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山东花鼓

时间:2024/9/19 22:59:2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山东花鼓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山东花鼓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是众多剧种的直接母体,对于山东地方戏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2014年11月11日,山东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Ⅴ-122
  • 申报地区: 山东省菏泽市
详细介绍

历史源流

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因为语言风趣,且有许多打情骂俏的内容,元明以来,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深受百姓喜爱。在鲁西南一带,流传有这样的民谣:“花鼓进了庄,家家不喝汤(方言即吃晚饭)。”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去听花鼓,大家着迷得连晚饭都不吃了。

南宋时就有山东花鼓的相关记载。而一份上世纪50年代山东曲艺艺人登记调查资料显示,在清朝中期,花鼓活跃于鲁、苏、豫、皖四省接壤地带。其中流行山东的花鼓大致分为三路,走向以鲁西南为中心往北、往东发展,且都是与各地民间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互相吸收、结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

流行菏泽等鲁西南地区的“南路”山东花鼓约在清咸丰末年最终演变为两夹弦、四平调两个剧种,但以菏泽方言为基础的说唱形式花鼓并未消亡,一直和戏曲表演并行不悖,是菏泽老百姓长久以来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之一,至今还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

代表人物

提到山东花鼓,就不能不提到已故的花鼓艺人杜学诗。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他的艺名“黑云彩”。杜学诗(1900-1976),定陶人,12岁拜沛县花鼓艺人“半碗蜜”为师,主攻旦角,18岁即在鲁西南一带崭露头角,常在济宁土山杂八地书棚演唱,或四乡赶集打地摊。

主演《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花厅会》、《访蓟州》等曲目,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听众,特别是青年妇女欢迎。他嗓音清脆,表演动人,又因其皮肤黝黑,艺术超群,观众亲昵地送号“黑云彩”。鲁西南一带到处流传“南地来,北地来,谁也不压黑云彩”的顺口溜。

杜学诗在济宁期间,与林淑英结为夫妇。林淑英婚后随夫学艺,改名杜学莲,数年后亦名声大振,成为鲁、苏、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王桂芳、郭震芳、尹艳喜、杜学莲)之一。

夫妻在菏泽、济宁等地广收门徒,“黑云彩班”演出更活跃。后来,花鼓班以有碍风化罪名被查禁,迫使“黑云彩”与苏北花鼓艺人小兰子、大兰子等组成花鼓班社,流动到上海跑马场演出,后转道阜阳、界首及兖州、泰安、聊城、淄博、德州、济南一带,改名“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等继续演出。在济南演出时,曾与五音戏泰斗“鲜樱桃”在南岗子唱对台戏。在大观园演出时,观众赠送“艺贯华北”的牌匾。

观众群体

郓城许多村都有花鼓艺人,每年农闲季节,县城以及较大乡镇中可见花鼓班社演出,至今那里的人们对花鼓依然十分钟爱。

山东花鼓没有严格的传承谱系,多是爱好者从学,传授者口传心授,即使学成,成为职业演员的人也为数不多,农闲时的散班子,也不重传承,会唱能凑场即可,只有为数不多的职业演出班社有稍微规范的传承关系。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花鼓传承人青黄不接,许多相对活跃的民间班社日渐衰微,农闲自发组织的演出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馆工作人员特地组织当地的几位民间艺人进行演出,以录制音像资料留存。

51岁的王丰节是丁北村的村民,从小跟郓城著名花鼓艺人谢汝泉学艺,他回忆:“俺师父演的《小二姐做梦》忒有味了,附近村里的人都愿听,都跟着学。往往从下午演到晚上,老老少少听得入迷,都忘了回家喝汤了。”32岁的苗庆锁和35岁的彭先荣是夫妻俩,来自郓城玉皇庙镇的苗胡同村,苗庆锁说,打小就唱,跟着村里的花鼓班子转遍了菏泽周边的各个乡镇。

一男一女载歌载舞对口说唱,是山东花鼓的主要演出形式。由于唱词俚俗,说唱时插科打诨,元明以来,花鼓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得到百姓的深爱。

代表作品和传承意义

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铁马金戈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这从它的基本曲目“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即可以窥其一斑。而在留存至今的140余部山东花鼓曲目中,有绝大部分是反映男女爱情及家庭道德伦理故事的。经常上演的曲目有:《货郎段》、《黑驴段》、《王婆骂鸡》、《安安送米》、《王小赶脚》、《王刚画庙》、《朱买臣休妻》、《锔大缸》、《王二姐剜菜》、《对绣鞋》等,生活情趣浓郁,曲词俚俗而生动,具有方言学、社会学、民俗学、乡土文化等多种研究价值。其词式多为七字句、十字句,粗看似缺乏规范,细研究才显出艺人运用语言的智慧和成就,这正显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山东花鼓】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山东花鼓 小编为您整理山东花鼓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