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广东汉乐

时间:2024/11/21 20:43:2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深圳、韶关、惠阳和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的梅州市为代表。梅州市广东汉乐协会、客都女子广东汉乐团等是汉乐传承的主要机构。2006年0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Ⅱ-51
  • 申报地区: 广东省
详细介绍

艺术特色

分类和演奏形式

广东汉乐保存着六百多首情调不同、形态各异的优秀传统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中军班音乐和丝弦音乐是汉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军班音乐是民间吹打仪仗音乐,解放前中军班艺人多为职业和半职业性质,为民间婚、丧、喜、庆时所雇请,有时,不同的“笛馆”(中军班艺人的团体)还对台竞技,因此有广泛的群众性。在本次音乐会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军班音乐的代表作——《嫁好郎》,一首在女子出嫁时演奏的唢呐与乐队的乐曲。丝弦音乐是民间最为普遍的演奏形式,通常使用的乐器有头弦、笛子、笙、提胡、扬琴、三弦、耶胡、琵琶等等。这场音乐会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的丝弦乐,包括丝弦乐中的极品,被称为儒家音乐的汉调清乐。

广东汉乐的分类和演奏形式按照传统广东汉乐的演奏形式和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和不同用途形成五个类别。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为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洋琴、琵琶、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丝弦类的曲目众多,在已整理出的汉乐曲目中有430首。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常为文人雅士的活动。它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清乐的曲目为56首。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它主要活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传统节日。它以唢呐为主奏,打击乐有:大鼓、苏锣、大钹、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

在广东汉乐曲库中汉乐大锣鼓乐曲仅有23首。四是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作为仪仗性质的乐队,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在汉乐的曲目中它的数量仅次于丝弦乐,共有62首。中军班音乐演奏比较讲究形式和场合,因此,它又细分为礼乐(如《闹花堂》、《朝天子》)、祭祀音乐(如《大乐》、《送歌》)、喜乐(如《嫁好郎》、《玉美人》)、敲板乐(如《江西调》、《相思》)、小调吹奏(如《卖杂货》、《花鼓调》)。五是庙堂音乐,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它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若干丝弦乐,此类乐曲有31首。庙堂音乐的演奏讲究做法事的对象。如百岁老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朝天子》;未上寿的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哭皇天》;一般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菩庵咒》、《五更佛》、《大江》、《哀哀泪》、《哭相思》等;丧事的通用曲目是《佛曲》。

风格特点

1、曲调类别与标题特征在广东汉乐“丝弦乐”和“清乐”中,历来有“大调”和“串调”之分。“大调”是指乐曲长度在六十八板并属于六十八板系统的乐曲。“串调”是指在戏曲音乐中(汉剧)用以配合剧情和舞台表演,以及渲染、烘托舞台气氛的开场和过场音乐。串调乐曲长短不一,多则数十板、少则十余板。

由于广东汉乐基本上属于有标题的曲牌类民间器乐曲,在不少“大调”乐曲中,通过标题揭示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趣,如《出水莲》、《昭君怨》、《崖山哀》、《怀古》等;但也有乐曲虽有标题曲名,也表达某种情绪,但并不表现特定的音乐形象,如《南进宫》、《北进宫》等;有的只表明乐曲的来历和出处,或略示其音乐的某些特点和用途,如《单点头》、《乱插花》等。作为曲牌类音乐,有些乐曲虽然标有曲名,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标题曲名并无必然的联系,仅作为一首曲调的标志。

2、音阶调式与特性音广东汉乐基本上可分为两种调式音阶。一种是以56123五声为骨干音,增加4 7两个偏音作为装饰性辅助音,构成七声

广东汉乐演出

徵调式。在广东汉乐中常称作“硬套”或“硬线”乐曲,与潮乐中的“轻三六”调及粤曲中的“正线”调基本相同,是广东汉乐音阶的基础。另一种是以57124五声为骨干音,增加6 3两个偏音作为装饰性辅助音,构成带有特性音的七声徵调式。其中7 4两音在6 7 1和3 4 5的三音列中,其音高近似一个中间音,通常称为“特性音”或“中立音”,7 4两音构成纯五度音程。在广东汉乐中常称为“软套”或“软线”乐曲。与潮乐中的“重三六”调及粤曲中的“乙凡调”基本相同,是广东汉乐曲调风格富有特色的一种音阶。由于广东汉乐存在两种不同的音阶组合方式,因此在广东汉乐中便形成了“软线”和“硬线” 两类不同风格韵味的乐曲。“软线”乐曲曲调风格比较深沉、哀怨,“硬线”乐曲曲调风格比较明快、活跃。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在“软线”与“硬线”乐曲之间还具有相互转换的特点。即将“硬线”乐曲中的6 3分别转换为7 4,即为“软线”乐曲。反之,将“软线”乐曲中的7 4分别转换为6 3,即为“硬线”乐曲。这种通过五声骨干音相互转换的特点,与潮乐中“轻六”与“重六”曲调的转换,以及陕西秦腔音乐中“欢音”与“苦音”的转换,其特点是相同的。由此不难看出,广东汉乐在调式音阶及特性音等方面与中原传统音乐的亲缘联系。

