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鼓山是福州名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丰富多姿的古树名木,亦是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特色。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600多株,植物种类繁多,约1000多个品种,有柳杉、马尾松、香樟、枫香、苏铁、丹桂、油杉等,稀有珍贵植物有刺桫罗、香杜鹃以及寄生石懈,冬凤兰等。众多的植物郁郁葱葱,构成“林海波涛”与山石,建筑相映成趣。
景点景观
登山古径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下院登上2000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
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 “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 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摩崖题刻
文物价值很高的摩崖题刻鼓山的一大特点,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刻。据统计,鼓山的摩崖题刻不下300余处,宋代的题刻就达109处,这说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达官赏览胜景的所在。现存题刻最早的是灵源洞东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题名,其文曰:“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群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径40厘米。蔡君谟即蔡襄,时任福州知州。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苏轼、黄庭坚、米芾。在一处壁上刻有“忘归石”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字径约70厘米,也是蔡襄所书。蔡襄的这些题刻,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迹。在大顶峰磐石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在大字,即为朱熹所书。朱熹还写了一字径达四米的“寿”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见的大字。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隶、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
它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以涌泉寺为中心的百余景点鼓山的景点很多,有名称的就达160多个。这些景点基本上是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涌泉寺在山腰,相传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名。“涌泉寺”的匾题,是康熙手书。此寺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明代曾两次毁于火,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年间又几次扩建。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物。游览鼓山的人,一般是先到涌泉寺,然后再去寻幽探胜。东路有回龙阁、灵源洞、喝水岩、龙头泉、白猿峡、水云亭、听水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赏古人题刻的,就走东路。鼓山的题,多集中的灵源洞、喝水岩一带,几无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罗多,最著名的是达摩洞十八景(俗称十八洞)。
鼓山居
鼓山居——修身养性的修行会所,利用鼓山风景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为高端人群减压的会所,通过膳食料理、山间茶道、大师参禅、书法修行等内容,成为福州自然资源最好的心灵修行会所。
登云高尔夫会所——结合高尔夫资源,打造成极度私密的私人聚会会所,每次仅供10人以内使用,可以利用高尔夫资源,再结合顶级私房菜,打造高端奢华的生活圈层。
奇石红酒会所——可以作为半开放性会所,可以在会所品鉴价值不菲的奇石,并可以品尝顶级的红酒。
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朝时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十八景
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十八景,刻于达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
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
观景台
