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保罗·冯·兴登堡

时间:2024/11/23 21:22:2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德国陆军元帅,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他曾参加过普奥战争与普法战争,在一战期间与鲁登道夫被吹捧为“珠联合璧的一对统帅”。他们在“坦能堡战役”歼灭俄军,萨姆索诺夫兵败自杀,紧接着又在东线马祖里湖战役取得胜利,驱逐了俄军。兴登堡在东线与俄国作战屡创奇迹,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伟大的英雄。

  • 中文名: 保罗·冯·兴登堡
  • 外文名: 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
  • 别号名称: 兴登堡
  • 出生日期: 1847年10月02日
  • 性别:
  • 国籍: 德国
  • 去世日期: 1934年08月02日
  • 职业职位: 政治家,军事家,总统
  • 代表作品: 《兴登堡回忆录》
  • 主要成就: 坦能堡战役的胜利者
详细介绍

人物简介

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德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军事家。生于东普鲁士波兹南市,参加过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和普法战争历任排长、近卫团营长。1896年晋升将军.历任参谋长、师长和第四军军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东线第八集团军司令,夺取了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同年晋升元帅,任东线司令。191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负责德军东西两线的战略指挥。1925年当选魏玛(德意志)共和国总统。1933年1月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1934年8月2日在东普鲁士的诺伊代克去世。著有《兴登堡回忆录》。

主要经历

少年时代

1847年10月2日,兴登堡出生于东普鲁士波森市(今波兹南)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是少尉军官,母亲是军医的女儿。

兴登堡从小就受到普鲁士黩武精神的熏陶,立志当个军人。他童年时代体弱多病,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不佳。

到了12岁那一年,他秉承父亲的意志,改上军事学校。该校生活艰苦刻板,整日操练,灌输给学生一套忠君报国的思想。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当时为了培养忠于普鲁士王室的感情,军事学校的学生有时去王宫实习。

1863年兴登堡曾担任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遗孀伊丽沙白太后的禁卫。王太后赠他怀表一块,兴登堡对此没齿难忘,每次打仗都要把此表带在身上。

从军生涯

19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战火连绵不断。在欧洲,当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对奥地利进行战争时,战火一度燃烧到普鲁士国境的附近。

兴登堡像军事学校的其他学生一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他们暂时还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只能在课堂上沙盘旁演习在意大利北部进行的几次重大战役。担任讲课的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兴登堡因此学到不少军事知识。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这位刚从军事学校毕业的年轻少尉军官,率领一个排跟随部队开往波西米亚,参加丁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3个月后,他随军胜利归来,第一次通过柏林凯旋门。后来他所在的部队第三步兵近卫团移防汉诺威,兴登堡在汉诺威度过了3年。

当他在40多年后退役时,选择了这座城市作为永久居住地。

1870年8月,普法战争爆发。兴登堡作为第三步兵近卫团一营营长的副官参战。不久,该团团长在战斗中负伤,一营营长代理团长之职,兴登堡也跟着晋升一级。“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兴登堡作为部队的一名代表,参加了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的典礼,这是他毕生引以为荣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他再次通过柏林凯旋门。这时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第三次得胜归来,但这一心愿他至死也未能实现。

1872年,他由中尉擢升为上尉。翌年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陆军参谋总部工作,他的上司毛奇和史里芬对他十分赏识,以后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1903年当上第四军军长。这时他犯了一个错误。

1908年的陆军大演习中,他由于一时好胜,击败了德皇指挥的、与其对阵的军队,由此深感升迁已无指望。

1911年他64岁那一年退伍。

退伍后,兴登堡在汉诺威市过着悠闲而刻板单调的生活,偶尔出门旅行或打猎,难得读一些书,他感兴趣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帝王将相的传记和军事沦文,其中也特别推崇史里芬的《坎尼之战》一书,认为他发展了两千多年前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的杰出军事思想。

