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兰茂

时间:2023/5/13 16:33:3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兰茂的著述很多,可存世之作却不多。兰茂辞世40年,明正德《云南志》记述兰茂著有《玄壶集》等十九种书;这份兰茂著述一览表记述的有关书目,也有二十多种。

  • 中文名: 兰茂
  • 别号名称: 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
  • 出生日期: 1397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云南嵩明
  • 生肖:
  • 去世日期: 1470年
  • 职业职位: 著名中医学家,诗人
  • 代表作品: 滇南本草,医门揽要

一、兰茂

  • 兰茂(1397年~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
  • 兰茂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
  • 兰茂辞世40年,明正德《云南志》记述兰茂著有《玄壶集》等十九种书;这份兰茂著述一览表记述的有关书目,也有二十多种。

二、兰茂

兰茂(1397年~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

兰茂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

兰茂是云南最有名的古代名人之一,代表作品有《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

详细介绍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

兰茂的著述很多,可存世之作却不多。兰茂辞世40年,明正德《云南志》记述兰茂著有《玄壶集》等十九种书;这份兰茂著述一览表记述的有关书目,也有二十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医门揽要》、《玄壶集》、《信天风月通玄记》和170多首诗作。

人物生平

兰茂的父辈从河南洛阳入滇,落籍杨林。据苏石《兰茂评传》考析:兰茂的父辈可能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被征往云南,后编籍屯戍杨林千户所的河南洛阳人。兰茂有弟2人,名廷俊、廷瑞。廷俊在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早逝。

从历史背景看,兰茂父辈很有可能与名将蓝玉有关系,不是兄弟、叔侄也是朋友、党羽。他是个大孝子,“兰子因母病,留心此技三十余年”(见《滇南本草》务本堂序)。而对父亲却讳莫如深。从有关资料上可以知道兰茂兄弟及子孙的名字,却查不到其父的姓名甚至只言片语。兰茂祖籍洛阳,其父辈于1381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带30万大军进云南。后来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功臣,入滇的三位将领无一幸免。其中单“蓝狱”牵连致死者达15000人。他早年隐居,出于避祸,避开了蓝胡案件的牵连。

兰氏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年有两种说法:其一,清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撰的《兰茂祠堂记》、康熙五十九年编撰的《嵩明州志·隐逸》、光绪十三年刻行的《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均说“年八十卒”。其二,在兰茂卒后40年成书的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七十四而卒”。民国《嵩明县志·人物》亦说他“年七十四卒于家,崇祀乡贤”。按最早的史籍记载,明正德《云南志》所述较为可信,兰茂卒年应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享年应是74岁。

兰氏13岁时,才华初露。清康熙《嵩明州志》说他“性聪颖……年十三通经史”;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在青年时代,除经史外,涉猎广泛。清康熙《嵩明州志》记云:“长益嗜学,于濂、洛、关、闽之学焕如也”。兰氏“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后因母病,潜心本草30余年,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完成了《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两部中医药学名著。《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最早的、价值最大的中草药专著,它早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将《滇南本草》整理出版,现仍继续使用。《医门揽要》分上下卷,上卷专论脉法,浅显明透;下卷专论方症,治疗方法得当。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兰氏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著成了《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两部声韵学名著。在《韵略易通》中,兰氏把过去107个旧韵部缩编为20个新韵部,并用一首“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早梅诗》予以高度概括。《韵略易通》是中国古汉语声韵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兰茂“冲淡简远,以著述自娱”,著作甚丰,于阴阳、地理、丹青、文学亦皆通晓。由于历代兵燹和社会变迁,兰氏著作大部散佚无存。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生于嵩明杨林御守千户所。

兰茂自幼聪慧好学,兰氏13岁时,才华初露。清康熙《嵩明州志》说他“性聪颖……年十三通经史”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

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间)及其前后,兰茂在杨林设堂讲学。

正统七年(1442年),兰茂46岁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著成了《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两部声韵学名著。

正统十四年(1467年),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亲率十万大军前往麓 川征讨土司思任发叛军。因不谙边地山形路势,加之兵将水土不服,士气不振,两征麓 川,皆师出无名。到三征麓川时,由于谨遵兰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的锦囊妙计而行,果然大获全胜。由此,兰茂成了军事家,并撰有《安边策条》这样的军事文著。

兰茂70岁时,作《七十自赋十首》,是兰氏一生的真实写照。

明成化六年(1470年),兰茂在杨林庵舍中与世长辞,享年74岁。

主要成就

医学

兰茂在医药学上的重大成就,来源于他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实践。他“遍访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访医问药,曾到过会泽县金钟山采药行医,为会泽人民治病,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人们在金钟山盖有兰公祠崇祀,现还存部分遗迹。

