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峨堡古城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有东、北、南三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瓮城东西30米,南北25米,瓮城门宽5米,长8米,呈圆弧状马蹄形,夯土层厚10至12厘米,城内有一城隍庙遗址,呈不规则梯形,夯土筑,城外有点将台、烽燧遗址。地上低矮的草茎,和古城的残垣断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由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慨。遥想当年,这里有络绎不绝的商旅驼队,也不乏刀光剑影的铁马征战。
峨堡古城坐落在青甘边界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建于1206—1279年间,古时称之为博望城,是连接甘青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古丝绸道上的一个驿站,是丝绸南路的咽喉。《西宁府志·古迹》载:“(峨堡古城)在卫治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时筑,今遗垣尚存”。“峨堡”为蒙古语,藏语称之为“喀尔玛”,意为红色的古城,著名的丝绸之路大斗拔谷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过。
峨堡,是青海通往甘肃、新疆、乃至西伯利亚和欧洲的辅道之一。今天的峨堡,宽阔的柏油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奔驰而过,连接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的227国道,翻越达坂山、横跨祁连山脉,从峨堡经扁都口进入甘肃省地界,途经门源县、祁连县峨堡镇、甘肃民乐县,一路鲜花盛开,绿意盎然的大草原上犹如珍珠般牛羊缀满其中,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使这条国道成为中国西部“最美的国道”。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免费
开放时间
8:0018:00
交通信息
自驾或包车
气候特征
海北藏族自治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期长,温凉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夜雨和大风。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河西走廊打通,峨堡镇因为地理位置突出,是丝绸之路南线上的最重要集镇。从甘肃张掖的民乐南下,或者从西宁北上,都要翻越茫茫的祁连山,峨堡镇便成为往来于丝路的客商们休息和交流的地方。这里逐渐形成一个繁华的集市,受到西汉政府的重视,在峨堡开设茶马古市,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中心。西汉时期的峨堡镇,店铺林立,身着不同民族服饰,说着不同语言的中西方客商们在此地相遇交流。为了给客商们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西汉政府在此驻军,保护来往的商人。对于大型的商队,官方还会出动军队护送至安全地带。
盛唐时期,经济高度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据记载,盛唐时期一批批的商贾、使节、僧侣、游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丝路上的中间站———峨堡,在这里进行休整,准备足够的水和粮草,然后向东西出发。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以及农业水利、冶炼等技术,均由丝路传到中亚,乃至欧洲。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以及玻璃等也传入中原地区。当时祁连地区的吐谷浑商队也相当活跃,经常往来于东西各方和南北各地,并到达波斯等国。峨堡是丝绸之路上重要集散地之一,透过衰败的遗址,隐约看到了曾经的辉煌。
北宋时,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峨堡借由丝绸之路得以继续繁荣。为加强防卫和保护商队、行人的安全,元代在此筑峨堡城,从此峨堡逐渐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茶马市场。中原大量的丝绸绫绢、麻织品、瓷器等,西域的玛瑙、玉器及当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产,通过商人贩运到这里进行交易,后分别长途转运到西域和内地。自明代起,海运事业逐渐兴起,乘船比走陆路更为快捷,于是商贾、使节等大都改走水路。虽然陆行的丝路未废,但作用已大为削弱,这条古道也变得时通时塞,时兴时废。整个青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日益萧条,峨堡城也由盛转衰。
经历过无数的摧毁和重建,峨堡不但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越来越繁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次次从废墟上重建这座古镇。元代,国师八思巴从蒙古南下去西藏,途径俄堡,曾感叹:此地就好比盛开在雪山上的一朵雪莲花。后元代修建了峨堡城,此后几经战乱,数百年的风霜雪雨,现己是残垣断壁,长满了绿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峨堡古城】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峨堡古城 小编为您整理峨堡古城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