3、套曲联奏及变奏特点广东汉乐属曲牌体音乐,是套曲结构或称曲牌联缀体结构。在传统演奏中,有的乐曲慢板转快板变奏是同一首乐曲,而有的乐曲慢板转快板是另一首乐曲的联奏,即为套曲形式。此外还有由同宫系统的若干音乐曲组成套曲联奏形式,构成联套式结构。演奏时按照慢板、中板、快板依次演奏,但均严格保持“同宫到底”,以求得调式调性上的统一。一般“软线”接“软线”乐曲,“硬线” 接“硬线”乐曲。按照传统的演奏习惯,如《出水莲》后面多接《昭君怨》和《崖山哀》联为套曲,又如《玉连环》后面多接《绊马索》和《落地金钱》联为套曲等。由于广东汉乐来自民间,多有即兴变奏的特点。演奏者常根据“调骨”(即主曲调通用谱)按照不同乐器的特点自由发挥,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广东汉乐的拉弦乐器有头弦、提胡和椰胡。由于乐器的音区和音域不同,在演奏时虽然定调相同,但定弦不同。主奏乐器用“正指”(5 2弦)演奏,而其他拉弦乐器则用“反指”(1 5弦或2 6弦)配合,形成不同的曲调变化。

此外在不同种类乐器组成合奏时,由于乐器性能特点不同和演奏手法上的差异,不但在音色上形成对比,而且在曲调走向和节奏音型的运用上富于变化,从而具有“支声”复调因素的变奏特点。

传承意义

基本特征

广东汉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传承清晰,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众多。如明清时期有明代的罗淑予、清乾隆3年明通进士杨缵烈、乾隆13年进士杨天培、咸丰2年举人张振南、茶阳秀才饶君谷、晚清秀才钱热储等;民国时期有何育斋、饶托生、饶淑枢、饶从举、饶碧初、李蓝田、李芝田、罗九香、罗娘德等;建国以后有李德礼、罗琏、余敦昌、饶宁新、罗德栽、张高徊、罗曾良、罗曾优、罗邦龙、杨培柳、范胜华、庄长江等;目前有饶宝优、温梓琴、廖东雄、刘川与等。

2、种类丰富,曲目繁多。根据已整理、出版的汉乐曲集,共有汉乐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包括小调)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

3、演奏形式和技巧多样性。汉乐演奏有一人独奏,二、三人同奏,但更多为合奏的形式,因此它的演奏技

巧很丰富。举合奏为例,就有择器、审音、试线、初奏、合奏等程序。同时,还要讲究精神集中,环境适宜。此外,汉乐的演奏技巧还有变调演奏、“加花”与“减字”等。

4、文学兼容性。广东汉乐的曲调内含丰富的文学性,乐音的高低抑扬,长短缓急,结构的起承转合,呼应跌宕,包含着很深的文学内涵。它可为4种文学体裁:

一是词曲体。这种体裁的曲调前后分为两段,前段和后段虽板数不太相等,而乐句调性却很多相似,如《将军令》、《小扬州》等;

二是风诗体。这种体裁每首乐曲分四五段或七八段,各段中都有二三个句子基本相同,其他各段乐句虽不同,但它的首句或尾句则大体相同,此种曲调可以《玉连环》为代表;

三是骚赋体。此体裁很多对偶句夹散句,这与《离骚》、《归去来兮词》、《赤壁赋》等文体相似,似离骚体的是《散楚词》;

四是散文体。这一类乐曲,或出现对偶句,或出现叠句,比较复杂多变。如《平山乐》前一段,由排偶句起而叠句承之,中间一段则单句承接,而后用两笔排偶,末段复用叠句转折,单句收束,一束再束,它的篇法最为工整。

音乐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广东汉乐,价值主要有三点:

(一)学术价值广东汉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既传承了我国中原地区的宫延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又吸收兼容了梅州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同时还吸纳了潮乐(主要是大锣鼓)的一些成份,形成了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具有研究价值。

(二)民俗学的价值广东汉乐既保留了“中州古韵”,又富于本地民俗风情的特色,特别是在反映大埔民间习俗方有相当部分的乐曲,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如反映季节的《春串》、《夏串》、《秋串》、《冬串》、《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等;反映民间传统节日的《闹元宵》、《迎春曲》等;反映民间小卖的《卖杂货》、《卖酒》、《卖豆腐》等;有反映民间婚丧喜庆的:如结婚的《拜花堂》、《嫁好郎》、《玉美人》;办其它喜事的《庆团圆》、《贺太平》、《沽美酒》;热闹喜庆场面的《大开门》、《仙吹鼓》、《迎仙客》、《北进宫》;丧事演奏的《朝天子》、《哭皇天》、《哀哀泪》;祭祀音乐《大乐》、《送歌》;宴乐《摆酒》、《醉太平》、《节节高》。此外,还有舞乐、神乐等。

(三)宗教学的价值广东汉乐的五大类中,就有庙堂音乐,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演奏的音乐。据考,庙堂音乐源于大埔本土的民间音乐,在与南迁而来“中州古乐”交融成为广东汉乐后,保留了庙堂音乐这类乐曲。这类乐曲虽然不多,但有鲜明宗教色彩。如《佛曲》、《五更佛》、《菩庵咒》、《削发》、《唱道情》、《十月怀胎》等。

一是广东汉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间习俗日益淡化,丧事从简,丧葬形式有所改变,广东汉乐中的庙堂音乐和中军班音乐的主要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农村传统节日逐步淡化,汉乐在广大农村中的展演场所日益减少。

二是由于现代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变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致使学习汉乐演奏的人日益减少。加上老一辈汉乐手由于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演奏行列,有的已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如头弦、司鼓、击乐等重要乐手,后继无人。

三是广东汉乐中的庙堂音乐由于活动锐减,本来能演奏此类乐曲的乐手就比较少,加上与平时汉乐手们自娱自乐的气氛不相适宜,所以能演奏庙堂音乐的人寥寥无几,濒临失传。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广东汉乐】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广东汉乐 小编为您整理广东汉乐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