、精雕细琢,鼓凳石门选材紫阳、武汉等地,船载而入,石条开凿于花屋西北边,烧砖瓦于花屋东北河边,以阴阳、选地方、左青龙、右白虎,配合得体,山环水抱,不足二年,花屋落成,气势雄伟,扮鳖坐脊,雕梁画栋,明窗净几,粉墙画壁,步入室内当当做响,鸟语花草,四季芬芳。
堰坪梯田
修建于漩涡镇东北约18公里的凤江两岸山坡上,西至黄龙村通村公路第三个盘道、东接擂鼓台西麓、北近黄龙沟垴,梯田沿凤江两岸向东、西、北三面逐次升高成水平梯地,大约300余层,每层高约0.8——1米,宽3——10米不等。梯田引黄龙沟水从上至下自流灌溉。梯田大约修建于清代咸丰、同治时期,至民国历有增修。该梯田及周边的清代遗存对研究湖广移民及秦巴山地开发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凤江梯田
修建于漩涡镇东北约18公里的凤江两岸山坡上,西至黄龙村通村公路第三个盘道、东接擂鼓台西麓、北近黄龙沟垴,梯田沿凤江两岸向东、西、北三面逐次升高成水平梯地,大约300余层,每层高约0.8——1米,宽3——10米不等。梯田引黄龙沟水从上至下自流灌溉。梯田大约修建于清代咸丰、同治时期,至民国历有增修。该梯田及周边的清代遗存对研究湖广移民及秦巴山地开发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黄龙庙
黄龙庙位于黄龙村六组,黄龙梯田中心位置,魔芋包的西面,距田梁路1公里,有机耕路与田梁路相连。庙宇座西南朝东北,呈三合院式结构。其中,正殿5间,两边各有厢房3间,中居天井。正殿供有黄龙老真人塑像,真人两侧各有站奖1名。
相传,很早以前,一农户在位于黄龙庙附近的农田里整理田地,突然间,天空暴雨瓢泼,农田里大水不断,波浪翻滚。农户深感不解,细细观察,才发现位于农田山坡下的河沟里有一黄、一黑两条大蛇正在打斗,眼看黄蛇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而黑蛇渐渐占了上风。于是,出手将犁趴向黑蛇砸去,受到伤害的黑蛇那能再斗得过黄蛇,一溜烟逃得无影无踪。
漩涡小戏
漩涡彩龙船,又名“漩涡旱船”,长期以来一直是陕南地区以及汉江沿岸影响力较大的民间舞蹈。因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殊的表演形式、浓厚的地域风情而驰名。
表演中舞“彩龙船”,唱“花鼓子”和民歌小调。表演情节,主要反映汉江行船的各种动作。纤夫头领肩挎褡裢布袋,手持篾片状(形似船篙),船前左右各二人背负索绳作拉船状,周边呈两行数名男女持彩灯而立。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锣鼓点的伴奏中,穿街过巷,时而表演逆水行舟,时而表演顺水而流,时而水流湍急,时而船陷浅沙,波涛颠簸,倾倒歪斜,动作优美,生动活泼。
赖家湾古村落
据《义宁州 赖氏族谱》称:赖光孙赖遇,晋时任中顺〈宪〉大夫,正式奏请松阳之居〈为郡〉,晋帝准奏,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由是遂有“松阳堂”赖氏传世。至唐僖宗乾符〈高宗乾封〉二十九年,赖光后裔赖标官任值殿将军,其家自松阳〈宁都〉徙至汀州古路上杭之古田。赖标是福建赖姓的始祖。此后, 又历十代〈应该不止十代〉至赖天锡。
迁陕赖氏是汀州古路上杭古田赖氏第十代祖赖天锡的支脉。乾隆中叶,赖天锡第五代孙赖天元、太元、高元、禄元、升元、福元、寿元、及聪顺诸公由福建迁徙至陕西省兴安府,布居在安康县恒口、紫阳县松河流域等地。
赖氏初到陕南八人,有七人都居住在紫阳县松河流域的张家楼,张家楼旁有一小河,盖因赖氏元派七弟兄在此居住,而得名“七元河”沿袭至今。后因人口繁衍,加之元派兄弟贸易于安康、汉阴各处,遂析居安康、汉阴及紫阳任河等地。唯赖连元在张家楼下筑室而居,繁衍生息。
赖连元生子云翔,云翔娶刘、池、温三氏,共生子七人:长立贤、次立训、三立韬、四立章、五立玺,此皆刘、温二氏所出,温氏所生二子一丧,一后事不详。故七元河赖氏后裔号称五大房。自赖连元以下至今,五大房已繁衍九代人,计三百余口人,除布居在始居地松河流域的红房子、盐店村等地外,其余子孙多有另置产业,先后分居到汉阴、紫阳两县的磨坝、凤江堰河、庙沟、北沟、汪家沟、余家沟、仓房等地。
上杭赖氏迁陕八兄弟,除赖连元定居松河流域的东七元河赖家院子外,其他七兄弟后因辗转迁徙,多与老庄赖家院子失去联系,故情况不明。唯赖禄元一支就居于安康县恒口镇窑沟口,后裔繁衍亦数百人之众。二百余年来,福建上杭赖氏家族经过辛勤开辟,世代繁衍,已成为当地大家族,其人才济济,名士辈出。尤值得一提的是光绪间曾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赖清键。他给赖氏家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笔。
赖清键,又名赖秦雄、霞举、晓城,号铣州,亦号仙竹,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生于紫阳松河赖家院子,系松阳郡赖氏迁闽始祖赖标公的第十八代孙,福建上杭赖氏支祖赖天锡的第八代孙,上杭赖氏迁陕之第四代传人。其曾祖赖连元,祖赖云翔、父赖立章。赖清键排行第三,后过继给三房赖立韬为嗣。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光绪二年(1876)中举,时年三十岁,为陕省第九名,光绪九年(1883)京试进士,时年三十七岁,授工部主事虞衡司行走花翎员外郎,后任制造库郎中,调任广东肇庆府知府加盐运使衔。
