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瑷珲镇

时间:2024/9/20 5:18:1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所在地/隶属: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瑷珲镇位于黑河市爱辉区东南部、黑龙江西岸,地理位置在东经126度5分,北纬49度30分,距市区32公里,辖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坡度平缓,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不到10米,台地至江面的高差约5米,平均海拔高度为125米左右。土壤为草炭型黑土及沙砾土,土壤肥力较高,植被为松阔混交人工林,属典型的沿江平原乡镇。辖区行政面积21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2个自然屯,人口10975人,户数3072户,其中,农业人口8025人,户数2218户。拥有耕地17.3万亩,林地4.1万亩,草原2万亩,水面1万亩。吉黑高速、311省道贯穿全镇,交通便利。瑷珲镇所在的黑河盆地腹地,地势平坦,黑土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素有粮仓之称。其间泉水发育的小片沼泽和丘陵,既是飞禽走兽活跃的天地,又是人们渔猎,畜牧的良好场所。

近年来,瑷珲镇在区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全镇人民共同努力下,镇域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00多万元,同比增长10%左右。农村经济总收入6000多万元,同比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03元,同比增长15%。粮豆薯总产3万吨,同比增长24%。

历史沿革

瑷珲镇,历史上曾称“艾浒”“艾虎”“爱呼”“艾浑”“爱辉”等。“瑷珲”一词的含义,一说,因旧瑷珲城附近有瑷珲河,故而得名,达斡尔语,意为“可畏”;另说,满语,“母貂”之意,因明末清初这一带以产貂闻名,《爱辉县志》称“似较为可信”。

瑷珲建城,始于清初。为了抗击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设置黑龙江将军,屯垦戍边,“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装入侵而变成废墟的古瑷珲旧址上重新筑城(今俄罗斯境内维谢雪村),历时两个半月告成。因其右濒黑龙江,又是黑龙江将军驻地,故称“黑龙江城”。后人为区别江右(西)新“瑷珲”,又称之为“旧瑷珲”。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鉴于瑷珲旧城僻处江东,与内地交通和公文往来诸多不便,清政府决定,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至下游12里的江西,在被沙俄焚毁的我国达斡尔族屯寨托尔加城的废墟上,重新修筑城寨,仍为“瑷珲城”,即新瑷珲城,亦称“黑龙江城”。

新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据《盛京通志》记载:“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廊,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黑龙江将军和黑龙江副都统同驻一城。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城,留设副都统驻守。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俄乱”,沙俄侵略军攻入瑷珲城,被俄军纵火烧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俄军撤出后,重新修筑瑷珲城。

1909年(清宣统元年),撤销黑龙江(瑷珲)副都统,设置瑷珲兵备道和瑷珲直隶厅,瑷珲城为道署和厅署驻地。

1912年瑷珲兵备道迁往黑河镇,改为黑河道。

1913年3月,将瑷珲直隶厅改为瑷珲县,遂成为县城。

1925年改为第一区。

1933年9月,东北沦陷后,伪县公署移驻黑河镇。

1936年设瑷珲保,1944年1月改为瑷珲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瑷珲区,1951年改为第三区。

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瑷珲乡和三道沟乡。1958年9月,将爱辉、三道沟两乡合并,改称爱辉人民公社。

1956年为更改生辟字地名,将“瑷珲”改为“爱辉”。

1983年6月,撤销爱辉县,并人黑河市,改隶黑河市管辖。同年7月,将爱辉公社改为爱辉镇。

2015年5月,爱辉复名瑷珲。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瑷珲镇】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瑷珲镇 小编为您整理瑷珲镇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