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渊源
小榄开始"菊试"。"乡人多喜爱菊花不畏寒霜的气节,欣赏它千姿百态的花朵和清隽高雅的香气。闾里之间争妍斗丽,清乾隆元年(1736年)遂有赛菊之举"。据《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赛时在乡内祠前盖搭花棚,陈列名花,分场考评,对菊吟咏,推魁首,定名次,俨然开科取仕,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脚叶、不交枝、不跪脚;以"三丫六顶"为模式,大立菊枝艺初为运用,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
但是,乾隆五年后由于小榄著名菊花"一捧雪"失传,菊试不再举行,改为"菊社",就是每年逢菊放时节,人们以氏族、庙宇或坊社为组合结社,将各种好菊聚集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关于菊社,清代里人何大佐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
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的规模扩大,改称"黄华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会参展之小团体,当时榄乡各村俱有摆设,各村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参观者甚众。
嘉庆十九年
1814年,小榄人为纪念先辈定居之功,举办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约定每逢甲戌年(即每隔60年)就举办一次菊花盛会。同治十三年(1874年)、1934年和1994年相继举办大菊花会,一共举办了四届甲戌菊花大会。
菊城由来
小榄又被称为"菊城","菊城"这个誉满天下、妇孺皆知的名字,许多人都知道因菊花而起,但从何时叫起,知者甚少。其实,"菊城"是因1959年的一次菊花展览会流传开的。
1959年是建国后小榄举办的首届菊展。这届菊花会,在菊花艺术方面既继承了传统的艺菊技术,又开创了新的造型风格,小榄人首次用菊花砌成了一件宽10米,高7米的巨幅壁画"和平鸽",用菊艺砌作了巨幅标语、图案等,同时展出了大批大立菊、悬崖菊、塔形菊、品种菊。展期虽七日,观众却近30万人次。珠江电影制片厂还专门制作了一部名为《菊花》的纪录片,省内外一些报刊连日大篇幅报道了菊会盛况,誉小榄为"菊城"。从此"菊城"花事日渐繁盛。
小榄在菊花艺术上的独树一帜。让"菊城"誉满海内外的是1994年传统的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当时菊会布展范围达10公里,展出各种菊花82万多盆,菊花品种1568个,其中单株着花千朵以上的大立菊就有113盆,吸引了国内和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
文化意义
小榄人爱菊、种菊,因而有"菊城"的美称。古往今来关于"菊花"的咏颂数不胜数,给这片盛产菊花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小榄人栽培、扎作菊花的传统艺术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扎作立菊方面,小榄人更是有巧夺天工之技艺,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而小榄每"60年一次大展,10年一次小展"的菊花盛会更令人叹为观止,菊会以"自然、人文、花海、菊城"作为特色,以菊花造景为主,突出栽培技艺。造型各异的菊花美景美不胜收,是岭南菊花文化的一大盛会。改革开放后,小榄镇发挥菊花文化优势,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型的菊花会,每年举办一次菊花欣赏会,并使菊展成为展示小榄镇群众文化艺术的一个主要载体。
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群众参与性极强,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菊花品性高洁,早已深入人心,传承菊文化的小榄菊花会对陶冶性情、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增进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榄菊花会发展至今,其规模和大部分菊艺得以承传,但部分名菊种失传,一些传统特色菊艺被现代装饰取代,艺菊绝技的传人也越来越少。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小榄菊花会】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小榄菊花会 小编为您整理小榄菊花会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