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清河

时间:2024/11/24 1:41:0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清河,又名清峪河,古称清谷河、五丈河,黄河支流渭河支流石川河右岸支流,由清峪河与冶峪河汇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浊河,源于耀县照金镇西北的野虎沟;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县北安子哇乡老城湾,两源相隔不远,一在石门山东南,一在石门山之南。清河西安市阎良区段,环境优雅,河水清澈见底,芦苇和荷花很多,鱼类资源丰富,是钓鱼人的天堂。这里可以钓到的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白条等。

  •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一、清河

  • 清河环境优雅,河水清澈见底,芦苇和荷花众多,鱼类资源丰富,主要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白条等等,是西安钓鱼爱好者的天堂。
  • 垂钓河段长度为400米,河道两侧修有整齐的垂钓台供垂钓者放置钓鱼竿,共有100个垂钓台。
  • MaiGoo小编温馨提示,马路到河边有一条斜坡,走路时千万要小心哦!。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清河长147公里(一说153.8公里),长于石川河干流,集水面积1550平方公里(一说186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径流量0.63亿立方米。清河,是石川河大的支流。

古代清河自然景观甚好,明《临潼县志》有“清河多藻荇,旭景平浮,清风徐引,满川绿摇翠幌,耀人心目……”之记载。建国以后,沿河岸修有慕郑、栎阳等小型抽水站,20世纪70年代修有栎阳、二龙口两大水库。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河两岸氮肥厂、造纸厂等工业污水排放,河水污染严重,清河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沿河建有栎阳、新华、巷里3座公路桥梁。

景点景观

清河,上游由清峪河与冶峪河组成。

清峪河

清峪河,发源于耀县照金西北的野虎沟(亦称野虎岭),经照金镇、高尔原、前嘴子至底石河进入三原县县境。入境后自新兴岩窑村西北东南向流,于孟候原、丰原间南下,经洪水、岳村、冯村、樊家河、杨杜村、第伍村、于峪口出峪。出峪后绕鲁桥镇西,过坊南魏至吴家道,又西折过李凹村、窝桥马村、李家庄,转南至交龙堡(双河口),同来自泾阳地界的冶峪水相汇后统称清河;再绕西刘村东折过县城,经临履堡、李家桥、王店、赵渠、许渠张、白龙湾,至芬李村东入临潼县境,继流入石川河注渭。全长143公里,县境内长68.6公里;总流域面积699平方公里,县内188.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22%。,河沟平均宽170米左右。县境内有一、二级支沟205条,总长147公里;三级毛沟41条,总长19公里。具有常流量性质的支毛沟为数不多。

常村沟,系清峪河的一级支流,源于爷台山东南麓,流向东南,出县境后于三原县洪水附近入清峪河。全长19.5公里,流域面积21.3平方公里,河谷宽约10米,河床比降40‰,下游常流量0.0345立方米/秒。在主沟上、中、下分别建有常村水库、沿渠水库和天然形成的嘴头水库。

冶峪河

源出淳化县北安子哇乡老城湾,两源相隔不远,一在石门山东南,一在石门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临江潭,峡谷飞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绕淳化县城转东南,过黑松林、石桥,入泾阳口镇、云阳镇,在三原县安全滩汇清峪河,始称清河。

清河向南又急转东偏北行,河床深切百余米,由三原县城北经大程镇,入西安市阎良区。

在西安市阎良区内,清河是该区和临潼区的一条界河。从境内西南振兴乡慕郑村入境、由西北向东南经振兴、北屯、武屯3个乡,于武屯乡小苏村出境。区境内流长28公里,境内河道控制流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两岸多陡崖,河床狭窄、河沟平均宽170米,河水含泥沙量大,两岸多有芦苇。