永乐十五年(1417),兰茂开始编著医药学专著《滇南本草》。他花了近20年时间,终于在正统元年(1436)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42年。全书约10万余字,载药物544种,多数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其中很大一部分载入1974年版《云南地方药品标准》及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37种药物受到国外医学界推崇,并被东南亚各国所采用。

兰茂从事药物学和医学,是从为母亲治病起,立志学医,一发而不可收。嵩明的“药灵山”,就是他采药常去的地方。他边采药,边学医,边著书。从永乐丁酉年(1417年)至正德丙辰年(1436年)20年的时间里,他四处觅方采药,结合积累的治疗经验,终于完成了《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这部巨著。

《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载药274种,整理本载药544种,附方600余首。是一本药物与方剂结合,便于使用,有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著。兰茂为了著书采药,几乎踏遍了云南全境:东至滇黔川边界,南达中老边境,西临中缅边界,北至金沙江两岸。

《医门揽要》共二卷。上卷专论脉法,载望、闻、问、切四诊,总论及脉诀歌。下卷论方症,主张疗疾要从实际出发,诊断要全面慎思。每症先论病理,再予临床处方。其复方配伍精当,单方简易实用,无不体现兰茂渊博的学识和精到的诊疗经验。

李孝友称兰茂《滇南本草》及所附《医门揽要》,“系兰茂对古代边疆民族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中国民族药物的发掘与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1世纪以来来,云南省省内外医药学家对《滇南本草》的多种药物经临床配方应用,证明确具特效。此如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专治风湿的虎力散,祛风除湿的肾福宝,专治偏瘫的灯盏花等等,都是各医家和药厂采用《滇南本草》的药物配方研制的。

《滇南本草》的最早版本,为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滇南范洪增述,经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滇南高宏业抄录,乾隆38年(1773年)朱景阳重抄本,称为“范本”。被称为“务本”的清光绪丁亥年(1887年)由云南务本堂刊刻的五卷本《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就是后来的最新整理本三卷《滇南本草》的主要依据。务本《滇南本草》的刻印版藏片,现存云南省图书馆。

音韵

兰茂自二十岁起,因“耻于利禄,自匾其轩为‘止庵’,遂不出”。他整日读书写作,首先写出了云南第一部声律启蒙读物《声律发蒙》。这是一部用韵语写成供童生学习音韵对仗的专用读本,早于李渔《笠翁对语》约200年。《声律发蒙》一书,是一部切于幼学的声律读物。该书“吟诵之下,恍觉景物山川,皆成佳趣”。由于通俗易懂,语言精炼,音律铿锵,琅琅上口,广受欢迎,因而成为当时滇中的启蒙教科书。《韵略易通》于正统七年(1442)写成,全书收8348字。兰茂立足云南方言,面向全国普通话,即“尽变古法,以就方音”,将《中原音韵》的36个声母简化为20个,又把19个韵改为20韵,形成横有20母,纵有20韵,融声、韵、调为一体的“新等韵图”,以“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早梅诗”加以概括,使人于悠然的诗境中,记诵了20个声母的发音。由于它切合实际,便于应用,流传很广,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当代著名学者方国瑜先生说:“兰茂的《韵略易通》,在中国音韵史上竖起了第二座巍峨的里程碑。”

正统七年(1442年),兰茂46岁时又写出了“应用便俗,而风行全国”的《韵略易通》。他大胆创新,把原来100多个旧韵部缩编为20个新韵部,并以一首五言绝句20个字的《早梅诗》将当时的北方话的声母标准注出来,成为现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21个声母的前身。《声律发蒙》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中原音韵》之后,汉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的发展规律。正如清代云南督学孙人龙在《声律发蒙叙》中所言:“《发蒙》一书,切于幼学,吟诵之下,恍觉景物山川,皆成佳趣,庙堂经济,如在眼前;学者童而习之,便不至于白首茫然也”。兰茂的音韵学成就,之所以受到现代音韵学大师钱玄同等人的高度评价,是因为兰茂的音韵学在汉语语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张标识图上,我们不难看出兰茂的《早梅诗》与普通话声母的因袭关系。

教育

兰茂是滇地开馆教学第一人。

兰茂在杨升庵被贬云南之前就提倡道德文化教育,是他开始在云南启蒙文化,推广普通话音韵。其《安边策条》和军事策划成就兵部尚书王靖远平定麓川;但他留下的著作在朝代更替中散失,只有《韵略易通》存目《四库全书》。兰茂著《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是与其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间)及其前后,兰茂在杨林设堂讲学。由于他的《韵略易通》“言言珠玑,句句琳琅”,《声律发蒙》“词采骀宕,裁对工稳,村塾启蒙,几乎人手一编”。于是,“一时学者宗之”。据《云南乡贤事略》称:“四方学者至杨林从茂学”。由此,兰茂声名大震,成了当时滇中地区受人景仰的民间教育家。兰茂治学严谨,身体力行,孜孜不倦,从这两幅“骑驴标韵图”和“童冠相随图”中,我们或许可以联想出兰茂教育实践中那些更为生动感人的情景。

