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文化馆创建于1950年4月,原称慈溪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改为慈溪县文化馆,馆址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54年下半年县境调整,把原镇海、慈溪、余姚县北部划出,单独建慈溪县,县治在浒山镇。文化馆随县府机关迁到浒山镇,馆址解放中街北门路口。1958年馆舍改为电影放映棚,文化馆与文教局合署办公,后迁到县委党校,直到60年代才相对固定在环城北路。1979年慈溪县委及省有关部门先后拨款5.1万元,建造了西门馆舍851平方米。1986年占地6亩的东门馆舍建成。1994年市府决定“出让西馆,扩建东馆”,在东馆旁征地2.5亩,扩建东馆馆舍。1999年4月,投资180万元新建馆综合办公活动大楼,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现有馆舍面积3510平方米,占地面积5702.63平方米。
慈溪文化馆定编31人,现有干部职工29人,有群文专业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4人。分为馆长室、书记室、办公室、音乐舞蹈戏剧室、音乐舞蹈少儿室、美术书法摄影室、创作调研室、档案室、财会室、后勤室、服装租赁室以及农民画展示厅、舞蹈排练厅、艺术学校、电声乐队、小剧场(筹建中)等。
慈溪人杰地灵,这里诞生过如严子陵、虞世南、陈之佛、林汉达等历史上著名的名人,还是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画家陆一飞的故乡。慈溪文化积淀丰厚,童家岙文化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抗倭遗址、三北敌后抗日旧址等等,都记录了慈溪人民文明创造的足迹。
慈溪文化馆始终以组织辅导农村文化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为己任。在土改、抗美援朝、宣传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等重大活动中,大大小小的群众性腰鼓队、莲湘队、秧歌队遍及城乡,成为鼓舞群众、宣传群众的有力工具。1950年文化馆深入到坎墩村、长河垫桥村、云城上庵东村、龙山山下村辅导,组建农村业余剧团,开展自编自演活动。由东到西,由少到多,至1957年这种由农民自己登台表演的剧团发展到250人,成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随着农村文化普及面的日益扩大,1978年进行了以“一板(中心黑板报)、一部(重点村俱乐部)、一室(乡图书室)、四组(文艺兴趣小组)”为内容的文化站试点,建立了乡镇文化站,并涌现了范市、浒山、周巷、长河等特级、一级站11个,初步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慈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市委市府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要求,作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慈溪文化馆更注重了对镇(乡)、街道、村、居委的基层文化网络的建设和辅导,提高文化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档次。目前已有省级东海明珠镇9个,宁波市级东海明珠镇3个,符合市委宣传部合格要求的村落文化宫46个,这些基层文化网格的建设,使全市群文工作蓬勃开展有了组织保证。无论是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休闲文化、老年文化……都有了载体,使文化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更加富有成效,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馆工作任务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化,以及繁荣文艺创作,出作品、出人才方面,多年来慈溪文化馆也卓有成效。
慈溪的民间文艺活动,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乡村元宵灯会盛行;战国时期横河镇一带就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沈师桥的高台阁已有800年历史;由坎墩余姚滩簧发展而来的姚剧常年活跃在乡间茶馆,深受民众喜爱;三北的纸板花、天元的兰街庙会,精美动人,颇具特色。
慈溪的民间剪纸活动早在清代就十分活跃,如逍林镇的高龙涛,周巷镇的严桂英等的剪纸作品,在群众中都颇具影响。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民间文艺,慈溪文化馆曾于1986年5月组织举办了全市剪纸比赛,有50余名民间艺人参加,共创作剪纸作品479件,盛况空前,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曾报道。目前,这一特色鲜明,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剪纸活动在不少镇、村普及发展。
80年代初,慈溪的民间绘画兴起。1983年慈溪有21幅作品在省展出,6幅获奖,其中《欢欢喜喜回娘家》获一等奖,并被瑞典大使馆收藏,《水乡街头》获二等奖。1984年中国美术馆邀慈溪32位作者的7幅作品赴美展出。1987年慈溪又有3幅农民画参加全国首届艺术节。1996年2月在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览中,当时年仅21岁的余海军有 6件作品入选并获奖,创全国之最,晋京参加颁奖活动时,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0年10月,参加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展,慈溪有4幅作品入选参展,其中陆开冲的《采归》获铜奖。据不充分统计,20年来,慈溪共创作出有一定影响的农民画作品600余幅,其中有百余幅作品在全国、省、市的农民画和现代民间绘画展览比赛中展出并获奖,很多作品分别在美国、日本、澳洲、瑞典、德国、新西兰等展出并收藏,从而确立了慈溪农民画在国内和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领先地位。1988年2月,慈溪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9年,本馆编印了《慈溪现代农民画作品集》,1999年4月,由市委宣传部编印,本馆承制的《慈溪农民画》画集,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1974年文化馆在三管乡进行故事小分队的试点,通过巡回演讲的方式,大力普及故事活动。1979年和1980年连续两次举行全县故事调讲,有170多名故事员参讲。经考核,批准其中92名故事员收费演讲。广泛的故事活动,有效地带动了故事创作,涌现了《风水宝地》、《杨梅仙子》等一批创作故事,并出版了《四明传奇》、《三北民间故事集》、《船到江心》等作品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以来我馆组织人员先后完成了近40万字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慈溪市卷》、《慈溪市群众文化史》、《慈溪市风俗志》、《慈溪曲艺志》、《慈溪革命文化史》等编辑工作。2000年12月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台舞蹈决赛中,由本馆创作编导的群舞《水乡三月天》荣获金奖,这是慈溪有史以来获得的群众文化最高奖项,填补了慈溪群众文化在全国比赛中的一项空白。
历年来,慈溪市文化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全市群众文化的主导作用,举办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国吴越文化研讨会、浙江省民间画邀请展、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工作座谈会、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优秀作品展、浙东抗战胜利50周年文艺晚会、浙江四馆进京摄影展览等活动,有较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慈溪市文化馆每年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次以上,为繁荣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4年建造大型宣传画廊,画廊长30米,每月出版二期,内容涉及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被视为慈溪的“窗口”。为本市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1987年,慈溪文化馆创办了业余文化艺术学校,开设美术、书法、文学、声乐、器乐、舞蹈等课程,成为培养社会文艺人才的摇篮。至今慈溪市文化馆艺术学校,以幼儿美术书法、小记者写作、少儿舞蹈为主要课程,以严格的管理和教师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促进了少年儿童素质的提高。
为了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本馆创作调研室曾以《慈溪文艺》、《慈溪文化报》、《慈溪少年报》等不同刊名,采用铅印、胶印等方式刊发业余作者及青少年学生的文艺作品及优秀作文,活跃群众业余创作,培养青少年文学人才。《慈溪文化报》、《慈溪少年报》共四次被省文化厅、群艺馆评为群文报刊一等奖,编辑人员被评为优秀编辑。
慈溪市文化馆1989年以来连续4次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文化馆,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1999年被评为全国标准文化馆。慈溪群众文化学会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学会。本馆2001年被慈溪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0年至2001年连续二年被评为慈溪市先进集体。
展望未来,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通,慈溪作为大通道南岸的特殊地位,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由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辐射,显得越来越突出,相信慈溪市文化馆的工作,也会显得更加艰巨和光荣。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慈溪市文化馆】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慈溪市文化馆 小编为您整理慈溪市文化馆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