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文森峰

时间:2024/11/21 20:07:2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别名: Vinson Massif
  • 所在地/隶属: 艾尔斯渥兹山脉
№目 录
    详细介绍

    基本简介

    文森峰(Vinson Massif),海拔5140米,是南极洲最高峰。位于南纬78度35分、西经85度25分,位于西南极洲,是南极大陆埃尔沃斯山脉的主峰。西南极洲多火山,仅玛丽·伯德地就有30多座。 文森峰虽然高度不高,但在七大洲最高峰中,它是最后一座被登顶的山峰。它要求攀登者拥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极度的低温、大风和高海拔。

    南极半岛附近的岛屿多数由黑色火成岩构成,怪石嶙刚,奇峰突兀,气度非凡。西南极洲绝大部分地区的基岩表面在海平面以下,即冰盖下面的陆地实际比海平面要低,有的地方甚至在海平面以下2000米。

    文森峰山势险峻,且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交通困难,被称为“死亡地带”。文森峰虽然不高,但在七大洲最高峰中,它是最后一座被登顶的山峰。世界上首次登顶文森峰的是美国一支登山队在1966年12月17日首次登顶,中国则是在1988年,由李致新、王勇峰首次登顶文森峰。

    气候状况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但冬季极端气温很少高于-40℃,现在世界上最低的气温记录是-88.3℃,它便是1960年8月24日由前苏联的东方站测定的。南极洲的风也是独具个性的。冷空气从大陆高原上沿着大陆冰盖的斜坡急剧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风。风向不变的下降风将冰面吹蚀成波状起伏的沟槽,风速超过15米/秒时,会形成暴风雪,伸手不见五指。即使是最温暖的月份中,风速也可达到每小时160公里以上,气温仅在10摄氏度左右。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几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极地气旋从大陆以北顺时针旋转,以长弧形进入大陆,除西南极的低海拔地区以外,这些气流很难进入大陆内部。但是,在气旋经过的南极半岛末端(包括乔治王岛),年降水则特别丰富,可达900毫米。

    南极大陆

    在南极洲形成时,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一些陆地及岛屿从海中升起,才构成今天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多山的南极半岛、罗斯冰架、菲尔希钠冰架和伯德地。主要山系有萨普、埃尔沃斯等。

    南极大陆98%的地域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米—2500米,最大厚度为4800米,它的淡水储量约占世界总淡水量的90%,在世界总水量中约占2%。

    攀登历史

    文森峰的高度虽然不高,但在七大洲最高峰中,它是最后一座被登顶的山峰。

    1966年12月17日,美国登山队在领队Nicholas B. Clinch的带领下首次登顶该峰。

    1988年12月2日,王勇峰与搭档李致新成为登上南极最高峰的中国第1人,世界第18人和19人,也创造了在最短时间内攀登文森峰主峰和Ⅱ峰的世界最快记录。

    1997年,钟建民登顶文森峰

    2003年12月,次落登顶文森峰

    2003年12月,刘建登顶文森峰

    2003年12月,王石登顶文森峰

    2006年12月23日4时45分,金飞豹登顶文森峰

    2010年12月28日1时50分,鲁晓华登顶文森峰

    2010年12月28日1时50分,曹竣登顶文森峰

    2010年12月28日1时50分,黄春贵登顶文森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登山运动水平的提高,截止目前,全世界已有许多登山者成功登顶该峰——以“七大洲最高峰登顶者(The Seven Summits)”为例,就至少已经有103人。

    截至1987年,文森峰先后有美、德、加、日、韩等国35名登山探险家涉足,而中国人还没有攀登记录。1988年,中国由李致新、王勇峰首次登顶文森峰。

    攀登路线

    攀登路线

    高度m

    高差和距离

    经纬度

    预计用时

    路线特点

    大本营-过渡营地

    2100

    500m,5km

    S7832.018

    W8600.125

    2-3小时

    平坦冰川,少量裂缝

    过渡营地-Low Camp

    2750

    150m,5km

    S7830.027

    W8548.716

    2-3小时

    冰川平坦,羊皮大量裂缝和维修地形

    Low Camp-High Camp

    3773

    1020m,3km

    S7829.637

    W8544.342

    6-8小时

    45度冰雪坡,羊皮部分原石路段

    High Camp-Summit

    4892

    1120m,14km

    S7831.529

    W8537.054

    9-12小时

    前段平坦,后段约40度,登顶前为原石山脊

    南极探险

    中国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

    1985年2月 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南端建立我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建 于:1984年12月31日开建,1985 年 2月20日建成

    位 于:南极洲西南,乔治王岛南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不在南极圈内)。该地距离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与北京的方位每为170°38′27″。

    大 小: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 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长城站自建站以来,经过三、五、十三次队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医务文体栋、气象栋、通讯栋和科研栋等7座主体房屋,还有若干栋科学用房,如固体潮观测室、 地震观测室、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卫星多普勒观测室、地磁探测室等,以及其他用房,如车库、工具库、木工间,冷藏室和蔬菜库等。

