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1940年梁实秋同吴景超共同在北碚主湾山腰购买了一栋平房,以吴景超妻龚业雅之名命名,即为“雅舍”。
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城区之中,天生路上天生路口与中山路口之间,周围分别是西南大学和区门诊。背后即是西南大学校内第一运动场。
景点景观
相对于高楼掩映中的老舍旧居,位于北碚蔡锷路雅舍要好找得多,解放碑到北碚的公车都要经过这里。旧居门口石壁上刻有”雅舍“两个大字,拾阶而上几步还有一个写有”梁实秋旧居“的木门匾额。《雅舍》中曾这样描述:”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但如今已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七、八十层的土阶已经变成了十多层水泥阶,前面的阡陌之田也已经被现代化的建设所覆盖。但走进院子里,依然能感受当年的清幽:不大的院子里绿树成荫,一棵长成了几股的黄桷树枝伸到房门口。原来的六间屋在修葺时合为了五间,由于没有记载梁实秋当时是住在哪间,正对院门那间就被”定为“是梁实秋的,里面摆着书桌、书柜和围棋桌,而只有书桌上一盏煤油灯是梁实秋当年用过的东西。这里平均每月接待三、四十观众。
历史沿革
重庆北碚区曾是嘉陵江畔一个无名小镇,因抗战时期众多文化界名人寓居,使其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出名学者梁实秋就曾在北碚度过8年时光。梁实秋北碚故居位于半山腰上,取名“雅舍”。来到“雅舍”山脚下,走上二、三十级台阶,就看到黄桷树旁有一大石上书“雅舍”,此二字正是梁先生的手笔。“雅舍”小院中间是梁实秋的塑像,先生戴着眼镜,身着西式羊毛衫,静坐在石头上眺望前方,其背后便是陪伴他度过8年抗战风雨的“雅舍”小屋。
1937年北平沦陷后,梁实秋只身南下,1938年7月辗转来到重庆。1939年至1946年,他在重庆北碚区郊外和吴景超夫妇合买下一个小院,这里离他当时服务的国立编译馆很近,为方便邮差递信,他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将居室命名为“雅舍”。“雅舍”共6间房,梁实秋居住其中的一室一厅。如今,其屋内以梁先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影像资料展览,着重讲述了先生在北碚的经历。透过展览,可见先生居住在“雅舍”时生活极其简朴,他把钱主要花在购书上,8年间,“雅舍”内处处皆书,随处摊放,客人来访时甚至难找落座之地。
“雅舍”的讲解员称,梁实秋写文章很投入,因而交际不广,他的朋友中有冰心夫妇、老舍、朱光潜、王云五等人。只要这些文友来访“雅舍”,他必定放下手头工作,喜滋滋地参与高谈阔论,偷得半日清闲。“雅舍”最右侧的小屋为梁先生的书房,屋内是按照老舍之子舒乙的回忆所布置。书房内放有先生伏案写作的书台,和曾经用过的毛笔、油灯。70多年前,梁先生正是在这间书房里一边伏案与鲁迅笔战,一边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勤奋写作。
梁实秋对“雅舍”感情深厚。他曾写道:“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正因如此,先生的著作多冠名“雅舍”二字,如《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1949年,梁实秋移居台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后搬入台师大为他提供的宿舍——台北云和街11号,此处亦名“雅舍”。风靡全球、再版300余次的《雅舍小品》除第一集写于重庆北碚“雅舍”,其余三集均完成于台北。
梁老于1938年来到重庆北碚,在此居住了近6年。由于战乱和人为的因素,雅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修复前,雅舍几乎只剩下一个框架。2002年,在梁老诞辰99周年之际,根据梁老后人的回忆和相关图纸,重庆市北碚区文广部门基本按照原貌修复了雅舍。今年是梁老101周年的诞辰,他的子女们虽然不能赶来亲自参加父亲故居的开馆仪式,但都纷纷发来了贺电。据了解,梁老的长女梁文茜如今已经70多岁,身体状况不太好;次女梁文蔷定居美国西雅图,儿子梁文其现居台湾。
2004年02月02日,经过近两年的修葺,位于北碚的梁实秋故居——雅舍正式挂牌对外开放。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重庆市梁实秋故居】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