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灰腹角雉

时间:2024/9/16 0:33:2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灰腹角雉属于雉科角雉属动物,体长68厘米,猩红色颈及眉线与黑色头部成明显反差的角雉,黄色脸颊裸皮为本种特征,下体鳞斑状的胸、腹部有别于其他角雉。灰腹角雉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下植被发达的潮湿常绿阔叶林带,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 中文学名: 灰腹角雉
  • 拉丁学名: Tragopan blythii
  • 别称: 寿鸡,灰斑角雉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鸟纲
  • 亚纲: 今鸟亚纲
  • 目: 鸡形目
  • 科: 雉科
  • 属: 角雉属
  • 种: 灰腹角雉
  • 分布区域: 印度,缅甸,不丹,中国
详细介绍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下植被发达的潮湿常绿阔叶林带,冬季有时也下到2000或1500米左右的低山地带越冬。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北部、不丹和中国(西藏南部、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形态及特征

灰腹角雉的雄鸟体长为53-59厘米,体重1650克。前额、头顶、颈纵纹黑色;肉角蓝色;脸的裸出部深蓝色或金黄色;项下的肉裙也是黄色,边缘为浅蓝色;头侧、后颈、上背、上胸等为红色,其余上体羽毛黑褐色,腹部烟灰色,通体密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状斑,上体的较小,下体的较大;尾黑色具不规则横斑。雌鸟上体深浓褐色并布满了黑色的斑纹;下体褐色,杂以深棕及灰白等斑纹。它们的虹膜为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肉褐色。

生活习性

性机*,善奔走,一般很少飞行。受惊后多快速奔跑或藏匿于密林和灌丛中,不得已时才飞逃他处。但飞行不持久,每次飞行不远即又落下。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亦常集成2-5只,甚至10只左右的小群白天活动。多数时间都在林下地面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上到树上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

留鸟。巢筑在树上,喜欢躲藏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多呈4-5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4月初即进入繁殖期。雄鸟发情时头部一对绿蓝色肉质角不断充气、膨胀,逐渐从头部伸出和延长,喉下部钻蓝色肉据亦逐渐扩展和膨大起来。此时雄鸟首先昂首阔步,头部一点一点地点头活动,继而半蹲,耸起的一对肉角和半张的两翅微微抖动,尾亦展开如扇,肉据充气膨胀,不断向前弹跳、飞舞,达到高潮时全身几乎僵直,痴立数秒不动。然后肉据和肉角开始萎缩,头一点一点地将肉据收至项下,肉角亦慢慢缩回,直至下次发情。雌鸟发情时常不停地来回走动,并发出‘wa,wa’的叫声。通常待雄鸟到发情高潮时,它才来到雄鸟身边,于是雄鸟立刻跳到雌鸟背上,用嘴衔住雌鸟羽毛进行交尾。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巢较粗糙而笨重。主要由树枝和草叶构成。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卵的颜色为浅皮黄色或灰黄色,被有少许褐色斑点。长径5.3-5.9厘米,短径4.1-4.5厘米。

价值及其他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灰腹角雉】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灰腹角雉 小编为您整理灰腹角雉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