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

时间:2024/11/24 4:43:4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博物馆位于湖北武汉,是由中国科学院投资建成的,自1930年建立以来,除作为东亚淡水鱼类的研究中心外,还担负着科普教育的任务,并一直对国内外各类人员开放,是中国最主要的水生生物博物馆。馆内现藏有40万件标本,其中以淡水鱼类为主,有30余万件,鱼类标本种类达260种,还有藻类标本2万多件,以及各类群的水生无脊椎、水生哺乳动物标本。馆内还重点展示了白鲟、白鱀豚等灭绝物种,以及丰富的东亚特有鲤科鱼类和青藏高原鱼类标本等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头矛尾鱼标本,它是世界上现生的最古老的鱼类。

  • 中文名: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
  • 官网: 点击查看
  • 门票: 免费
  • 成立时间: 1930年
  • 藏品数量: 40万
  • 开放时间: 08:30~12:00,14:30~17:30(每周一上午闭馆)
  •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 所在地/隶属: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一、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

  •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位于湖北武汉,是由中国科学院投资建成的,自1930年建立以来,除作为东亚淡水鱼类的研究中心外,还担负着科普教育的任务,并一直对国内外各类人员开放,是中国最主要的水生生物博物馆。
  • 馆内现藏有40万件标本,其中以淡水鱼类为主,有30余万件,鱼类标本种类达260种。
  • 还有藻类标本2万多件,以及各类群的水生无脊椎、水生哺乳动物标本。
  • 馆内还重点展示了白鲟、白鱀豚等灭绝物种,以及丰富的东亚特有鲤科鱼类和青藏高原鱼类标本等等。
  •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头矛尾鱼标本,它是世界上现生的最古老的鱼类。

二、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位于湖北武汉,是由中国科学院投资建成的,自1930年建立以来,除作为东亚淡水鱼类的研究中心外,还担负着科普教育的任务,并一直对国内外各类人员开放,是中国最主要的水生生物专题博物馆。

馆内现藏有40万件标本,其中以淡水鱼类为主,有30余万件,鱼类标本种类达260种,还有藻类标本2万多件,以及各类群的水生无脊椎、水生哺乳动物标本。

馆内还重点展示了白鲟、白鱀豚等灭绝物种,以及丰富的东亚特有鲤科鱼类和青藏高原鱼类标本等等。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头矛尾鱼标本,它是世界上现生的最古老的鱼类。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水生生物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由中科院建立于1954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投资2400万元,历时两年多建设而成,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并专门开辟了“水生生物世界的奥妙”科普展览,其中有活化石矛尾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白鳍豚;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山瑞鳖、大鲵、胭脂鱼和扬子鳄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的前身淡水鱼类博物馆自1930年建立以来,除作为东亚淡水鱼类的研究中心外,还担负着科普教育的任务,并一直对国内外各类人员开放。

展厅展馆

水生生物博物馆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展示有白鲟、白鱀豚等灭绝物种;中华鲟、扬子鳄、长江江豚、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别展示了长江鱼类和青藏高原鱼类的多样性。博物馆收藏有被誉为活化石的矛尾鱼标本。本博物馆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方式,展示了藻类、水生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鲸类等水生生物类群。博物馆还展示了部分鱼类和水生生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水生生物博物馆也肩负有科普教育的重任,设有科普课堂,不定期讲座;网上博物馆,开发有手机APP等。

馆藏实力

目前,水生生物博物馆有库房1500平方米,收藏有40万号标本,包括我国淡水鱼类标本1000余种,30余万号;鱼类模式标本260种;产自国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鱼类标本600余种;藻类标本2万多号;以及部分水生无脊椎动物标本。本博物馆的鱼类收藏中,最具特色的是鲤形目和鲤科的标本最为完整,反映了东亚鱼类区系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由于独具特色的收藏和高水平的研究,本博物馆已成为亚洲淡水鱼类多样性研究的中心。

实用信息

博物馆开放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8:3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4:30-17:30(17:00停止入场)(每周一上午闭馆)

(请至少提前一天预约)

路线导航

乘武汉公交402路到东湖南路水生所站下即可到达

历史沿革

水生生物博物馆的前身是1930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自然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抗日战争期间,动植物研究所先后迁至湖南南岳、广西阳朔,最后转移到重庆北碚。抗战胜利以后,该研究所迁到上海。1950年,该研究所在上海改组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上海迁至武汉,原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积累的大量淡水鱼类标本和资料也随之被带到武汉,其中最宝贵的是一些命名新种的模式标本。此后,标本收藏不断增加,发展为淡水鱼类标本馆。同时,水生所从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的研究室,也分别建立了无脊椎动物、藻类等多个独立的标本室。2005年,以淡水鱼类标本馆为主体,整合其他标本收藏构成了水生生物博物馆。

学术研究

经典分类学人才项目:依托博物馆开展的标本分类工作

新型水生动物保存液研制及保藏技术研究:依托博物馆开展的标本保藏技术研发工作。

其他信息

博物馆荣誉

生生物博物馆相关的研究在世界鱼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成果包括鲤科鱼类志、高原鱼类的生物地理学和东亚鱼类的起源演化研究。先后有伍献文院士、陈宜瑜院士和曹文宣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该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80多年来,以水生生物博物馆为依托,科研人员重点开展了鱼类学、养殖学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鱼类遗传育种工程”、“异育银鲫的培育与应用”、“世界第一例克隆鱼”、“世界第一例转基因鱼”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成果相继问世。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 小编为您整理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