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中国空军成立之初,考虑到部分国土尚未解放,为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利用引进前苏联的图-2轰炸机、图-4轰炸机组建了轰炸航空兵。轰炸航空兵组建不久就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三军联合作战行动,不久又挥军入藏配合地面部队平息叛乱,捍卫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中国空军认为前苏制螺旋桨轰炸机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所以着手引进喷气式轰炸机。1958年中国与前苏联签署引进图-16轰炸机(Tu-16)及生产许可的协议,但因为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工程放缓,到1963年才重新启动。1968年首架中国产轰-6试飞成功,1969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引进仿制
1956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批准图波列夫设计局向中国转移全新的图-16中程轰炸机生产技术。1957年,聂荣臻代表中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1959年9月,首架用苏联制造部件组装成的轰-6交付中国海军航空兵。1957年9月中苏友好条约签订后,苏联决定协助中国建设一座中型轰炸机制造厂,同意中国授权生产图-16轰炸机,根据苏、中双方的协议,同年苏联给予中国2架图-16A整机做样机,一架拆解作为机体研究、另一架则交由西安飞机厂拆解分析其生产模具规格。另外苏方提供一架图-16整机部件及一架图-16散装部件由中方组装、装配,然后由苏方提供各种零部件毛坯和原材料由中方进行加工制造。中方决定由哈尔滨飞机厂(轰-5设计制造厂)与西安飞机厂(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国内自制工程,1959年苏前苏联图-16(Tu-16)轰炸机联将全套的图-16技术图纸和资料交给中国。
1958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就提前试制轰炸机问题打电话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随即派张连奎、王西萍、陆纲等赴苏联进行具体谈判。到1959年,再次跟苏联谈判进口米格-21或更新型飞机和导航设备时,中方提出图-16飞机性能落后,希望苏联能提供更新型轰炸机和空空导弹,最终因中苏交恶而没有下文。
1959年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代号:122厂)开始仿制采用进口散件组装图-16轰炸机,并于1959年9月27日,第一架飞机首飞成功。当年12月交付部队。中国生产的型号后称为“轰-6”。运动时期对产业研发生产的破坏,原哈飞大飞机车间室的技术员马凤山,其与哈飞大飞机室、图16项目一起被调去西飞,1961年研制工作由哈尔滨飞机厂与西安飞机厂共同承担全部转为由西飞承担。1964年3月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代号:172厂)重新恢复研制。由于选择建设工厂的厂址有重大地质问题,造成了仿制工作上的重大经济损失。
轰-6是当时中国试制的吨位最大的飞机,全机零件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及工作量大。在试制过程中,陆颂善组织技术力量,补齐了苏联没有提供的强度计算等资料,编制了新工艺和关键技术资料,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应用了多项新技术。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19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1969年轰-6批量投产。国产化的轰-6轰炸机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
衍生型号
核弹载机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因此,实际上这是一架中国组装的图-1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任务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1965年5月14日,中国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这架图-16(编号4201)飞机,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李源一机组为此立集体一等功,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记个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记二等功。周总理、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副师长李源一和领航员于福海等人。这架飞机曾经在轰炸航空兵某师服役,退役后被送往空军航空某校做教学设备。这架飞机上,改装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到甲型正式投产装备,令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中国研制的各种空投核武器。1966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1967年6月17日,轰-6甲4251号轰炸机执行了中国第一次空投氢弹试爆。