崛起东线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7月底、8月初,欧洲列强先后进入战争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战争爆发时,兴登堡正在波美拉尼亚他女婿的田庄做客。他立即返回汉诺威,途经柏林时曾到总参谋部要求任命他统率第五军(他过去所属的第三步兵近卫团就在这个军里),但当时第五军军长一职已由皇太子担任,因此未能立即决定他的任命。8月上旬,德国西线捷报频传,最初的军事行动都是按照施里芬计划进行的,大部队避开法国筑垒地带,经比利时和卢森堡攻入法国,向沿海地区推进,然后再南下包抄巴黎。这些日子里,兴登堡在汉诺威坐立不安,8月12日上书参谋部再次请求任用。10天后总参谋部通知他8月23日凌晨到汉诺威火车站等候前来接送他的专车。

这段时间,德国报纸上刊登来自西线的胜利消息,关于东线的报道却少得可怜,原因是战事在那里进行得不很顺利。在东普鲁士统率第8集团军的普里特维茨将军的任务是保卫德国东部地区,等待西线战胜法国后主力部队前来增援。俄国方面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日林斯基将军统率的两个集团军在人数上大大超过德军,但装备很差,士气不高,彼此配合很差,行进的速度很慢,双方稍有接触,普里特维茨就慌慌张张地下令后撤,并向最高统师部告急,声称维斯瓦河以西地区也难以守住。于是总参谋长小毛奇决定从西线抽调兵力,并撤换了普里特维茨和他的参谋长瓦德西。

鲁登道夫由于他在列日一战中的突出表现而被选择接替瓦德西任第8集团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野心勃勃,锋芒逼人,需要挑选一个善于同他相处的人担任主将,以便他放手去干。这样,便选中了秉性随和而善于处事的兴登堡。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吹捧为“珠联璧合的一对统帅”第一次在汉诺威车站相见了。8月25日下午,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到达第8集团军军部所在地马林堡。在这之前,第8集团军的参谋马克斯·霍夫曼中校就已拟订好围歼俄军萨姆索诺夫集团军的计划细节,只等新的司令官批准,兴登堡没有做丝毫改动就同意了这一作战计划,8月28日,部队已经出发,负责具体实施的参谋长鲁登道夫突然为巨大的压力所压倒,跑到兴登堡驻地要求改变作战计划,但兴登堡冷静而坚定的命令照原计划执行,就继续去睡觉去了。第2天萨姆索诺夫身陷重围;8月31日全军覆没,史称“坦能堡战役”。后来,当鲁登道夫和兴登堡闹翻了以后,为了突出自己,鲁登道夫忘记了他在执行计划时的反复,厚颜无耻的自吹自己是坦能堡的实际计划者和决策者,当然,这与德军传统上司令官下决心和参谋长执行的分工不符,也不是实情,他忘了还有一个霍夫曼在,霍夫曼也和鲁登道夫闹翻了,他写了一本《坦能堡战役的真相》,说鲁登道夫和兴登堡一样,在和他见面之前都丝毫不知这个计划。

坦能堡之战两周后,德军又在东线取得了马祖里湖战役的胜利,俄军被逐出东普鲁士并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然而德军在西线并不顺利,由于德军在马恩河之战中败北,毛奇被免职。为了抵消它的影响,报纸在毛奇被免职的1914年9月14日晚上都以整版的篇幅宣传“坦能堡的胜利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一夜之间成为赫赫有名的“英明统帅”。全国掀起了“兴登堡热”,柏林率先修建了兴登堡纪念埤,许多街道广场以兴登堡命名,许多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市场上出现了种种以兴登堡命名的商品。

