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贝叶经制作技艺

时间:2024/9/19 22:42:0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贝叶经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作为云南非遗项目,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贝叶经制作技艺是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Ⅷ-142
  • 申报地区: 云南省
详细介绍

历史溯源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7世纪前后传入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得到丰富和发展。傣族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技等诸多内容,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著重要作用,被视为宝贵财富。傣族佛寺里一般都专门设有藏经阁保存贝叶经。民间传说,古代的贝叶经有8万多部,西双版纳收集到3000多部,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

傣语称“坦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

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云南贝叶经就是“活化石”之一,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传承意义

傣族贝叶经是指记录在贝叶上的以佛教典籍为核心内容的经卷,在傣族社会经济发展、佛教思想传播和佛教文化的传承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贝叶经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及其蕴含的傣族文化而独树一帜。 它只在中国云南的德宏、西双版纳等地传播使用,有名的《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就出自云南傣族南传佛教典籍《贝叶经》。保护贝叶经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现实是,云南会说傣语的人不少,但能看懂会写傣文的人却不多,能写贝叶经的就更少了。所幸,云南对“活化石”的保护,一直在进行。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贝叶经制作技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贝叶经制作技艺 小编为您整理贝叶经制作技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