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登嘎甘?(熊猫舞)

时间:2024/9/19 22:58:0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熊猫舞,是起源于九寨沟县的一种传统舞蹈。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九寨沟县草地乡上草地村的白马藏族中,就会有人戴上熊猫面具跳舞驱邪。这种独特的祭祀舞蹈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一代代延续了下来。还在七八岁的时候,毛云安就随着大伯杨进保学习熊猫舞,按照风俗,他直到年满15周岁以后,才被允许戴上熊猫面具参加了村里正式的祭祀表演。2014年11月11日,熊猫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Ⅲ-123
  • 申报地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
详细介绍

简介

白马藏人一直保留着跳"宙偶"的习俗,白马藏人对面具舞,老熊舞跳曹盖、曹目等称之为"宙偶",属典型的傩舞,该舞源于古代苯波教的"百兽舞"。白马藏人在跳百兽舞的头一天即正月初六,要跳一种头戴面具的"朝盖"舞,即老熊舞。传说白马藏人是"夺纳"(黑熊)和"夺嘎"(白熊)结合的后裔。妖魔鬼怪惧怕熊神,故跳神者化装熊神,可以制服一切鬼怪。表演时由一个表演者头戴黑熊头(去骨做成的标本),手拿木棍和木制刀矛,随着锣鼓声跳跃前行。近代,随着熊猫一词的出现"夺嘎舞"(白熊舞)变成了熊猫舞。

熊猫舞已经经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审、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被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马藏族居住在九寨沟县西南部的汤珠河和白水江上中游流域,总人口达4600多人。白马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具有传奇、独特的文化。

历史来源

白马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公元618年)吐蕃东征时,此地乃是兵家争夺之地,后有藏兵留守,并与当地人(氐人)杂居通婚,逐渐形成了白马人独特的融合文化,即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

松赞干布早期,苯教盛行。《川西苯教调查报告》载:"松赞干布东征时,派出的军队中,有苯教巫师随军,每千户有个大的苯教巫师,称之拉布波,每一个战斗小组有一个小巫师,称拉巴。"苯教大师率兵士祭祀时,头戴百兽面具。到民主改革时期,这些面具还剩下三十几个,如今仅剩下12个。故人们称之为十二相舞,其实是狮、虎、豹、龙、牛、琢、凤、祭、大鬼、小鬼、丑莫(地母)等12种面具,而不是十二生肖。一般熊猫舞结束后,正月初七跳"百兽舞"。跳百兽舞时,先竖立一杆山神的旗幡,上面绘有一赤身露体、肩披虎皮、右手挥石斧、左手捧护裸体婴儿的部落保护神形象,几十位头戴面具的演员跟随一位巫师,沿反时针方向逆圈而跳,形体动作主要表现在手脚的变化上。舞为两大段,每大段又分1015个小段,每小段前都有些套子动作。第二大段中表现参加献祭的动物在牺牲前的恐惧。整个舞蹈中有4段是模仿动物的舞姿,如凤舞、猴舞、小鬼舞(模仿山羊动作)等。宙偶舞无歌无曲,主要以打击乐为伴奏,乐器以鼓、钹为主。

发展

2011年11月28至30日,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乡土》栏目记者一行两人走进阿坝州九寨沟县,以该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绉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熊猫舞"和传统精彩的"涂墨节"、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奇异多彩的白马藏族民风民俗等体裁为拍摄内容,专题拍摄制作公益性旅游文化类节目,向外界展示九寨沟县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登嘎甘?(熊猫舞)】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登嘎甘?(熊猫舞) 小编为您整理登嘎甘?(熊猫舞)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