    长城站是座小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员不仅在这里可以从事气象观测、固体潮观测、卫星多普勒观测、地震观测、地磁绝对值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等,还可在生物实验室、无线电波传播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和微机房里进行综合研究、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 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中山站

    1989年2月 在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建立于1989年2月。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2002-2009年,中铁建工南极施工队连续8次参加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工作,先后负责中山站和长城站的拆除任务,以及永久性科考站中山站和长城站的建设任务,为中国南极科考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2010年11月11日,中国科考船“雪龙”号从深圳起航远赴南极,开始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此行将完成中国南极“十五”能力建设中山站改造项目收尾工作。

    中国南极“十五”能力建设中山站、长城站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包括综合楼、车库、综合库、空间物理观测栋、连廊、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锅炉房、高频雷达机房、室外总体和油罐基础等建筑单体30余栋;其中,中山站改造项目共完成钢结构安装437吨,高强螺栓安装11836套,彩钢板安装11260.8平方米,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185.97立方米,现浇混1306.48立方米,室外保温管道安装700多米。

    昆仑站

    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南极大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建立的唯一一个科学考察站,这使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大陆腹地的历史性跨越,它标志着我国 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是我国极地考察工作者在人类探索极地的历史上创造的一个新的奇迹,也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根据规划,昆仑站的目标是建成可供15至20人夏季科考的度夏站,3至5年后,再逐步升级扩建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 昆仑站的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张翼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设计的主体建筑面积为348.56㎡,“尽管面积不大,但设施可谓一应俱全”。

    张翼介绍说,整个建筑按照功能分为住宿区、活动区和保障区,包括宿舍、医务室、科学观测、卫星通讯、厨房、浴室、厕所、污水处理、发电机房、锅炉房、制氧机房和库房等。总的设计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既要满足各种用途的需求,同时又要给驻站人员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 “冰穹A周围方圆上千公里都是无人区,景观也极其单调,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张翼说,“在那里,最大的挑战是人的心理压力,科研人员在科考站至少要待上2个月。因此,在房屋设计上,要尽可能弥补环境对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为此,考察站的室内设计与家具的选用多采用温暖、艳丽的色彩;同时,在寸土寸金的昆仑站,张翼还“奢侈”地设计了一个近3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这个既可作为会议室、又能当餐厅的区域,在他看来,最重要的目的是给驻站人员一个足够大的交流空间。“充分的交流能显著地缓解人的孤独感。”张翼相信,这个大活动室将成为科考队员最常去的地方,“开会、用餐、聊天都可以”。 在保证公共空间的同时,设计师也给每个驻站人员留出了基本的私密空间。在昆仑站,共设有10间宿舍,每间虽然不足5平方米,但只住两个人,基本可以保证队员之间不会互相干扰。 张翼说,这种宿舍有点类似于火车上的小包厢,也是上下铺,但床更宽、更长,屋里有专门的空间放行李,还有一张可折叠的工作台,“至少我住在里面,会觉得舒适”。 但这毕竟不是普通的火车包厢。比如,在每个床头有一个供氧终端。科考队员通过它,可以补充氧气,缓解缺氧造成的不适。位于南极最高点的冰穹A,含氧量仅有海平面的60%。 不仅如此,冰穹A的温度非常低,即使夏季平均温度也在-30℃左右,科考队员在室外活动很容易疲劳。 为此,在淋浴之外,张翼还依照一位曾登顶冰穹A的科考队员的建议,在浴室里硬“挤”进了一只浴桶,“它既可缓解疲劳,也能让人迅速地恢复正常体温,应该很管用。”?

    挺进南极内陆

    第一次 1997年 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 1998年 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第三次 1999年 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员进入冰穹A地区。

    第四次 2002年 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自动气象站。

    第五次 2005年 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

    第六次 2008年 北京时间1月12日14:45,17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成功登上冰穹A,开展各项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光着膀子攀登文森峰

    南极当地时间12月27日17时28分至30分,北京时间12月28日凌晨4时28分至30分,“2003南美南极登山队”成功登顶南极最高峰———海拔5140米文森峰。随后,大家下撤到海拔4100米C2营地,酣然大睡。

    起床后,听说“昨天”登顶的队伍有两支。一支是先于我们两小时出发的德国队———在漫无边际的雪原上,我们曾一路追赶前面的德国队。

    这次登山装备中,有一项装备我没有带上,就是头灯。因为这个季节南极正是极昼,没有黑暗,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危险。

    在经过一个近70度的大冰坡时,寒冰矗立在我们面前。我们以“之”字队形向上攀登。途中,风不大,太阳厉害,走走就汗流浃背了。我热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把一支胳膊露出来,将衣袖绑在腰上。王石也顾不得斯文,将一支衣袖解了下来。最滑稽的是,虽然热得受不了,低温却令我半月未刮的胡子挂上“霜条”,有点像狼狈的圣诞老人。

