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京西太平鼓

时间:2024/11/21 20:45:2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太平鼓自明代起即在北京流传,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所以北京地区也称之为“迎年鼓”。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天下太平安乐,具有特殊的祈福迎新之意。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特有的“劲”、“艮劲”,以及你追我赶、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太平鼓的制作工艺和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动作,成为门头沟区的民俗文化象征。京西太平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Ⅲ-1
  • 申报地区: 北京市
详细介绍

相关项目

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编号:Ⅲ-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

(3)保护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馆

2、京西太平鼓(石景山太平鼓),编号:Ⅲ-1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

(3)保护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京西太平鼓(怪村太平鼓),编号:Ⅲ-1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丰台区

(3)保护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怪村村民委员会

历史渊源

太平鼓唐代已有,满族 打击乐器,外形与团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太平鼓又称"单鼓",称为"猎鼓"。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

相传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雏形,《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中记载了类似的传说;人们也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种鼓,样式类似今天的太平鼓。据考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太平鼓流传于北京,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之时。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日趋成熟,乾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钱载咏的《太平鼓》都描述了太平鼓在内外城的演出盛况。

太平鼓盛行于京西,还有一段传说。门头沟大峪村有一处坟地,其主人是清代京城的一位"九门提督",大峪村里有人在他城里的府上干活,学会了技高优美的太平鼓,于是京城打鼓的技艺也融入了门头沟。琉璃渠村老艺人彭松年说,其外祖父樊宝善已是太平鼓第四代艺人,太平鼓在门头沟最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民国年间,玩鼓的多数是妇女,她们很少走街串巷,只在自家的庭院和街巷里结伴玩耍,日伪时期,人民处在铁蹄之下,太平鼓更是销声匿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为庆祝解放,太平鼓艺人走出庭院,走出街巷,来到公路上,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才变得壮观起来,据说当时的门头沟从圈门一直到东店,太平鼓的队伍排满了十三里长街。

1953年,西店村老艺人樊宝善举办了两期太平鼓学习班,编排了舞蹈《和平鼓》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了演出,从此太平鼓被搬上了舞台。1983年,太平鼓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歌曲集·北京卷》中。1984年,门头沟区组织了300余人的太平鼓队伍,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游行表演。1990年太平鼓以800人的阵容,亮相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引起更大的关注。2006年春节,太平鼓又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悉尼"表演,"太平"两个中文倾倒了澳大利亚民众。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表演者成双成对,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真是"人随鼓,鼓缠人"。姑娘家的舞姿柔韧,轻巧,可以形容她们扭起身驱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很有点俏劲。门头沟区的太平鼓有舞蹈,有歌唱,一般是打一遍鼓,唱一遍词,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他们唱花、唱草、唱古代圣贤、也有唱衣食住行,岁时风俗的。太平鼓的鼓点比较丰富、有《大扇鼓》、《小扇鼓》、《追鼓》、《圆鼓》等。

太平鼓集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象征,是典型的北京地区传统民间舞,京西太平鼓独特在它边打边舞、鼓舞结合的特点。跳时,人们结合舞步,使劲扭动腰部,一边以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的鼓法不断击鼓。每村都有不一样的打法,套路全是村民自己编排。

京西太平鼓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形成清脆多彩的音响,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老艺人们认为,太平鼓耍的好坏,要看鼓的动态、身体的姿势。由于过去妇女缠足,于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和"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扇劲"和"艮劲"。

演奏特点

太平鼓由于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至今保留了多种套路、打法和风格各异的流派。流传下来的动作套路有十二套之多。太平鼓有两种表演形式,既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其中妇女的基本动律是“扭劲”、“颤劲”(一种说法认为与封建时代妇女缠足习俗有关);男性舞者的动律特点是“搧劲”和“艮劲”。

太平鼓音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鼓点”和“唱曲”。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被称为“双鼓点”。当地艺人把“唱曲”又称“唱绳歌儿”或“唱绳调儿”。唱词一般以人物、典故、时令花草及大实话为主,曲子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演唱时,先唱序,后唱主段。

习俗

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特有的“劲”、“艮劲”,以及你追我赶、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传承现状

多年来,门头沟区一直重视京西太平鼓的传承与弘扬,组织老艺人开班传艺,培养传承人才。 "太平鼓"作为门头沟区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曾经近自门城镇、远至妙峰山以及百花山下的黄塔、军响等地广为流传。虽然经历了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但由于深受民众喜爱,太平鼓依然留存在门头沟地区。在门城镇、妙峰山、琉璃渠、大峪、城子、圈门里、三家店、军庄、东辛房等地,还能寻访到太平鼓的踪影。

1984年,京西太平鼓被收入《中国十大集成--舞蹈卷》北京分卷;1990年9月,京西太平鼓表演团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团体表演。

传承意义

从鼓在制作工艺到在舞蹈中发挥的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的多成分作用,太平鼓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作为典型的北京地区传统民间舞,对太平鼓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北京地区民间舞蹈的弘扬。发掘、抢救和保护太平鼓,对丰富和完善北京民间文化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亭亭玉立的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京西太平鼓】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京西太平鼓 小编为您整理京西太平鼓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