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时间:2024/11/21 21:07:0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2006年05月20日,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Ⅷ-41
  • 申报地区: 云南省
详细介绍

历史溯源

据史料记载,1328年—1398年(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1441年—1449年)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

在此后的600多年里,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制作工艺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 ?

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花色品种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这些手工刀具刀装大部分采用云南和缅甸本地的名贵木材楠木、红木、大叶紫檀、鸡翅木、乌木等纯手工雕刻而成,因而极具收藏价值,户撒背刀(长刀)总体又分为户撒平头刀、户撒苗刀、户撒镇宅刀、户撒马刀。 ?

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

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

阿昌刀长短不一,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后来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的刀具越来越精。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 ?

传承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在与拿破仑军队作战中,户撒刀屡立战功,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该刀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

由于工艺精湛,户撒刀不仅该民族视若珍宝,而且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 ?

2006年05月20日,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06月,“户撒刀王”项老赛入选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代表。“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即将失传的“七彩刀”工艺得到恢复与传承。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小编为您整理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