    除了短暂的交流,队员们攀登中一路无语。文森峰的峰顶是三个垭口,分别冒着三个山尖。我们上的是右面的山峰,它比其它两面要高出几十米。1988年12月2日王勇峰和李致新攀登文森峰时,就错把二峰当主峰了。有队长和向导带路,我们不会再像王队当年一样白白耗费体力了。

    闷着脑袋爬了7个钟头,大家几乎同时登顶!峰顶的高山风很大,但是我们非常开心激动,纷纷展开各自单位的旗帜拍照、摄像,我当然不忘一展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的报旗。我每次到峰顶都要拣块石头作纪念,已收藏了乞力马扎罗、麦金利、珠峰峰顶的石头,这次,自然不忘拣上几块像绿玉般漂亮的文森绿石头作纪念。

    C2下起小雪,天气开始变坏,我们都为提前登顶的英明抉择而窃喜。大家在帐篷里围作一团,讨论的是,明天,我们下撤到大本营返回蓬塔阿雷纳斯后,究竟吃羊排呢还是吃中国饺子……

    攀登文森峰日程表

    1988年12月9日 北京誓师,刘建宣布代表本报冲击七大洲最高峰

    1988年12月16日北京出征,经巴黎转机抵达智利

    1988年12月18日抵达智利最南端城市蓬塔阿雷纳斯

    1988年12月19日签署“生死状”

    1988年12月23日抵达南极文森峰地区

    1988年12月25日海拔2600米C1营地

    1988年12月27日海拔4100米突击营地

    1988年12月28日海拔5140米文森峰顶

    女科学家之最

    1988年11月26日,中国南极矿产所副研究员金庆民,在"南极"考察中,胜利地登上了"南极"最高峰--文森峰,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赴"南极"考察登上文森峰的女科学家,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金庆民,1941年生,湖南省酃县人。

    1961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她在毕业分配第一志愿栏内,一连填写了6个新疆。从此,新疆地质队有了一名女队员。

    1986年10月至1987年5月,金庆民参加了我国第三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历时50余天的海上航行中,虽然她晕船,仍处处关心别人,主动承担义务广播工作。她在南极乔治王岛中国长城站工作了77天,除参加搬运器材外,还和同志们一道完成了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1:1万地质填图。回国后,建立了灿岩系的地层层序,划分出拉班系和钙碱系列两类岩石,获得了灿岩地质体向赤道游移2度的资料,还完成了灿造岩矿物,冰雪的氢氧同位素的研究。以金庆民为主撰写的两篇论文,已被召开的南极国际会议采用。

    1988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历时10天,金庆民做为我国唯一的女性,参加由中国、美国双方联合举办的攀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登山科学考察。"文森峰"位于西南极地高原的埃尔斯沃斯山地区的北部,地势极端险恶,气候变幻莫测,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至今仍是地质学研究的空白区。在金庆民之前,全世界没有一名女性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文森峰"。

    中方的三名代表是:国家优秀的登山队员李致新、金永峰和48岁的金庆民。在登机出发之前,一位飞行员走过来,向中方每个人交了一份文件。金庆民接过一看,是份照会。写的是:美国政府非常支持中国到南极探险考察,但鉴于此次去处险恶,恐有不测。本政府对你们中国人员的生命概不负责。并要求只有在此照会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方可登机。这是一份"生死合同",金庆民略有思索后第一个在照会上写上"金庆民"三个大字。

    1988年11月26日,金庆民乘坐的飞机于凌晨1时打破了南极腹地的沉寂,降落在"文森峰"的脚下。这时金庆民才感到南极确实是另一个世界,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带,最低温度零下88度,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没有飞鸟,也没有树木和小草。没有活着的动植物,这确实是名符其实的"死亡之地"。金庆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

    当天,金庆民同另外两名男同志开始向"文森峰"进军。决定抢在气候多变之前尽快登顶。金庆民为了不让另两名男队员照顾自己,完成各自的探险考察任务,她断然与另两名队员分手。单枪匹马完成自己的考察任务。麦克·登,走到金庆民面前说:"你知道,你一个人单独考察意味着什么?万一你的帐篷被刮走怎么办?万一你掉进了冰缝怎么办?万一你在上山时来了暴风雪怎么办?"金庆民回答说:"我有28年的野外工作经验,请你们放心吧!"她每天在高差达400米的雪峰、冰川上艰难地行走,连续工作十几小时。4天中在长达10公里,宽7公里的70㎞2的范围内,独自一人展开了探险考察。共测绘了5条地质剖面,采集了40公斤岩矿标本及古地磁标本,对"文森峰"古生代变质岩的地层层序、岩情特征、含矿性等进行了概略了解。别说金庆民一人在这70㎞2的南极茫茫冰海中考察,就是在国内的70㎞2的田野上一个人走路,也会有几分担心。可见,金庆民为了探险考察有多么大的胆量。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文森峰】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文森峰 小编为您整理文森峰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