倚靠着木质栏杆极目远眺,华灯初上的榕城夜景尽收眼底,阵阵凉风吹来,令人仿佛置身仙境。这是游客在鼓山十八景新建的观景台的切身感受。这座由省登山协会修建的观景台,建在鼓山海拔400米处,与姐妹楼毗邻,采用进口铁杉经防腐处理搭建而成,古色古香,结实美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纳凉、休闲、品茗,也可以品尝到真正的农家菜。这座观景台建成以来,每天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和登山者来此休憩纳凉,为鼓山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屴崱峰
鼓山的主峰, 原名屴崱峰,又名屴崱峰、大顶峰、鼓山顶,具体位于晋安区牛田自然村, 21世纪后增加绝顶峰的名字,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经国务院批准,将盘山等第二批31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新数据公告,2008年由国家测绘局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31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新数据”中公布的鼓山绝顶峰海拔高度为870.3米。绝顶峰峰顶状若覆釜,常年多为岚气笼罩。福州有“鼓山戴帽,三日泥道”的民谚,就是讲峰若云雾密布,则日内将下雨。
屴崱峰的人文起始,据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先是榛莽,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与诸公始披刈而登”。鼓山屴崱峰曾是以前的福州人观海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其峰顶据说是福州主城区唯一的一个可以远眺到大海的地方,晴日立于峰巅,东望大海,一碧万顷,五虎、川石等闽江口诸岛挺立于烟波之间;黎明登峰观日出,更是一大奇景。屴崱峰山顶是福州市鼓山旅游风景区的最佳观景位置,在屴崱峰之颠俯瞰福州大地,《鼓山志》如此描述:“南望双江如带环绕, 隔江诸山如象奔虎踞; 西望郡城若图书远近, 村落若聚米若布棋; 北望万山争奇竟峭, 若拥而立其后;东望大海一气茫然, 螺髺数点隐见烟波中”。少年林则徐爬上鼓山绝顶峰后发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 历代官员和文人的不少诗赋提及,绝顶峰之名因之而来。绝顶峰的摩崖石刻是鼓山石刻较为集中的一处,峰上有宋元明清民国不同年代石刻多处;著名的石刻有题于北宋熙宁四年(1072年)竦绅烈的“鼓山铭”、宋淳熙丁未(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的“天风海涛”、 宋绍定壬辰(1232年)徐鹿卿的“请雨记”、明朝福州太守汪文盛的“青天白日”等。绝顶峰峰上曾还有望州亭、天风海涛亭和海天一览亭等景观,但均已废。
绝顶峰的壮美风景留下了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的众多诗赋, 元帖木儿的《登屴崱峰》:“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形象地描述了雄踞福州大地的绝顶峰气势。 明嘉靖福州才子林世壁游福州鼓山五律诗中的联句:“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生动地描写了游人在白云飘绕、风涛不止的绝顶峰山顶,“东望大海,五虎雄峙;南俯闽江,渔帆点点;西眺榕城,如绘似画;北看群山,翠峰如浮”情景的绝妙写照。
喝水岩
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480多段的一半;真、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
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名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施元长的“喝水岩”以及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纲和当代郭沫若等题咏石刻,最为著名。
喝水岩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
凤池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鼓山西北风池山西侧,因洞在海拔700多米处,常常是:“白云混入、咫尺莫辨”故称“白云洞”。郁达夫游览白云洞后写道:“一般人所说的白云洞的奇岩险路,果然名不虚传的绝景。包括你只去过一次,就会毕生也忘记不了,妙处就在它的险峻”。
鼓岭景区
鼓岭属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鼓岭是位于福州东郊的避暑胜地,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距福州约13公里,山高800多米,夏日最高气温不超过30℃,吸引了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1935年时,这里拥有200多幢风格各异的避暑别墅,还有教堂、医院、运动场、游泳池、万国公益社等公共建筑。三十年代郁达夫曾到此避暑。是江西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 鸡公山之外又一处有影响的避暑地。
鼓岭在远东基督徒中间也颇为有名。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倪柝声曾在此购买一批传教士别墅,办成“执事之家”,1948年和1949年曾办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全国性同工训练。今天那里许多村民都是基督徒。
不过鼓岭建筑多属避暑用暂住性质,因而大多规模小,多为石垒的单层小屋,今大多成了废墟。再度开发,又新建了70多座别墅,汽车可以直接到达。这高山深处又重新热闹起来。建成的“柳杉王公园”和正在建设的石柱山景点、牛头寨景点,增添游览景色。