冶峪河全长77.8公里,流域面积619平方公里。境内长39公里,流域面积514.4平方公里,为本县第一大河。冶峪河支流众多,有高家沟、甘沟、子房沟、鸭子沟、小池沟、东沟、葫芦河、寺沟、泥河沟、清水河、油房沟等,左岸支流多于右岸,水系排列呈树枝状。县城至口镇段,谷底较宽浅,平均宽度40余米,属“U”形沟谷。其它河段,河流切入黄土高塬200余米,河床平均比降10.1‰,上游淳化站年平均径流量0.143亿立方米。自黑松林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经常断流。三原县年平均入境流量403万立方米。

油房沟,冶峪河支流。以沟内建有油房得名,后因沟内建秦庄沟水库,又称秦庄沟源于爷台山南侧的桐树渠东,流向基本上是由北而南,于圣人桥入冶峪河。河长18.5公里,流域面积81.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20.9‰,常流量0.32立方米/秒,河道狭窄,平均宽8米。

浊峪河。系清河一级支流,发源于耀县小丘乡北部的安沟村,南流至耀县凉泉坡进入本县境。入境后穿越丰原、白鹿原间南流,经邵村、谢家岩、杨家坡,于北草渠转东南流,过瓦窑、柴家壕、李寨、庞家至丰王,流向偏西南,经寅王、翟家坡,于楼底村西北出峪。出峪后受人工围堰阻拦折东入清惠一支渠,旱时引灌农田;涝时以排水渠南引注入清峪河,龛长54.8公里,县境内长32.8公里;流域面积241平方公里,县境内162.1平方公里;河沟平均宽120米左右,总比降7.91%。浊峪河年平均入境径流量为364万立方米;洪峰流量(楼底),1933年7月21日为843立方米/秒。1953年219立方米/秒,1979年677立方米/秒。浊峪河流经黄土地区,天然植被差,沟壑发育,冲蚀严重,侵蚀模数及含沙量均大于清峪河;但水质较好,人饮、养鱼均佳。1956年,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在小道口和南王修建了两个小型水库,拦淤析水,灌溉农田。

地理环境

地貌

源头之一清峪河,发源于耀县北部山地峡谷区属乔山山脉南支脉,北界长蛇岭,南界文王山,包括庙湾、柳林、瑶曲、照金、白瓜5个乡(镇)大部辖区,平均海拔1350米。土地面积945.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8.49%。本区山大沟深,林木茂盛,煤炭、石油、植物植被资源丰富。山间盆地、洼地、坪地星罗棋布,土层深厚,易于农作。为石质山地,由石英砂岩、砾岩组成,山高谷深,壁立千仞,形势险要。

源头冶峪河,发源于淳化县北部,为山地丘陵,包括黄花山、凤凰山、爷台山土石山地和黄土梁状丘陵、黄土梁塔状丘陵等地貌类型。下游为黄土高塬。该区古地貌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舒展平缓,岩性有下古生界灰岩、中生界砂页岩及泥质砾岩等,其上覆盖第四系各期黄土。在其历史发育过程中,把塬面切割成块状,沟壑的进一步发育,使高原变得支离破碎,塬、梁、沟、谷交错,正负地形相间。

下游三源县是渭河冲积平原(亦称关中平原)的一部分,系渭河二级阶地,由地堑式构造盆地经渭河冲积而成。面积290.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33%。盆地内堆积了厚数十米至数百米粗细不等的质地层次,叠置成松散状岩系。海拔标高362~500米。土壤母质主要是次生黄土。区内地势较平坦,水利条件好,灌溉方便,是粮棉菜果适宜区。清峪河自西至东,把平原切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清惠渠灌区(习惯称小灌区),含大程、西阳、新庄、鲁桥4个乡镇及新庄、惜字两个农场,共198个自然村,3个自然集镇;南部为泾惠渠灌区(习惯称大灌区),含城关、高渠、安乐、陂西、独李、渠岸等6个乡镇及雁北农场,共254个自然村,4个自然集镇。清峪河河谷切割深30米左右,宽200米左右,断面形状呈“U”形,两岸沟坡凌峻,滑坡、堕落微地貌普遍。