赖清键参加京试会试考卷的三篇论文和一首五言八韵诗被收入《钦命四书诗题》中。其一:《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批曰“气清笔健,理足神完,纯以精意结构,扫却祭礼一切套语,中边俱彻,虚实兼到,揣摩纯熟之作。”其二:《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批曰:“刻挚之思,以清华之笔出之,字字熨贴,语语坚卓,理题得此,尘障一空,是文品之最高者也。”其三:《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批曰:“吹古成腴,使才得隽,不肯浪费笔墨,而仰承俯注,题分丝丝入扣,是为乡燥手柔之候。”其四为诗作,题曰:《赋得花开鸟鸣晨,得晨字五言八韵》,批曰:“珠圆玉润,秀语天成”。从中不难看出,赖清键不仅才思敏捷,才华出众,而且颇具维新思想观念,故对其文有“扫却祭礼一切套语”,“理题得此,尘障一空”的评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于宣武城南之松竹庵召集在京举人1300余人联合向都察院上书,请求迁都、拒和、变法、强国。时陕西省参加上书题名者55人,
兴安府有紫阳赖清键、洵阳桂嘉会(亦名桂东林)、平利胡钧、胡永荣、洪祥麟等人参加上书。时赖清键已调任广东肇庆府知府,由于广东系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之故乡,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颇为普及。光绪十六年(1890),康有为开始在广州云衢书屋收徒讲学,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和主张。他的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麦梦华等人。肇庆离广州不远,赖清键亦深受其感染,变法维新思想十分活跃,仅以他所职辖的肇庆府而言,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达十人之多。赖清键作为陕南边远山区的旧知识分子,为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所作出的义无反顾的举动,为推动戊戌变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赖清键仕途的显赫,给上杭赖氏迁陕家族创造了炫目的荣耀。光绪二年(1876)赖清键中举,使赖氏家族进入了全盛时期。当年赖氏即开始大兴土木,在张家楼房一带修成了颇有气势的赖家庄园,门窗雕花,古色古香,屋宇相接,从茅棚子至麻柳树连成一片,给古老的深山僻壤带来了许多喧闹。光绪九年赖清键京试进士授工部主事后,清廷御赐赖氏庄园石旗杆一副、匾额两块、“肃静回避”虎头牌十六块,由是赖氏声名日盛。
由于赖氏家族枝叶浩繁,派系庞杂,故其子孙后裔因居住地不一而导致派语错杂,原福建家谱所载派语三十字未能推行,光绪二年赖清键修谱时新立派语五十六字也未能坚持推行,大多以福建老家所送派语二十字为准( 因年代久远,赖氏子孙散居各处,加以交流阻塞等原因,导致口头传导中的错讹流传,故紫阳、汉阴、安康三地赖氏后裔个别字派多有殊异)。
赖家湾属于汉阴县漩涡镇双河村2组(原凤江乡堰河村6组)赖家湾的赖姓家族最早来赖家湾定居的是朝元公,到日目前为止已经有朝、秀、陈、启、久、景、延、真、善、昌等10代人,到目前为止有一百年多的右史.。
川竹寨风景
川竹寨风景:川竹寨是一座百年古刹,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漩涡镇双河村,周围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庙里香火旺盛,此神为川竹神,每缝初一、十五,全国各地的香客前来朝拜,当地人把这里当做净化心灵的净地,川竹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保佐家人万事顺心!幸福安康!当地地方官员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多年来一直带领老百姓一起寻找致富秘方,如今国家对此地也加大力度开发和扶持,在不久的将来,此地将是环境优美、绿色生活、绿色食品、农家欢乐的幸福家园,双河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移民,是一百多年前移居此地,祖籍主要是广东、湖南等地,祖辈来到这里勤劳修田种地,形成了“河边梯田环绕走,山上汗地处处有”的诗情画面,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里人们以山而居,以水为田,此地生活以大米为主,各种农产品为辅,特产有:富硒绿茶、传统手工腊肉、富硒土豆、红薯、玉米、种各豆类等产品。勤劳善良的双河人民欢迎您来此旅游、观光、指导,和双河人民共同分享绿色的、人文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生活。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汉阴凤堰古梯田水利风景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