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瑶族博物馆以国家三级馆标准兴建,设计新颖,雄壮的外观融入了瑶族红头巾、吊脚楼、长鼓等瑶族文化元素,以红黑两色为主调,整个外观绚丽典雅而庄重,寓意瑶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瑶族人民的历久不衰、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前门,是以长鼓造型的湿地生态公园为一体的《瑶族舞曲》音乐广场,直通对面河边公路。周边是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示范区的特色民居和民族风情街,突显浓郁的瑶族风情,营造瑶族文化氛围的区域环境。以标志性的建筑,在提高和塑造城市民族文化品位的同时,努力打造独特瑶族文化的旅游风情线。
馆藏文物
战国泥质灰陶水波纹双耳盖罐
战国泥质灰陶水波纹双耳盖罐,连南县出土、出土地点明确,胎质坚硬,纹饰精美,器型完整,品相好。
西晋青釉细方格纹鸡笼
出土地点香坪镇塘其儿村,胎釉结合较好,造型完整精美,较少见。
牛角
牛角,瑶族宗教仪式中使用。此为广西融水县同练乡和平村和平屯23号征集。
排瑶师刀
其刀柄末端都接一大铁环,大环中再穿以若干小铁环。排瑶宗教仪式中的法器,瑶语发音为“sei dou”,用于杀鬼驱邪。
越南红头瑶新娘头帕
越南红头瑶新娘头帕,长82cm,宽40cm,越南老街省沙巴县打奋村征集。
广东瑶族博物馆陈列的主题为“瑶岭长歌”,分为远古寻踪、瑶山春秋、古韵流芳、神工能匠及瑶绣工坊。以清晰的历史脉络、文博的视野全面和系统地展示全国瑶族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文化。同时设有多功能演示厅、自治县六十周年成就展示厅、自治县城乡建设规划展示厅和两个10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还没有会议室,接待厅等综合功能。挂设广东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瑶绣研发基地、连南瑶族自治县青少年教育基地,承载着全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对瑶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传承。目的是打造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瑶族历史文化专业博物馆,建成瑶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为保护和传承合理利用开发瑶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招标建设
该馆的建设工程由县重点指挥部组织招标建设,分别由安徽水安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珠江影视公司中标负责主体工程建设和室内装修及布展陈列工程。广东瑶族博物馆负责文物的调查征集和布展工作。我馆于2011年5月先后组队奔赴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深入瑶区,走村串户,对瑶族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征集工作。2012年3至4月份,奔赴越南、泰国,开展瑶族文化的交流和调查研究。2012年10月县长郑远平亲自带队远赴法国,开展瑶族文化的交流和调查研究,增进了解,结下友谊,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的瑶族文物征集得到了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和广东、云南、贵州、泰国、法国、美国等地瑶学会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所到各地民宗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陈列布览工作得到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和广东省博物馆专业的大力支持。
场馆设备
广东瑶族博物馆设备先进,设施一流,以高科技的声、光、电结合,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包括安全防范、设备管理、信息通信、网络应用和音视频等智能系统。文物库房和部分展馆实行恒温恒湿和气体消防。
场馆发展
广东瑶族博物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瑶族文化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成为了解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必将成为粤北山区一道亮丽的文化旅游风景线,是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治县文化旅游的报到中心,它将成为推动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点,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广为传播增添新的活力和光彩。
常设展览
魅力大堂
带有瑶绣图案的30个红色方形条柱屹立在大堂前方,大气而喜庆,代表瑶族各支系欢迎各位的到来。独特的盘瓠托举盘王印铜雕、寓意深远的高山流水与瑶族各支系人物浮雕、栩栩如生的瑶族起源传说《盘王的故事》、《密洛陀》墙体浮雕汇聚于大堂,瑶族文化氛围浓郁深厚。
