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塘尾明清古村落

时间:2024/11/23 20:25:4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石排镇,在距离它600多米的中坑村有条东莞有名的美食街——石排食街。石排食街的食肆以精心烹制塘鱼著称,尤以东莞四大家鱼(鳙鱼、鲩鱼、鳊鱼、鲮鱼)的烹制最为出色。近至周边镇区,远及惠州都会有食客慕名而来。除了吃鱼外,这里的砂锅姜鸭也是非常的受到食客们的喜爱,在来石排除了参观古村外,这里的美食也不要错过。

  • 别名: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
  • 门票参考: 免费
  •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一、塘尾明清古村落

  •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村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
  • 对研究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建筑风格、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以至于岭南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塘尾明清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景观

⑴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较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⑵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⑶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⑷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

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⑸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⑹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⑺守善堂: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居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英。

⑻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⑼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实用信息

交通

乘坐公交809路到塘尾村站下车后,步行可至。

历史沿革

宋朝末年,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塘尾明清古村落】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塘尾明清古村落 小编为您整理塘尾明清古村落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