浊峪河自北而南,穿越台原腹地,将台原切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为丰原,含新兴、张家坳两个乡及嵯峨乡的一部分,共67个自然村,一个自然集镇。嵯峨乡杨杜村有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东部为白鹿原(又叫万寿原),含徐木、陵前、马额3个乡,两个自然集镇,160个自然村。马额乡南韩村有西周中期人类活动遗址。

清河下游,为渭河冲积平原的清河谷地,最高点在北部黄土台塬的振兴乡东太平庄,海拔483.2米最低点在武屯乡石川河与清河交汇处二龙口,海拔351.7米。

气候

耀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受蒙古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雨雪偏少。春季温度回升,天气多变,乍暖乍寒,常有大风、霜冻、沙尘及春旱发生。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出现高温与雷阵雨天气,常有冰雹及伏旱发生。秋季降温较快,多连阴雨;晚秋天气较晴朗。同时,由于地貌特点,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北部清峪河源地属温凉半湿润区。无霜期短,降水较多,农作物一年一熟。

下游三原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的影响,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春季,热带暖湿气团逐渐增强北进,气温回升快,降水增多。但由于蒸发量大,易成春旱。同时冷空气活动亦较频繁,故多有寒流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炎热多雨,常有雷暴和冰雹出现,夏旱也常发生。秋季冷暖气团交替影响,初秋多处于副高边缘,常有连阴雨。10月份,因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温迅速降低,降水显著减少,多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

境内南北地貌不同,因而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平原为温暖半湿润区,农作物一年两熟。黄土台原南部为温暖半干旱区,农作物一年两熟。北部为温和半湿润区,农作物两年三熟。西北山原为温凉半湿润区,热资源差,因受地形影响,年降水量为全县多,农作物一年一熟。临潼区,位于东亚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兼有两种气候的特点,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暖和,多风,干燥,回暖早,升温快;夏季炎热,日照长,多雨兼伏旱;秋季温暖,降温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而雨雪少。

水文特征

清河干流,据三原旧县志载,宋建隆二年(961)“三原水涨,八复渠河口下切数丈”(八复渠首即今双河口);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夏,“大雨如注,水越龙桥,漂没百里”;清康熙三十年(1691),“大水,龙桥几倾”。参照史料,采用洪痕法测算,宋建隆二年清河洪峰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左右;明、清两次洪峰流量双河口以下均在2000立方米/秒左右。西安市阎良区年径流量0.63亿立方米。临潼区径流量为4709万立方米(包括在石川河内)。

上游的清峪河,经高尔原、前嘴子、三联水库调蓄引用后,年平均入境径流量1633万立米,其中6~9月径流量占46%。据统计,1958年流量为251立方米/秒,1964年191立方米/秒,1978年202立方米/秒,1981年251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洪峰流量:樊家河为1160立方米/秒,龙桥2750立方米/秒,均出现在1933年7月21日。清峪河含沙量,年平均151.88公斤/立方米,其中6~9月平均为115.1公斤/立方米,占全年的75.8%。含沙量最小值为零,但洪峰期可达400公斤/立方米以上。侵蚀模数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1090吨/平方公里。70年代年平均高达2630吨/平方公里。

上游的冶峪河,三原县年平均入境流量403万立方米。

水利概况

引水工程

源澄渠

为清河上的古堰,因源头澄清而得名,开于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渠口原在今堰口伍村北清河西岸,后多次倒移。清时灌泾、原30村田地113顷20亩6分。建国后经改建为清惠渠西干渠。

工进渠

开于五代至唐中叶之间。渠口在杨杜村清河东岸,今红原厂11万变电站处,尚存遗址。渠长16里,灌鲁桥、西阳及泾阳地63顷30亩。现为清惠渠东干一支渠。

八复水

开于唐贞观年间,灌润献陵之水,因纳清、冶、浊、赵氏、石川五流,时有“五龙捧寿”之名。因每月得全河八日之灌田而得名八复。堰口起于半个城以西,收清、冶两河之水东北流,经惜字村至西阳武官坊的二龙口,会浊水东走献陵,沿原麓到朱家湾一带。首一斗,灌张村、唐村、小畦三里,田地约230余顷。