在以后四年中,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变得难分难解,兴登堡后来把他们的关系说成像一对夫妻一样恩爱,鲁登道夫在霍夫曼和其他人的协助下,制定出各种作战计划,然后把这些计划呈交给他的司令,按鲁登道夫的话说,总司令总是欣然接受。兴登堡的沉着使他能够克制住容易冲动的鲁登道夫,一位传记作家说:“从来没看见兴登堡发过脾气,也从来没见鲁登道夫笑过。”毫无疑问,他们两人的合作的很好,在战争进行时,他们变成了德国的实际统治者。

兴登堡不能够继续在东普鲁士大捷的基础上越过那累夫河下游向前推进,因为奥匈部队已经在加利西亚战役惨败,德军不得不被调去增援。以后,波兰南部的德军向维斯瓦河推进,奥地利人向桑河推进,俄军从华沙发动反攻,此后,便展开了一场大混战,在作战中,兴登堡重新调配了力量,把军队布置到从波兹南到托恩的阵地上,然后向罗兹进逼,1914年12月6日,他的军队占领了罗兹城,但没有足够的力量歼灭俄军,俄军撤到布族蜡河和劳卡河以东。

这时,兴登堡已经被提升为元帅,并被任命为东线所有德军的总司令,由于西线德军出师无功,而阵地战实际已经开始进行,所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大声疾呼,要求大量增援,以便和援军一起乘胜追击俄军,但埃里希·冯·法金汉将军这是已经接替小毛奇担任总参谋长,他拒绝增援东线,因为他认定必须在西线取得胜利,兴登堡转而利用私人关系向德皇威廉二世呼吁,德皇不得不在他的总参谋长和他最有名、最成功的将军之间做出选择。结果妥协的结果是,最高统帅部同意在东线发起进攻,但只限于原有的军队;奥匈军队从南线进击,希望通过大包抄方式包围俄军。

兴登堡于1915年2月7日在马祖里湖地区发动进攻,但他不能渡过那累夫河到达比亚威斯托克。

法金汉的东线战役开始于1915年5月2日的对戈尔利采的突破,但从维斯瓦河上游伸展到库尔兰的兴登堡的部队却只能按兵不动,只有少数局部的进攻,俄军逐步后撤,但他们的实力却未受损伤,兴登堡认为,德奥两国的胜利取决于消灭俄国的巨大力量,因此提出一个超坦能堡计划,也就是通过侧翼迂回的包围,向科夫诺河维尔纳进攻,在华沙以东切断俄军退路。

另一方面,法金汉认为只要进行一场目的有限的战役,不让俄军接近,从而使他丧失进攻能力就够了,也要为西线负责的总参谋长不肯从法国抽出实现兴登堡计划所必须的部队。在德皇支持下,法金汉批驳了沿那累夫河下游全面推进,和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以及奥军的南线进攻相配合的巨大战略。所以,法金汉和兴登堡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冷淡。

起初,法金汉的计划似乎执行的颇为顺利,因为俄军先后在1915年8月5日从华沙,1915年8月17日从科夫诺,1915年8月18日从诺沃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撤军。然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爵指挥下的俄军逃脱了被歼灭的命运。所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再次为他们的作战方案力争,他们提议在普里佩特沼泽地区包围俄军中心,但遭到法金汉再次拒绝。9月,法金汉勉强同意了他们的计划,但并没有给兴登堡必要的兵力,于是,维尔纳的进攻逐渐停止。在这场战争结束的时候,兴登堡庆祝了他参见普鲁士军队50周年纪念。

从1915年秋季起,法金汉把俄国战场看成只是次要的,1916年2月,在凡尔登发起了巨大的进攻,希望一举消灭法国。兴登堡尽管提出尖锐抗议,仍然不得不让东线的大批部队抽调到西线,而他所做的只能是1916年3月在维尔纳击退俄军北方面军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发动的进攻而已。6月和7月,俄军在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指挥下,发动夏季攻势,突破了奥匈军的阵线,使同盟国遭到严重打击。兴登堡不得不担任从里加到加利西亚全部东线的指挥任务,把总司令设在布列斯特。他尽力稳固了新战线,恢复了秩序。同时,法金汉对凡尔登的进攻显然已经失败,英法联军正在向索姆河挺进,8月27日,罗马尼亚又向同盟国宣战。最后这一事件决定了法金汉的命运。