磨溪景区
福州磨溪景区位于福州市鼓山东侧 快安村。原名龙溪,全长25华里,发源于鼓山,因水源丰富,清道光年间全盛时沿溪处处磨坊,故名“磨溪”。溪水时而曲折迂回,时而直泻而下。“人在石上走,水在石下流”。溪中大大小小岩石,被溪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不停的流水随着不同落差,发出各种响声,有琴声、锣声、鼓声等。尤其龙潭深邃,水色透明,泉水从高处落下,响声更加清脆。顺溪进山,两山对峙,东边山上高山寨和茶园像是世外人家。对岸溪中一岩石宛如一顶纱帽,其上和着一株榕树,枝叶茂盛,叫“纱帽潭”。磨溪东边另一条小溪,泉水不断地从高山寨流下,经过重重叠叠岩层,构成优美的画面。磨溪西侧,路旁有一组岩石构成的山洞,上刻“龙溪古迹”。洞口上方刻有“无为而成”。横穿过磨溪,一条小路可上山坡,路旁一块岩石像青衣学士拱手溪边,岩石上刻着“南宫拜石”。溪旁还保留一块磨盘石,这是从前放水轮车的地方。后来这里修起了拦水坝,成为一个小水库。
经过福州岩友两年多的开发,磨溪已成为福建省最成熟的户外自然岩壁攀岩场,计有三片岩壁22条线路,其中两条传统攀线路,其余20条为运动攀线路,线路高度10—21米不等,线路难度5.7—5.12,石质均为花岗岩。另有一条21米速降道,坡度85—87度,为了增加安全性、保护绳索,还在崖顶转角处安装一镀锌管形成光滑过渡。可以说,福州磨溪景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较成熟的天然攀岩场所。
历史沿革
鼓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据传东晋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的记载。唐建中四年(783年)建有华严寺,后废。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填潭建寺,即今涌泉寺,明代被焚,后重建。清代几次扩建,整座寺占地25亩,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层迭进,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感,为闽刹之冠。现寺门上的匾额“涌泉寺”是康熙皇帝手书。明、清两代是全国出版佛学著作的主要场所。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一些外国豪富在古岭(今鼓岭)营建避暑别墅,迨至解放前夕,山门冷落,景色无光。
1953年建成廨院至鼓山的公路,长8公里,并在公路两旁种植大叶桉、相思树2000多株。1958年建成鼓山至鼓岭公路。
1966年,在回龙阁前辟兰花圃。
70年代成立风景区管理处后。1972年新建“石鼓名山”亭,修缮水云亭,并将原在南台岛龙瑞寺的两座宋制的千佛陶塔移置天王殿前两侧。
1974年建成十八景环山石阶山道、龙头泉蓄水池及泵房。
1975年建成喝水岩环山石阶山道,沿途景点白云亭、松亭及水库,十八景沿路驳岸;修缮涌泉寺内旦过堂、斋堂、明月楼、如意楼。
1976年,投资80多万元和3.9万元,分别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2800平方米的服务楼——松涛楼和双层90平方米的十八景服务楼;投资2.6万元重建喝水岩茶室;建成十八景新景点俯州亭、葛仙居及罗汉台休息亭;投资1.8万元及1市斤黄金,重塑天王殿金刚佛像。
1977年续建十八景环山石径、石磴500多米,贯通岩洞各个景点;建成法华亭,修缮涌泉寺大雄宝殿。
1978年建成停车场,修缮“海天砥柱”亭。
1979年建成廨院牌坊。
80年代共有军民40多万人次在鼓山、鼓岭植树绿化,造林809公顷,疏林补植733公顷,共植树34种400多万株,并在陡坡直播造林10万多穴40公顷。风景林总面积达3488公顷,改变了林相和景观。1985年在鼓岭建成宜夏公园和柳杉王公园,并相继建成楼房、电视发射台、宾馆等,初步形成“避暑山庄”,种树7.9万株,铺草皮、砌花坛,绿地面积达20公顷,建成1600米长迎宾路和停车场等。为了对风景区资源的保护,1987年,福州市政府公布《关于加强鼓山、鼓岭风景区保护管理的通告》,并把风景区划为五大片护林防火责任区,配备防火员、防火器材和通讯设备。同年经省政府审定,鼓山风景名胜区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0年,邀请同济大学编制总体规划,性质为:以林山峰石、古刹摩崖、天风海涛、峡谷溪泉为特色的清凉世界,是观赏、游憩、野营、度假、避暑为内容的省会近郊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划分为五大游览区。鼓山区:面积14平方公里,包括廨院、楚云、古道十八洞、涌泉寺、宰牛溪等;鼓岭区:面积14平方公里,包括鼓岭山庄、大厝狩猎区、嘉湖和柯坪发展用地等;鳝溪区:面积5.5平方公里,包括野营野餐、登山古道、跑马场、体育活动区和疏林休息区等;凤池白云洞区:面积5.5平方公里,包括绝顶峰景区,凤池白云洞景区等;磨溪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溪岸峰崖夹峙,溪谷深远,沿溪设野营、野餐点。至1990年末,鼓山有5个接待单位,床位500多个,鼓岭有700多个床位,廨院有100多个床位,服务设施完备。
2001年6月,鼓山摩崖石刻(石窟寺及石刻)被列入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中。
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16年12月,中国国家旅游局通报,鼓山风景名胜区被全国通报批评。国家旅游局通报指出,被处理景区存在的问题涉服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设施不足、标识导览系统短缺、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鼓山风景名胜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