随后在甲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到1975年,轰-6丙型开始论证,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增强了轰-6的自卫能力。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Ⅰ/Ⅱ/Ⅲ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有意思的是电子型轰-6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未有过公开报道。1969年,又装备了少量轰-6靶机运载母机,用于携带靶-6型高空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该型号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0年首飞,1971年投入试用。主要改进为加装一对翼下挂架,用于挂载2架靶-6。
系统试验
1978年夏天,在陕西阎良进行了首次空中试验。主要是试验轰-6D飞机带弹在10009000米空域飞行,测试空中应急燃料排放、机弹遥测传输干扰,测量机弹系统的作用距离和方向图等。首次带弹起飞后,飞行员报告飞机发生了强烈振动并请求紧急迫降。飞机带弹降落非常危险,虽然是没有战斗部的遥测弹,但一旦在降落中掉落对于飞机也是很致命的,好在降落非常顺利。经过检测后发现震动是机弹间的空气紊流造成的。因为带弹的飞机是专门用于实验的轰-6,导弹挂在机腹下而不是设计的机翼下,机腹挂弹舱口没有做保形处理,敞开的舱口导致结构强度降低造成震动。发现问题后,只在舱口用螺丝拧上保形盖板就解决了。
1978年10月以后,鹰击-6开始在戈壁滩进行模拟投放试验。三发鹰击-6和一批批的仪器、人员陆续到达。当时一些国家的侦察卫星拍摄到了西靶场附近的军用机场上的轰-6飞机,而且这架飞机长时间的停留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关注,中国在研制新型机载武器的传言不胫而走。1978年11月6日轰-6进行了投放导弹的试验,不过这次投放在导弹还没有转入平飞前坠地摔毁。查找了很多原因后25日再次投放,结果照样坠毁,两次莫名其妙地失败非常令人沮丧。只好发动所有人员找问题,最后发现设计的生产图纸将弹上仰俯阻尼陀螺接反,而工艺图纸又表成正确接法,厂家是按工艺图纸验收,从而没有发现生产图纸的问题。改动后,用最后一发试验弹于1978年12月5日再次试验。
当导弹投下后,滑翔到预定地点点火成功,自动将高度降低到100米转入平飞,投放试验到此获得成功。
装备部队
1986年春季一个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报了一条消息,中国能携带C-601导弹的轰-6丁轰炸机通过国家鉴定并装备了部队。此时距鹰击-6号定型装备已经过去了两年。外电猜测中国公布轰-6丁和C-601的时候,这个武器系统在中国肯定早已经形成了作战能力。在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时,中国已经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外界称为C-801的反舰导弹,一群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空舰导弹研制。86年早上的那个新闻中的C-601是鹰击-6导弹的出口型号。在中国的反舰导弹研制水平已经发生了飞跃,国外却还是没有完全弄清C-601和鹰击-6导弹。
服役事件
实战运用
两伊战争: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从中国引进了四架轰-6,并挂载C-601反舰导弹。在两伊战争后期,伊拉克和伊朗对波斯湾的油轮与美国海军护航舰队展开无差别攻击,企图截断对方的原油输出,而伊拉克的轰-6也投入了以反舰导弹攻击油轮的作战,并由幻影F1护航。而当时伊拉克是中东仅有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包含了中国制的轰-6、苏联制的Tu-16与Tu-22。
波斯湾战争:开战初期,伊拉克曾在两伊战争中使用过的轰-6虽然全部幸存下来,但在美军展开攻势后,伊军停放在机场中的轰-6还没起飞就全数遭到摧毁。
前出西太中国军方两架轰-6轰炸机2013年9月8日飞经冲绳主岛和宫古岛之间的海域上空一事引起日本媒体猜测,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回应说,中国海军飞机赴西太平洋进行训练,是年度计划内的例行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
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相当于总参谋部)2013年9月8日称,中国军方的两架轰-6轰炸机当天上午飞经冲绳主岛和宫古岛之间的海域上空,在东海和太平洋往返飞行。该空域并非日本领空。航空自卫队的战机进行了紧急升空加以应对。这是日本防卫省首次确认并公布中国军方的轰炸机经过西南诸岛上空。
2015年3月30日,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上校发布消息称,中国空军首次组织航空兵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提升空军部队远海机动作战能力。从配发的照片看,中国空军轰-6K战机经巴士海峡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当天返航,达成了既定的训练目的,圆满完成任务。
2017年7月13日,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军方的六架H-6轰炸机当天飞经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海域上空,在东海和太平洋往返飞行,后飞往大陆方向。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出动战机升空加以应对。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大脚走天下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轰-6】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