统领全军

1916年8月,兴登堡被任命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担任军需总监。由于兴登堡的声誉过人,他的任命暂时恢复了德军的士气。这时建立最高统帅部,兴登堡以德皇的名义指挥全军,他的副手鲁登道夫在他的放纵下越来越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代表军队与政府和议会交涉,坚持1916年11月成立波兰王国,坚持1917年1月进行无限制潜艇战,鲁登道夫制定了“兴登堡计划”,控制全国的经济活动,剥夺了工人在战前争取到的某些权利,加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镇压和剥削。他们还变本加厉地干预政治,由于德皇和国会放弃了权利与责任,他们俩实际上变成了德国命运至高无上的支配者。

兴登堡视察西线后,第一次感到从军事观点看来这一战线的危险,所以,向凡尔登的进攻停止了,1917年3月,德军的战线稍稍向东撤退,从阿蜡斯通过圣康斯坦到安纳河畔的谷地重建防线,这一战线的正式名称叫“西格弗里特防线”,但在历史上统称兴登堡防线。协约国由尼维尔组织的进攻未能奏效,在1917年的剩余时间内,德军一直没有受到严重挫折。因为在帕斯兴德尔的挺进中,英军的损失比德军还大。

由于感到地位的稳固性,1917年7月,兴登堡以辞职相威胁,使得皇帝免去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的首相职务。在他看来,这位首相几乎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他想让伯恩哈德·冯·比洛侯爵或者海军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当首相,而皇帝则对这两人不感兴趣,提拔了原战时给养局局长、副国务秘书格奥尔格·米夏埃尔博士为帝国宰相,以试图满足最高统帅部军官们寻找“强人”的渴望。新首相很快拒绝了德国国会在7月19日通过的一项和平决议,国会要求在双方斗没有附带条件或损失赔偿的情况下议和。自此以后,最高统治部便独断专行,它拒绝发布有关恢复比利时独立的宣言,拒绝教皇本笃十五世关于和谈的建议,它一意孤行的实行他对待俄军局势的政策。

俄国二月革命后,鲁登道夫瞒着兴登堡,设法让住在瑞士布尔什维克鼓动家列宁通过德国,列宁在4月份回到彼得格勒,立即发起了和平运动,俄军的士气迅速瓦解,虽然陆军部长克伦斯基设法恢复了士气,还能在7月份发动克伦斯基攻势,但俄军的战斗精神肯定已经崩溃,俄国十月革命后,便立即提出休战,协约国接受了这一提议,在和谈过程中,兴登堡主张在普鲁士前线建立一条保护地带,马克斯·霍夫曼(这时他已经升为东线参谋长)虽然一贯完全同意他的上级的决定,这次却反对把更多的波兰人划进德国境内。

兴登堡向德皇控告霍夫曼越权,德皇终于决定向兴登堡靠拢,兴登堡提出苛刻的条件,并以重新开战迫使苏俄接受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从俄国获得30.1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600万人口,随后又迫使罗马尼亚签订了一项苛刻的补充条约。

然而,还有一项最艰巨的任务有待兴登堡去完成,那就是在美军插手前击败英法,主攻方向指向英国,指向英国的联络线。

1918年,在兴登堡的支持下,鲁登道夫先后发动了索姆河攻势(3月)、利斯河攻势(4月)、埃纳河攻势(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6月)、香槟-马恩河攻势(7月)。这些攻势往往都获得了初期的成功,但是由于后劲不足最后都遭到遏制。