远古寻踪
瑶族,起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与古代九黎、三苗有着渊源。这是瑶族主体盘瑶支系各分支和布努瑶支系各分支瑶族的主要来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瑶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往融合,形成瑶族两个次来源:一是部分汉族与瑶族长期相处共融,自然同化形成瑶族;二是部分壮侗语族人们与瑶族共居同一地域,文化认同与瑶族,融入瑶族共同体。
瑶族源流可追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蚩尤时期。当时蚩尤活动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蚩尤部落集团与炎帝、黄帝战败后,大部分部族向南迁徙形成三苗,活动地域在江汉、江淮、长江中下游、洞庭彭蠡之间,禹与三苗争战,三苗败走南迁洞庭彭蠡,形成荆蛮集团。先秦楚人在荆蛮地区崛起,一部分荆蛮成为楚国臣民,一部分荆蛮继续南迁分别形成“长江武陵蛮”和“桂阳蛮”,主要活动于今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魏晋南北朝部分长沙武陵蛮后裔被称为“莫瑶蛮”,唐末宋初,“徭”之称谓见于史籍。
此展厅主要展陈了瑶族源流及名称来源、迁徙、人口分布、支系等。
瑶山春秋
瑶族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瑶族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组织,各自为政,分别由“瑶老制”、“石牌制”、“油锅”、“社老”等社会组织管理。人口、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新中国成立以前,部分居住在深山密林的人口,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仍过着“吃尽一山过一山”、“不入版籍”的刀耕火种原始生活;部分与汉族交往广泛的地区,逐步脱离原始社会状态,向封建社会过渡。新中国成立以后,瑶族社会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此展陈展示了瑶族历史上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社会生产经济状况。
古韵流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文明的积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据史籍记载,汉代的瑶族就有着优美的故事传说,唐、宋及元、明、清,民间诗歌体裁和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相继出现,瑶族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独具民族风格,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明珠。
该展厅通过瑶语、刺绣、服饰、饮食、医药等来展示其独特文化;通过工艺、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瑶族歌舞等展示其精湛的艺术;通过神话传说、节庆活动、婚姻生育、丧俗葬礼等来展示其独具一格的民俗;通过图腾、宗教仪式和宗教道具来展示其独有魅力的宗教信仰。
神工能匠
瑶族文化历史发展传承几千年,涌现出了一批批精英智才,推动本民族不断向前发扬壮大。从古到今,各族各界民族精英、文化学者对瑶族文化的探索研究,又将瑶族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瑶族名人录、瑶学研究名人录、瑶族研究成果、省级以上瑶学会及国外瑶协会等的展示来展示瑶族研究、瑶族人民将不断向前发展。
瑶绣工坊
瑶族服饰刺绣,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瑶绣古老而传统。早在汉代,就有“好五色衣裳”的记载,隋唐时期又有“斑布衣裙”,宋代瑶人“妇女上衣下裙,斑斓勃窣”,明清两代,瑶绣技艺日益精湛,“用五色绒杂绣花卉”。
瑶绣“五彩斑斓”,浓郁与厚重并存,精细与典雅共泽。取材于天地自然,创作于生产生活。构思图案繁多,刺绣手法独特。传统刺绣以黑色、深蓝色、尚青色布料为底色,五彩绒线为配色,刺绣常用挑花、刺花、绣花三种针法,反面绣是瑶族独有的刺绣工艺。瑶族妇女在衣裳裤裙、头帕围巾、披风绑腿上刺绣各种山河日月、田野树木、花鸟虫草、动物、人形等花纹图案,把古老的历史信息和生活的向往镶嵌在绣品中,体现了瑶族人们的勤劳智慧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瑶绣的文化价值受到社会的认可,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瑶绣工坊内设连南瑶族服饰、瑶绣刺绣作品展及瑶绣互动。
机构设置
广东瑶绣研发基地
广东瑶族文化研究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基地
保卫部
瑶绣研发部
展览部
仓库兼考古部
办公室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清远市广东瑶族博物馆】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