沐涨渠

唐初李卫公(李靖)在靖川(三原孟店一带)以河为渠,灌津军屯,故有沐涨。堰口在今鲁桥李凹村北,后移至峪口东岸。灌溉今三鲁路至清河之间的耕地180余顷。现改建为清惠渠东干三支渠。

五渠

因渠首流经第伍村而得名。根据《长安志》关于宋初五渠向八复补水的记载,五渠当开于唐代。旧以西阳武官坊二龙口为界,上称下五渠,以下与八复水合,旧时灌鲁桥、新庄、西阳、大程和徐木五乡北部地区田地约355顷。现改为清惠东干二支渠。

毛坊渠

毛坊渠堰口在今冯村水库坝址处,灌自七里坡至杨杜村之间的河道川地50余顷;小渠多至18道,以毛坊为总。今为洪水西于渠及冯村水库所取代。

浊河各堰

今已改弃,仅见载于马理《陕西通志》和清贺瑞麟《三原新志》。明、清时期运行的计有小毛堰、长孙堰、荐福堰、木王堰等。

五泉

包括乌龙泉、龙尾泉、黄龙泉、白龙泉和白马神泉,为西阳东北一带小型灌田、饮水天然工程。建国初仅有前四泉见流,70年代随着灌溉自流系统的建成和井灌的发展而废弃。

清惠渠

建国后,国清浊河水利统一规划和改善,建成清惠渠灌区。1953年在鲁桥设清惠局管理。清惠灌区习惯上称小灌区,主体灌区在清河以北,包括本县的鲁桥、新庄、西阳三个乡镇和泾阳的龙泉乡,有效灌溉面积7.9万亩。灌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灌区经过60年代的集中改善,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80年代加强管理,较好地发挥了渠、井、站的综合作用,灌区粮食年亩产已与大灌区不差上下。清惠渠的引水枢纽,先是1952年在杨杜村建成的浆砌石溢流低坝。1970年兴建冯村水库后,在库坝上设引水枢纽,使灌区主水源得到保证和调节。1956年在浊河上建设了南王、小道口两座串联小一型水库,为灌区也提供了一定的水源。清惠灌区渠系有干渠3条长12公里,支渠5条长19公里,斗渠26条长84.8公里,配有各类建筑物391座。从1988年起,清惠渠被省列入老灌区改造项目,现已投资170万元,逐步对一支渠进行全线改造衬砌。

蓄水工程

泥河沟水库

位于石桥乡北塬,冶峪河支流泥河沟中部。1974年动工,翌年10月竣工,坝高27米,长240米,塔式闸门排流兼泄洪,最大泄洪量为36.7立方米,集水面积15.6平方公里,总库容10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2万立方米,1976年7月建成电力配套抽水站1处,装机310千瓦,二级上水,总扬程122.11米,设计流量0.24立方米/秒。灌区受益为嘴头、引安、大槐树3个行政村的0.69万亩农田。输水渠道17.5公里,流量0.25立方米/秒。扩灌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3万亩.1993年列为国家第二期渭北旱塬农业综合开发挖潜配套项目,次年3月开工,1994年6月完成,工程总投资99.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5万元,贷款16.6万元,群众自筹14.7万元)。

高尔原水库

位于耀县清峪河上游照金镇高尔原村,1959年冬季动工,1961年完成土坝小断面、放水洞及临时溢洪道工程。后因压缩基本建设,中途下马。1966年冬恢复施工,1969年全部完工。土坝高37米,顶长274米,可灌小丘原耕地3万亩,并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冯村水库