因为兰茂在杨林开馆教学,之后的“云南第一所书院”——碧澜书院就诞生杨林。书院比建于嘉靖三年的昆明五华书院早3至18年,比嵩明州的嵩阳书院早300多年。而今碧澜书院也只留迹于管文明的国画里。可见,兰茂开教馆之早。

文学

兰茂一生诗词著作颇多,尤以《止庵吟稿》和《玄壶集》为代表。他的诗,或写景状物,或阐述人生哲理,或抒情言志,或讽喻现实,或评古论今,风格清新,脍炙人口。

景泰五年(1454),兰茂写成南曲剧本《性天风月通玄记》。全剧通过一道人修行悟道的故事,表达自己厌恶现实,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全剧文辞优美,音韵和谐,反映了云南的山川风物,闪烁着云南高原的独特光彩。堪称云南最早的剧本。

轶事典故

奇人治怪病

奇人治怪病,说的是嵩明太守得了肥胖病,向兰茂求治。兰茂为他开出两方:一方为“谷皮汤”,是减肥良药;一方为“气方”。太守不知何为“气方”,于是兰茂列数太守鱼肉百姓的种种劣迹,气得太守七窍生烟、口吐黑血、昏厥过去。醒来后自省良久,从此剑行积德,每天喝“谷皮汤”,肥胖病渐渐好了。

锦囊妙计破麓川

正统14年(1467年),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亲率十万大军前往麓川征讨土司思任发叛军。因不谙边地山形路势,加之兵将水土不服,士气不振,两征麓 川,皆师出无名。到三征麓川时,由于谨遵兰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的锦囊妙计而行,果然大获全胜。由此,兰茂成了军事家,并撰有《安边策条》这样的军事文著。

师生情谊

有一年腊月三十,可兰茂家中却揭不开锅。兰妻着急,问这年怎么过?兰茂正伏案著书,随口答到:“这年嘛,自然而然不就过去了?”可是家中无柴无米,这自然而然,怎么“然”得过去呢?兰茂的学生们知道兰茂已经把家中的柴米接济了困难的学生,于是就相约凑了些柴、米、肉和酒,上门给老师和师母拜年。一位学生对兰妻说:“师母,这年不是就‘然’过去了吗?”

兰仙人

八仙知道兰茂在民间做了很多善事,认为他已经“功德圆满,可以成仙”。于是就让汉钟离倒骑着马来到杨林玄天观,引得一群学童围观,兰茂也大呼“危险!”汉钟离对兰茂说:“你出主意让人家去打麓川,伤害了多少性命。玉帝要是降罪于你,那才危险呢!”兰茂知此人不是凡人,请求指点。汉钟离说:“你既知悔过,就能化险为夷”。说罢用马鞭在兰茂肩上点了一下,就一阵风不见了。原来汉钟离见兰茂舍不下教书讲学的事,杨林人也离不开兰茂,就临时改了主意,不忍心将兰茂收为天仙,就把他点成了地仙。

主要著作

据明正德《云南志》记载,录兰氏部分著作目录如下:《玄壶集》、《鉴义折衷》、《经史余论》、《安边策条》、《止庵吟稿》、《山堂杂稿》、《碧山樵唱》、《桑榆乐趣》、《樵唱余音》、《甲申晚稿》、《梅花百韵》、《秋香百咏》、《草堂风月》、《苹州晚唱》、《韵略易通》、《金粟囊》、《中州韵》、《声律发蒙》、《四言碎金》等。兰茂70岁时,作《七十自赋十首》,是兰氏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中《滇南本草》共载药物544种,附方剂500多种,为中国现存本草书籍中成书较早的一部。

兰茂一生著述颇丰,流传至今影响较大的有如下几种:

《滇南本草》(三卷)

《医门揽要》

《韵略易通》(两卷)

《声律发蒙》

《性天风月通玄记》

社会影响

“兰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兰茂谢世以后,随着兰茂著述在省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兰茂的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逐渐形成,从明、清至今,“兰学”一直承袭不断。

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嘉靖年有《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而音韵学方面的“兰学”,以最早的刻本为标志,在明正德(1506一1521年)就已经形成。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韵略易通》的刻本。方国瑜在《兰廷秀〈韵略易通〉跋》中极赞兰茂《韵略易通》在音韵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附表列出《韵略易通》从明万历年起在省外刊刻的情况。明清之间,形成了由“兰诗”、音韵学、医药学三大系列为特征的“兰学”。

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

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

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

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王力《汉语语音史》和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

群一先生在对《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声母的归纳。‘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

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

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

1983年6月,由云南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

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兰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兰茂 小编为您整理兰茂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