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烂柯山的传说

时间:2024/11/22 6:28:3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烂柯山的传说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最早的记载见于晋·虞喜《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梁·任肪《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视,柯烂尽。既而归去,已无复时人。”信安,即今衢州,西晋太康元年改名。
  • 遗产项目编号: Ⅰ-106
  • 申报地区: 山西省,浙江省
详细介绍

相关项目

1、烂柯山的传说(山西省),编号:Ⅰ-106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陵川县

(3)保护单位:陵川县人民文化馆

2、烂柯山的传说(浙江省),编号:Ⅰ-106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衢州市

(3)保护单位:衢州市文化馆(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基本信息

浙江省烂柯山之所以驰誉中外,与她源远流长的历史密切相关。传说炎黄时代、当时炎帝的雨师赤松子与其小女儿少姜即在室石中修炼。春秋时期被称为室石山、空石山、空洞山,为姑篾国一大胜地。晋朝中期王质遇仙烂柯的故事天下广为流传,名声远播。北魏时期称悬室坂,唐初称为石桥山。元和初(约806年)此山始被称作烂柯山。

梁代任昉《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持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烂柯山由此得名。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之为:“青霞第八洞天”。洞上有一缝,长 10 米,南宽北窄,中间仅容一人匍匐可进,从洞隙中可见一隙青天,故名“一线天”。烂柯山原有八景:石梁、青霞洞、一线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迟亭、柯山塔、宝岩寺。此外,还有忠壮陵园、梅岩、赤松岩、集仙观、崇文洞、樵隐岩等景点。

内容介绍

传说很早以前,烂柯山下有个乡村,村里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人,因为他以砍柴为生,人们都叫他王樵。这年春季的一天,王樵拿起扁担斧头上山砍柴。走到山上见有两位白发长须的老人,携手进了烂柯山的桃花洞。王樵很觉奇怪,村里没见过这两位老人,出于好奇,他也就跟着走进洞里。只见洞中流水潺潺,两旁桃花红得鲜艳,有的树上已是硕果累累。两位老人在一块青石的两边坐下,摆开棋盘,下起棋来。王樵见此情景,也就放下扁担,撂下柴斧,蹲在一旁观棋。时间一长,只见两位老人,有时顺手摘下一只桃子吃,有时也送给王樵一只吃。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位老人下完了棋,起身向洞的深处走去。这时王樵才想起自己是来砍柴的,连忙去捡扁担,扁担已经朽了,再去拾柴斧,斧把也已经烂了。柴砍不成了,只好顺原路出洞回家。一出洞,他已觉得先前的山形林木、道路都好象变了,归途只能依稀辩认。总算到了村里,见往来老乡都是陌生人,他诧异地上前询问王樵的家,人们告诉他,王樵上山打柴,一去不归,至此已有八百年了。这时王樵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神仙,而自己也成了仙。他知道再寻下去也是没用,只好返回山中,又进了桃花洞,其后不知所终。

烂柯山传说

传说之一

烂柯山传说,源于晋朝樵夫王质上山看棋烂柯的故事。相传,晋朝中期有个樵夫名叫王质,家住衢城太白井旁,家有老母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王质常年以砍柴为,他经常到衢城东南一山中砍柴,此山林深茂密,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粱,它又形同石室而得名石室山。有一天,王质到石室山中砍柴,在石梁下遇两童子(实为仙童)下棋,王质在一旁看了一盘棋,砍柴的斧头柄已腐烂,时间也过去数百年,回家后,家人已不复存在,王质重归石室山而得道成仙,烂柯山因此而得名。

类似的传说流传很广,山西省武乡县、广东省高要县、陕西省洛川县、山西陵川、河南新安、四川西昌、达州、福建南平、江苏虞县的烂柯山,以及浙江省淳安、天台绍兴,成都烂柴山、山东莱芜的棋山、福建武夷山的弈仙台等,烂柯山传说远在日本也有流传记述。

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烂柯山”一词被收入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名典。 由于现代生活冲击,兰柯山传说仅流传于旅游业的为数不多的导游中间。民间能讲的仅仅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同时此传说相关的许多景观和文物因战乱等原因,遭严重破坏,如“集仙观、“玉枰仙隐”、“最高顶”等均已不复存在;天生石梁下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明李遂书写的“天生石梁”四字;诸多古代碑刻,现仅存明朝徐渭诗碑残碑、瞿溥《日迟亭记》残碑、民国“战龙松遗迹”、“五指樟遗迹”碑,可谓廖廖无几。

烂柯山传说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产生的特殊产物,因此它首先具备民族民俗价值,其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衢州具有代表性的“两子”文化之一。其次具有旅游价值,如衢州古城名“柯城”,柯城区的“石室乡”、“石梁镇”的名称均源自烂柯山传说,古城门“通仙门”、石室山的“仙游渡”也源自烂柯山传说。文化交流价值,近年来,因烂柯山而引入的各项围棋赛事大大提高了衢州的知名度,推进了衢州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烂柯山文化在衢州乃至全国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传说之二

烂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处的石宝乡,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民国《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围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砍柴用的斧柄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子。

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工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子下棋,而是听四个童子弹琴唱歌,人迷忘返。结果斧子柄都烂了。

总之,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有关樵人进山、看仙人对奕。斧柄烂尽的情节,流传甚广,以烂柯山遗迹自称者,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但衢州烂柯山,是唯一被我国道教的道书列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谓“洞天福地”,即指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一书中记载,全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们一致公认,衢州不仅是烂柯山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围棋的棋根之乡。“烂柯”之典故,也早已盛传棋界,久负胜名。

关于烂柯山的传说,古书上的记载比较简单,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传说,却详尽生动,引人入胜。传说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户人家,全家三口人,一个瞎子嬷嬷和孙子、孙女。因家境贫寒,靠孙子王质上山砍柴,勉强维持生活。一天,有两个过路人经过王质家门口,肚子饿得厉害,就向瞎嬷嬷借灶做饭。可是,王质砍柴未归,家中无柴。过路客人并不在意,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进灶里当柴烧。二人烧了一锅面条,各吃一碗,留下一大碗作酬谢,便告辞而去。王质砍柴回来,见桌上有一大碗面,捧起就吃。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就问嬷嬷是哪里弄来的。嬷嬷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王质听了感到奇怪,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家的桌子、板凳的腿全部烧焦了,顿时火冒三丈,绰起一把斧子便追赶出去。一直追到城南一座山上,也不见踪影,只见有两个人在洞里下棋。王质本来就是个棋迷,见这两人下的正起劲,就用斧头柄往地上一垫,坐在一旁看棋。这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吃桃,还掰了半个桃递给王质,王质边吃边看,没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发芽长成桃树。这时,两个老人提醒他说:“你还勿回去,看你的斧头柄都烂了。”王质低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下山回家,可是回家的路全都变了样。他边走边问,好不容易走到城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向街坊邻居一打听,才知嬷嬷已过世好几百年,后代玄孙的胡子都已经花白了。王质感叹地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传说那两个煮面条、下棋的人,一个是铁拐李,一个是吕洞宾。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烂柯山。

主要价值

文学价值

烂柯山传说作为洛川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该传说可以进一步了解民间传说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历史价值

传说往往反映着一个社会时期人们的一种需求和生活,通过对烂柯山传说和烂柯山现存遗迹。的考察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陵川县人民文化馆、衢州市文化馆(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烂柯山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珍惜时光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烂柯山的传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烂柯山的传说 小编为您整理烂柯山的传说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