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死之舞(钢琴曲)

时间:2024/11/21 19:12:0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乐章原稿写于1838年,在1849年完成,在1853年和1859年做了两次修订,题献给自己的女婿汉斯·吉多·冯·彪罗。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
  • 中文名: 死之舞
  • 类型: 钢琴曲
  • 作者: 李斯特
  • 制片地区: 意大利
  • 创作时间: 1849年
№目 录
    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

    李斯特1849年完成了一首钢琴与乐队的单乐章作品《死之舞》(Totentanz),在乐曲中李斯特运用了著名的《震怒之日》来点睛,收到相当好的效果。1838年李斯特曾在意大利的比萨见过一幅教堂的壁画,上边是一个背后长出蝙蝠翅膀的丑老婆子,代表着死神,正挥起大刀,向那些毫无防备,正忧哉全然不知死神临头的人们砍去。作曲家由此得来灵感,又将这恐怖荒诞的动机同中世纪的一首咏唱“末日审判”的教会歌曲《震怒之日》(即《安魂曲》格式中的第三乐章《末日经》的由来)联系起来,作成这首极富幻想色彩的杰作。乐曲从钢琴弹出的强有力的“震怒”开始,此后的五组变奏,都是想象力无比丰富,音响上色彩绚丽而效果奇佳的。这支乐曲一开始就是古代罗马教皇格利高利“最后审判日”的圣歌曲调,沉重有力,象征着死神降临的脚步。此后,作曲家用这个曲调变奏出 26个迥异的音乐形象,有的轻快、活泼;有的庄严、稳重;有的辉煌、灿烂;有的幽默、有趣;有的优雅、小巧;有的粗鲁、笨拙……以此表达各种不同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走向死亡。作者的主题十分明确: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贫富;不论美丑;不论雅俗、不论信仰、不论等级和社会地位,人人或迟或早总有一死。

    作品特色

    圣桑的交响诗《骷髅之舞》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

    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象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木琴的干枯音色,描写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点的到来。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调弦,形象地刻画出骸骨的击碰声。接着由长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征的主题,小提琴奏出坟墓的主题,也就是第二主题,描绘出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死之舞(钢琴曲)】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死之舞(钢琴曲) 小编为您整理死之舞(钢琴曲)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