当年7月,协约国军开始反攻,在马恩河和亚眠之战中大败德军,9月28日,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德国最高统帅部终于不得不要求进行停战谈判。鲁登道夫哀叹,“部队精神萎靡,被俘人数之高,说明我方战线已极单薄,后备减少了,部队都过度疲乏。这场战争已不能胜利了。并要求立即进行停战,兴登堡转而主张采取防御战争,开始苦心经营著名的齐格飞防线。10月,德军的军事形势比人民所预料的要好一些,24日,他通电谴责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和平条件,命令全军做最后的决战,这个通电引起了新任帝国宰相马克斯·冯·巴登亲王的强烈抗议,事情处理的结果出人意料,发出通电的兴登堡因为巨大威望什么事没有,早已丧失斗志的鲁登道夫却被解除了一切职务,代之以兴登堡推荐的威廉·格勒纳将军。这些努力无法挽回德国的失败,德意志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了。

此时,德国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

1918年11月3日,基尔海军爆发起义。

到1918年11月8日,革命红旗飘扬在许多城市的上空。军队内部也有不少士兵倾向革命。德皇突然离开柏林,迁到巴斯的总司令部,首相劝德皇退位,传给他的孙子,但德皇不肯,希望亲自统帅军队镇压革命,兴登堡通过参谋长直告德皇,说部队不会服从他,威廉二世于是提出不当皇帝,但仍然当普鲁士国王,仍无人做答。民族自由党议会党团主席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说,出于面子上的考虑,保留兴登堡比挽救威廉二世更为重要。

1918年11月9日,柏林爆发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被推举为总理,在这种形势下,兴登堡不得不劝说威廉二世退位,前往荷兰,并且加上一句,“陛下,要不是这种局势该多好。”威廉二世因为自己的流亡而永远怀恨兴登堡。

兴登堡虽被协约国列为第二号战犯,却一直没离开德国,也没离开军队。他对他的部队说:“弟兄们,我能替你们和协约国把条件讲到什么地步,诚然毫无把握,但是我总要尽到我的心力,替你们弄到我所能弄到的最好条件……”。

1918年11月10日,他的副手威廉·格勒纳与政府签订协议,对抗布尔什维克和拥护政府,兴登堡留任总参谋长,当军队从莱茵河返回之际,但见军情飘扬,部署严明,和国内造反的军队迥然不同。

1919年6月,总理艾伯特询问抵制凡尔赛条约的可能,兴登堡顾左右而言它,不表示意见,格勒纳将军硬着头皮说抵制无效,不得不签订和约。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最高统帅部被迫解散,这位72岁的老人解甲归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汉诺威的庄园,受敬仰的程度并不因为下野而稍减。这位过去一直标榜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职业军人,却一反常态,越来越多地在一些公共场合抛头露面,支持右派的活动。当时凡尔赛和约谴责威廉二世悍然违反国际道德和神圣的条约,要追究他的责任,兴登堡向同盟国提出,愿意代替皇帝出现在法庭上,听由他们处置,但并未得到答复。以后,他在手写的《生平片段》中,宣布德军实际上并没有战败,而是被革命出卖了,因而创造了“背后一刀”的神话。

十年总统

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们的背叛,十一月革命的关键问题一苏维埃政权还是国民议会一是以有利于德国资产阶级的结局获得解决的。

1919年1月19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这次选举显示出旧势力的复辟。2月11日艾伯特当选为总统,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5年2月,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艾伯特病死。原定于该年6月举行的总统选举提前举行。在3月29日的第一次选举中,7个候选人没有一人获得绝对多数。为了赢得选举,提尔皮茨亲自到汉诺威兴登堡的隐居地劝他出来竞选总统。在4月26日的第二次选举中,兴登堡以1460多万选票(占全部选民人数约37%)当选为总统。

兴登堡的当选表明,德国最高的军政大权落到右翼手中。但他的政策令原先的支持者大感失望,他依照惯例推举推举前任总理威廉·马克思,并支持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和法国和解的政策,依照宪法就任总司令以控制军队,解除独立的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的职务,不顾民族主义分子的苛责,签署了有关德国赔偿的杨格计划。

