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冠县武训纪念馆

时间:2024/11/16 4:35:0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武训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镇,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墓地,是武训及武训精神的主要纪念地。始建于1903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远拨款重修,建筑、文物保存完好。每年11月份举办武训义学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主要景点有武训祠、武训墓、武训陈列室、武训碑廊、武训魂、高歌台、武训义学堂等几部分。

  • 旅游景区级别: 3A
  •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镇
详细介绍

纪念馆格局

1903年,临清、馆陶、堂邑三县联合在武训墓前建武训祠,正房三间,供奉武训牌位。1937年,由当时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监工,扩建武训词堂,整个建筑为木架结构,堂顶采用“柱升法”,椽柱与角柱有主脊的东西两端形成明显的曲线,使檐角似鸟翅翘起,展现出振翅欲飞的状态。青色单檐小瓦覆顶,堂顶主脊和四条侧脊上都攀附着瓦砌伏龙,龙身修长,体态逼真,头颈昂起,探出脊外,龙口含珠,大有起伏腾跃之势。祠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16米,南北10.25米,高12米。祠堂内除供奉牌位,还悬挂画像。1997年5月,全国较大的民营企业———四川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先生捐资40万元,重修武训祠,现在的武训祠在保留原来面貌的前提下,基础提高了1.5米,增添了月台和平台,使之更为古朴和 庄重。近几年来,聊城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纪念馆的修缮,主要景点位置不变,主要对破损的建筑进行维修,这将进一步更生动的展现武训的生平事迹。

武训简介

武训先生出生于1838年12月5日(清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于1896年6月4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今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享年59岁。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又名武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他一生以行乞讨饭的方式攒钱,兴办了3所义学的壮举,被人誉为“私人兴学之表率”,有“千古乞丐”之称。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

主要景点

武训墓

1896年6月4日(光绪22年4月23日巳时),武训先生在临清御史巷义学房檐,侧身而卧,听着孩子的琅琅读书声,面露微笑,离开了人间,享年59岁。遵照遗嘱,由其侄克信引薄柩葬于此地,当时为土丘。1937年,由何思源监工,重修武墓,改为水泥丘。1966年9月,“造反派”扒坟掘墓,碎尸粉骨。据目击者回忆武训尸骨较长,没有任何陪葬平,头骨上有一缕头发。1989年4月,武训纪念馆筹建小组按原方位与形状重新修建,墓碑由徐云北题。

武训碑廊

为迎接第二次武训研讨会在冠县召开,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1995年9月由各乡镇捐资,建起了南至校门,北至武训祠140米的碑廊。共有竖碑26通,每个碑高3.1米,碑文为近现代国家名人(冯玉祥、郭沫若等)、名校(北师大、山师大等)所题,展示了武训行乞兴学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武训雕像

1938年12月,出名雕塑家丁云樵先生曾作武训半身石雕像,此像毁于50年代。1995年9月,嘉祥石雕厂厂长、一级美术师梁秉公先生详尽查阅武训历史资料,多次深入武训故乡座谈、体验,进行艺术创造,成功地再现了武训风采。刀刻似的皱纹,历史地展示了武训对兴学事业的乐观、自信与神往,实现了形似与神似的谐和,艺术与真实的统一。

武训魂

该亭于1995年兴建,为全石结构,内镌刻着武训兴学歌66首,历史地、全面地、形象地记载了武训先生明确的兴学目的,崇高的兴学精神,显著的兴学业绩,是客观地研究武训较可信赖的第一手资料,“武训魂”的命名贴切而传神。碑座为莲花型,寓意是赞扬武训先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该亭由港人王海亭捐资兴建,李增珠同志辑歌,出名学者,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题《武训先生兴学歌》,出名学者、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季羡林题“武训魂”。

高歌台

高歌台为弘扬武训精神有特殊贡献的代表人物所建,他们是郭沫若、何思源、陶行知、冯玉祥、李士钊、赵丹、孙瑜。高歌台为梅花型全石结构,以示武训兴学的艰辛历程及弘武代表人物的卓世风骨。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冠县武训纪念馆】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冠县武训纪念馆 小编为您整理冠县武训纪念馆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