位于三原县嵯峨乡冯村附近的清峪河干流上,是清惠灌区的中型蓄引枢纽,以地名定库名。水库于1969年11月由三原县革命委员会设计和施工。水库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洞组成,总库容1890万立米。总投资640万元,投工221万个,完成土石方230万方,占地2008亩。主坝竣工后,因坝基黄土湿陷及截流槽砂卵石未清理彻底而多处沉裂漏水。1974至1984年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我国北京密云水库,葛洲坝及甘肃北台山水库的经验,作灌浆和混凝土防渗补强处理,消除了渗漏。补强共投资292万元,投工39.2万个。竣工后,省水利厅组织49个科研勘察设计单位验收,定为优良工程。该水库贴近嵯峨山,上游无污染,水质清澈,含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是县城饮水的理想源泉。引冯人城人饮工程,已在实施中。

前嘴子水库

位于耀县小丘镇前嘴子村南的清峪河干流上,系小型水库,为中原灌溉枢纽。工程于1958年由省水利设计院和泾河工程局设计,1958至1960年,由三原县(大县)人民政府组织指挥部;泾、三、高三县万名群众参加施工,设计完成土石方72万立米,总投资58万元。水库由坝、溢洪道、放水洞等组成,设计灌溉面积3.05万亩。该库淤积发展很快,至1980年已仅存有效库容98万立米,被迫施行勤引短调节灌溉。

李家桥水库

位于三原县渠岸乡李家桥村北的清河干流上,系渠岸、西阳、新庄三乡联建的小一型水库。一为补充伏旱时泾惠渠对库区两岸3万余亩农田的供水不足;二是充分利用城区河段的肥水资源(每方含氮量35克)。工程于1974年由县水工队设计,渠岸、西阳、新庄三乡组织施工。1975年7月坝、洞竣工后即投入运行。由于溢洪道没及时打通,加之该库处于梯级库群下游,1976、1979和1981年先后三次严重历险。致使上游咸宋公路临履桥中断通行月余;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82年又投资50余万元补修了桩基挑流式溢洪道,尔后运行效益正常。该水库建成后,淤积上溯至古龙桥,蓄水量日趋减少。

小道口水库

位于三原县陵前乡小道口村西的浊河干流上,为清惠灌区在浊河上的配套水源工程。原设计以减少黄河输沙和保护下游国防设施为目的,结合进行农业灌溉。1956年由省水利设计院设计,计划灌新庄、西阳两乡农田1.6万亩。水库于1956年11月由省水电公司施工队及县人民政府组织施工,1958年建成运用。1976年已拦泥198万立米,有效库容淤完。同年8月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和省、市、县三级水电局采取扩大排沙洞,蓄清排浑,人工拉淤等措施在小道口水库开展“死库复活排淤试验”研究,为世界中纬度黄土地区水库淤积后的复活找出路。此项研究1982年8月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排沙又获省水利厅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

三联水库

位于三原县县西北洪水乡杜寨村村北的清峪河支流上,因地处三联大队而得名,系由重力滑坡所形成的天然水库。1970年8月14日凌晨1时许,坝址区南岸土体沿河床基岸滑动,但闻吼声如雷,百余万立方土体顿塞河道。整理成坝后,库容83万立米。1971年洪水乡在库内建站抽灌原面耕地630余亩,兼顾人畜饮水;彼岸淳化固贤公社嘴头群众亦因而受益。本库堤及两岸绿化水土保持较好,淤积不甚严重。

二龙口水库

1971年,政府投资66.25万元,阎良区在石川河与清河交会处,修建“二龙口水库”。当年动工,1974年竣工,蓄水87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1987至1995年,市、区又对该库投资78万元,加固加高了库坝,更换闸门,复修溢洪道,增加了蓄水能力。1971年,谭家公社(后改为振兴公社)投资5.04万元,在慕郑清河上修拦河闸一座,当年动工,第二年完成,蓄水5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万亩。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清河】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清河 小编为您整理清河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