他是一个君主派,但并没有使得霍亨索伦王朝复辟。虽然在1926年,德国政府不顾广大人民的抗议,决定把威廉二世和被废的德国贵族们的财产全部归还他们,并赔偿他们因革命而遭到的损失。5月5日,兴登堡发布总统令,指示各驻外公使馆和领事馆除悬挂魏玛共和国的黑红金国旗外,还要悬挂旧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

1927年80大寿之际,获得德国政府赠送的位于东普鲁士纽迪克因经济能力一直无法赎回的祖产,从此过着东普鲁士地主生活,并与当地贵族往来。兴登堡得到庄园后,转赠给他儿子奥斯卡,以便节省一笔遗产税。后来,希特勒当了总理,普鲁士政府又加赠给兴登堡5千英亩土地。

1929年秋,德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人数剧增,成千上万农户破产。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内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化。共产党的影响迅速增长,资产阶级已经无法用议会制来统治。

1930年3月上台的海因里希·布吕宁政府,标志着由议会制过渡到独裁制。布吕宁十分尊敬兴登堡总统,而对国会愈加轻视。他利用“紧急法令”绕开国会来处理国家事务。如果国会拒绝政府提出的法案,他便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让兴登堡签字生效。这种紧急法令1930年颁发5次,1931年44次,1932年66次。这使得兴登堡的权利超过了皇帝,成为独裁者。兴登堡在任职期间积极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公开支持保皇组织,还曾任军国主义组织“钢盔队”的名誉会长。

与此同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开始抬头,在国会的席位急剧增加。

1931年11月初,兴登堡会见了希特勒。兴登堡对这位“波希米亚下士”没有任何好感,事后对亲信说:“他最多只能当个邮政部长。”由于当时议会内所有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中央党的民主党派为了防止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而一起支持兴登堡,因此兴登堡得以在1932年再次委任布吕宁为总理。

1932年春天兴登堡7年任期届满,老总统本愿退休,但由于纳粹党徒们的嘲弄与讽刺,已经年届八旬的兴登堡决定再次出山,他再度被提名为候选人。纳粹党提名希特勒为候选人。共产党的候选人是台尔曼。

在第一轮选举中,兴登堡有49.6%的选票,希特勒有30%的选票,没有一个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4月10日举行第二轮选举,兴登堡以53%压过希特勒的36.8%当选。然而,数周后,老战友格勒纳为施莱谢尔阴谋所陷害,被迫辞去部长职务。

在这次选举的过程中,希特勒深知自己在民众中的威望逊于兴登堡,便提出了“尊敬兴登堡,投票希特勒”的口号,企图借兴登堡之势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结果希特勒落选,但却给兴登堡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兴登堡连任总统后,置广大民众反对于不顾,准备起用希特勒,并对劝其*惕希特勒的人说:“我应该把盗猎者变成守林人。”

1932年兴登堡已臻85岁。由于他年迈力衰,心身不济,兴登堡越来越依靠他自己的一小批右翼的朋友和战友的顾问了。这些人中包括他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他的庄园的邻居、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中将和弗朗茨·冯·帕彭。这些人劝他解雇布吕宁而提名帕彭为总理,因为他们希望帕彭的政策更偏右。这个计划失败后这些人考虑过通过政变来达到这个目的,但施莱谢尔拒绝提供军队进行政变,因此这个计划也被放弃了。后提议由弗兰茨·冯·巴本组织“贵族内阁”,而巴本与法西斯势力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履行其“驯服纳粹党的奇迹”企图延请纳粹党员入阁。

