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兰州西关清真大寺是穆斯林客商所建,俗有“客寺”之称。位于兰州市西关街西端(临夏路西端,五条马路汇合处)。始建于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史载重建于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年间曾有扩建,民国初年又扩建临街铺面和院内沐浴室等附属设施。大寺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约7.5亩)。
景点景观
大殿平面呈圆形,从外部进人大殿后,大殿内的朝向与外部中轴线偏转一个角度,使大殿的朝向正对“克尔白”方向,(麦加在兰州正西偏南16度25分的方向上),通过这个转折,给礼拜者以“另有天地”的感受,把思想完全转入到礼拜的氛围,沉浸在洁身、肃穆、敬拜真主的环境之中。 二层大段与跑马廊为一个连通空间,三、四层为一个连通空间,四层之间也可垂直连通,每个空间各有一个“米哈拉布”标志朝向。四层外围有一回廊平台,观光者漫步在上面,可以观赏兰州市全貌。
大殿由20个高17米的圆拱门紧紧围绕,中心有一直径约25米的扁圆壳。采用圆形,一方面为照顾五条于道汇集处从各个角度的立面观瞻,另方面表现各民族穆斯林群众的团结向上。20个“虚”的拱门,拥起一个“实”的太穹顶,再现伊斯兰建筑上实下虚的特点,扁的大跨度穹顶和细高的拱门又体现了现代的技术水平。在装饰方面大量使用了穹顶和拱门及大面积的装饰图案,立面窗户全部采用铝合金框架(用青铜系列着色阳极化膜处理)。
外墙用乳白色为基色,间以绿、蓝等色之装饰图案。整个建筑设计精巧,造型独特,为国内清真寺建筑中独具风格,1992年被评为兰州市十大优秀建筑之一。 礼拜大殿在修建中曾得到来甘肃访问的穆斯林国家元首和友好人士的捐助。世界伊斯兰联盟秘书长纳绥夫、伊朗阿亚图拉·贾纳琪以及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埃及和港、台等国家、地区的友好人士都给予热情捐助。他们勉励穆斯林修建清真寺的同时还希望办好并发展教育事业的情谊,在兰州穆斯林群众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历史上酉关大寺是“海乙”寺,周围是客店旅社、商业铺面,穆斯林居民有四、五百户,经常沐浴礼拜的客商很多。”
1958年城市建设,拓宽马路、拆迁安置的居民远离西关大寺,居住在附近的穆斯林约有一百户。而清真寺以其显明的位置、宏伟的建筑,成为兰州市对外开放的一个景点。主麻日许多清真寺折麻提到这里聚礼,如水上清真寺、李家湾清真寺、朝阳村清真寺、金鸡岭清真寺等。据相关资料显示,每个主麻日聚礼的人都在千人以上,有时可达2000多人。西关大寺已恢复了在兰州居住、经商、旅游的广大穆斯林沐浴礼拜,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的地位。 由于资金短缺,清真寺只完成大殿主体工程后无力完成内外装饰和整体配套工程,于1990年4月便投入了使用。
历史沿革
原寺包括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内院帮克楼、礼拜大殿;北院学房、宿舍等三部分。大门、帮克楼、礼拜大殿均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都是飞檐翘角,其突出特点是大殿与帮克楼和二门之间以穿廊相连,四层六檐,十六七米高的帮克楼与宏伟庄重,造型奇巧,可容千人礼拜的大殿相配衬,显得气势恢弘,布局合理,独居匠心,是兰州市清真寺中的伎使者,曾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在“文革”中全部拆毁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在穆斯林群众的迫切要求下,1983年4月,国务院宗教局局长乔连升和宛耀宾来兰会同省市有关领导以及穆斯林群众,采取国家拨款,信教群众自愿捐款的办法,在原址重建西关清真大寺,建成后向国内外穆斯林客人开放,恢复历史上的“客寺”地位。
1986年3月,由兰州市副市长马生骏为领导,组成建寺委员会,聘请工程师王鸿烈(回族)为全权代表,开始了修建工作。历经两年多,克服各种困难,耗资145万多元,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礼拜大殿、大殿总高度约37米,共分四层,底层层高3.9米,设有办公室、讲经堂、宿舍、贮藏室、沐浴室,还辟有一间供妇女用的小礼拜殿。上部三层为礼拜大殿,共容纳3000多人,跑马廊平面内还设有藏经室、广播室、休息室。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兰州西关清真大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