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泰宁梅林戏

时间:2024/11/21 20:51:0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梅林戏陷入生存困境,剧团虽仍在农村巡回演出,但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时时面临剧团解散、剧种消亡的危险,需要尽快制订措施加以保护。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Ⅳ-32
  • 申报地区: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
详细介绍

历史溯源

清乾嘉年( 1775 一 1820 年)徽调经浙江、江西传入泰宁,一路从江西省的宜黄、广昌经福建省建宁、宁化到泰宁南面的善溪、双坪等地,称为“西路”;一路从江西省上饶经福建省崇安、浦城、建阳传至泰宁龙湖、来口等地,称为“北路”。两路风格韵味稍有不同。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据说清朝中叶时期,泰宁朱口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浙江来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祝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 ,梅林村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每逢谁家子弟学戏出师,登台演出,亲友便送礼恭贺。在梅林及邻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铛鼓,唱起道土腔,茅担抬石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此后代代相传。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保护、挖掘民间艺术,经整理组建,使今天的梅林戏更具风采。

艺术特色

大腔戏粗犷古朴,唱腔结构为曲牌连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唱时大小嗓结合,"字多腔少,一洲百尽"。唱词多为长短句格式,属中洲音韵。锣鼓是大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舞台陈设很简单,仅有一桌二椅,化装用色也只有红、黑、白三种。服饰则根据不同角色,设计出别具一格的"顺套",成为大腔戏的象征性服饰

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扬琴、唢呐、竹笛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小锣、大小钹等。 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念、打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服装和化装比较朴素。表演中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还有"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众多的传统特技。梅林戏有传统剧目三百三十多个,已收集记录有剧本的一百三十多个,经整理上演的较好传统剧目包括《飞龙带》、《蓝腰带》、《鸳鸯带》、《雌雄鞭》等三十多个。

戏曲行当

梅林戏行当齐整,角色配套,具有严格鲜明的戏曲程式,以及表演古朴、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很有特色。梅林戏还有不少传统特技,如:“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行当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付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

历史发展

发展

传入后,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吸收小调、民歌和道士音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上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梅林戏早期盛行的演出班子有“四季班”、“火贤班”。清末民初相继成立了“福顺班”、“福善班”等专业戏班,演出市场拓展到邵武、顺昌、光泽、浙江温州、江西的石城、黎川、广昌等地,演出剧目有 800 多个。

梅林戏源于徽戏,对于至今仍较好地保存徽派艺术特征的梅林戏,在研究徽派艺术,追溯徽派艺术原形,探寻中国戏剧史等方面,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现状

梅林戏源于徽戏,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徽戏的艺术特征,要研究徽派艺术,探寻中国戏曲史等的发展历史,梅林戏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但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梅林戏陷入生存困境,剧团虽仍在农村巡回演出,但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时时面临剧团解散、剧种消亡的危险,需要尽快制订措施加以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措施

①组建梅林戏研究队伍,开展对老艺人嫡传技艺的抢救工作,对梅林戏艺术价值进行调查研究,聘请戏剧名家指导,出版研究论著。

②将梅林戏基础知识编撰成教育读本,进入小学课外课程,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③结合当地旅游特色,编排反映泰宁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礼仪宗教等地域特色的大型戏,打造艺术精品。

④采取剧团入股或招商引资等方式,成立旅游文化服务公司,实现梅林戏产业化发展。

进京演出

2007年6月5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内,当泰宁县梅林戏剧团表演的传统折子戏《背子赶会》刚落下帷慕,就引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梅林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晋京展演,惊艳京师。

泰宁县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经江浙赣入闽的中原文化(徽调)和闽越部落上古文化交汇碰撞产生的一道绚丽的火花,是一种难得的民间文化艺术标本。1992年6月,在泉州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时,演出的《贬官记》 ,获“天下第一团”称号;2004年5月,在山东参加国际第二届小戏艺术节,演出的《冤家》 ,获得银奖;2006年6月,梅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年6月,在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召开之际,全国有三台传统戏在开幕式上演出,福建组织了一台传统折子戏专场,梅林戏《背子赶会》早在4月就被定为晋京表演的折子戏之一。

《背子赶会》是梅林戏的传统小戏,讲述的是农村普通妇女智斗市井无赖的故事。剧情夸张、诙谐,情节单纯,表演形式上独具特色,它将鼓乐伴奏人员悉数上舞台,参与剧情表演,反映了早期的梅林戏在继承和演变中,融入地方文化,进行的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泰宁梅林戏】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泰宁梅林戏 小编为您整理泰宁梅林戏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