老总统完全被巴本的魅力折服,故特别尊重其职权,但巴本并未能驯服纳粹党。狂妄的希特勒根本不买兴登堡的帐。希特勒在大选中看到他的法西斯组织有一定实力,故而断然拒绝兴登堡要他与巴本共同组阁的要求,明目张胆地说:“作为德国最大的政党领导,我,要负责的是包括一切方面在内的整个权力。”希特勒不仅蔑视巴本,同时还对12月继承巴本的施莱谢尔持敌对态度,坚持他自己组阁,而兴登堡则嫌希特勒跋扈而不同意。他见希特勒有可能威胁自己的政治地位,不禁恼怒,立即转变180°,公开声明:“出于对祖国的义务和良心,我无权把整个政府的权力只交给一心想独揽大权的纳粹运动。”

1932年11月一批工业家和银行家向兴登堡提出请愿书,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但在1932年12月2日,兴登堡罢免了与法西斯势力有密切联系的巴本总理,让施莱谢尔组阁,这一手直接威胁到希特勒的全面夺权的计划,因为当时法西斯势力毕竟羽翼未丰,而且施莱谢尔有一个分裂纳粹党的计划。于是,希特勒一方面找巴本“赔罪”,另一方面,请出德国垄断财团的头面人物向兴登堡提出请愿书,为其从中通融。本来就是右翼代表的兴登堡见希特勒已“回心转意”,愿与自己合作了,遂又萌生了利用这个“守林人”的念头。

巴本则与希特勒达成组阁协议,1933年1月30日,当施莱谢尔因得不到议会的支持垮台时,兴登堡随即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恐怖专政。

1933年2月1日,在希特勒政府授意之下,兴登堡宣布解散国会,并定于3月5日重新举行选举。2月27日,纳粹分子纵火焚烧国会大厦,然后嫁祸于共产党人。2月28日,根据希特勒政府的建议,兴登堡颁布紧急法令,废除了魏玛宪法中有关人身、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的一切条款。

兴登堡的健康和智力已经长时间很差了,因此1934年“长刀之夜”时他毫无恢复和保证国家法制的能力。但对希特勒做出了*告,使他结束血腥屠杀。当希特勒到他的庄园上去看望他时,躺在病床上的兴登堡把希特勒当作德国皇帝,称之为“陛下”。按其遗愿,兴登堡应该简单的葬在他的庄园上,但希特勒将他葬在他过去战胜俄罗斯的战场上,并为他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兴登堡死后对希特勒来说最后一个他成为独裁者的障碍被消除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为了防止他和他夫人的棺材被苏联军队破坏,德国陆军将它们转移到马尔堡。它们至今放在那里的伊丽莎白教堂北钟楼的祈祷阁中。经教会首领决定它们今天不再被用灯光照亮。

保罗·冯·兴登堡是柏林、代特莫尔特、路德维希堡、明斯特、法兰克福、汉堡、卡塞尔、卡尔斯鲁厄、科布伦茨、吕贝克、纽伦堡、波茨坦、哥塔和茨维考的名誉公民。

人物评价

兴登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伟大的英雄,即使在别的国家,也长期被认为是一位尽忠报国的完美人物,可是在他死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他造就了希特勒,人民对他的议论就变的苛刻起来,说他逃避责任,把许多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而且在年迈体衰的时候还继续当国家元首,也是一件不幸的事。

诚然,作为他神话起源的坦能堡作战计划并不是他拟定的,但作为司令官他的职责和权利就是选定一个好的计划并贯彻下去,在这一点上他绝对比神经质的参谋长鲁登道夫强,鲁登道夫和他闹翻以后说自己才是做最后决定的人,说兴登堡是木偶巨人,这是他自我膨胀和对兴登堡极端嫉妒的表现罢了,继他之后担任军需总监的威廉·格勒纳就说:“那些谣传兴登堡是傀儡的说法都是不真实的,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兴登堡的意志极为坚定,只有去执行他的想法,替他去背黑锅,绝不可能有人能左右他的思想。”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保罗·冯·兴登堡】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保罗·冯·兴登堡 小编为您整理保罗·冯·兴登堡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