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南阳古城

时间:2024/9/20 5:29:1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南阳古城,即古宛城/建国前的南阳城。古宛城为夏,周、秦历朝兴建,两汉时代盛极一时,距今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夏朝时代南阳曾作为夏朝的都城,西汉时南阳为天下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南阳曾作为陪都为中国第二大城市,汉末时期一跃为天下第一大城市。在明代,曾经重修和兴建,是我国著名的古城之一。

  •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南阳古城,即古宛城/建国前的南阳城。古宛城为夏,周、秦历朝兴建,两汉时代盛极一时,距今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夏朝时代南阳曾作为夏朝的都城,西汉时南阳为天下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南阳曾作为陪都为中国第二大城市,汉末时期一跃为天下第一大城市。在明代,曾经重修和兴建,是我国著名的古城之一。

汉朝南阳城遗址位于南阳市城区的东北部,现存有城垣遗迹、高台建筑遗迹等,故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垣遗迹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高台建筑遗迹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一说望乡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景点景观

南寨墙

东起琉璃阁,西至大寨门,全长970米,雄踞白河岸边,气势宏伟。它的主要作用是拱卫主城。夯土寨墙自东向西有四座寨,均用青砖砌成。寨门分别为“琉璃阁”、“永庆门”、“小寨门”、“大寨门”,门额分别为“文明四海”、“金堤巩固”、“咸庆安澜”、“淯流锦带”。目前仅留下南寨墙的一部分,保留两座寨门及墙300米。

永庆门

为古代南阳重要的码头之一,主要供居民用水及装卸小型货物。外侧门洞宽1.6米,高2.7米,门额为“金堤巩固”。内侧券门宽2.4米,高3.3米,门额为“永庆门”。寨门中部较宽,宽2.4米,高4.2米,进深2.29米。现东侧与“琉璃阁”寨门间尚有150米长,宽约8米,高4米的夯土寨墙。

琉璃阁

是南寨墙最北端的寨门,顶部原有寨楼,60年代拆除。它坐南向北,面宽7.45米,进深8.15米,通高6.2米。门洞宽3.55米,券高4.12米。北侧门额为“光照宛南”,南侧门额为“文明四海”。寨门西有甘露庵,北有琉璃桥、河大王庙三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桥

位于南阳老城区东南隅河街南端,横跨护城河上,创立于明代中叶,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阳知府朱遴重修。明代以来,“琉璃桥”一直踞于北京通往南方及云贵川的驿道上,是南阳重要的交通枢纽。“琉璃桥”东侧为温凉河与白河的交汇处,是一处良好的深水码头,水陆交通便利,是当时南阳繁华的水陆联运码头之一。“琉璃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13.35米,宽6.4米,高6.5米,两端及中部有三组六个望柱,望柱上均有放置石兽的凹口(六尊石兽现为南阳市博物馆收藏)。桥下部并列三个拱券,各券跨度均为3.5米,券高1.15米,券上西端装饰龙首,雕刻精细,虽有残损,仍不失其威武,东端装饰龙尾。券洞中部原有铁剑,早已毁弃。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南阳古城】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南阳古城 小编为您整理南阳古城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