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萧灼基

时间:2024/9/16 7:51:2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萧灼基(1933年12月4日—2017年11月14日),广东汕头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大师,知名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萧灼基选集》、《纵论股金》等专著十六部,主编《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股份经济学》、《中国证券全书》等著作十六部,曾荣获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等数十个奖项。
  • 中文名: 萧灼基
  • 出生日期: 1933年12月04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
  •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 去世日期: 2017年11月14日
详细介绍

主要经历

萧灼基曾就读于汕头聿怀中学、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

1953至1959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本科、研究生。

1959年至现在,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

专著

《马克思传》、《恩格斯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若干人物》、《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青年时代》、《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萧灼基选集》、《中国经济热点透视》、《萧灼基经济学文集》、《中国宏观经济纵论》、《谈股论金》、《经济热点问题剖析》、《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纵论股金》、《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等专著共十六部。

主编

《经济师手册》、《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论著概说》、《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股份经济学》、《中国经济概论》、《市场经济实务》、《中国证券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务全书》、《经济界名家文萃》、《经济界名家纵论宏观经济》、《经济界谈股论金》、《经济分析与预测》(1993-1997)、《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1993-1997)、《经济分析与展望》(1998-2007)、《金融市场分析与展望》(1998-2007)等著作共十六部。

论文

在《北京大学学报》《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学术杂志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中国财经报》等全国性报纸以及《联合早报》(新加坡)、《中国时报》(台)、《联合报》(台)、《工商时报》(台)、《香港商报》(港)、《南华早报》(港)、《信报月刊》(港)等国外、境外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贡献影响

理论贡献

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在1956年,萧灼基就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通读马恩全集,二是要自己写作《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2008年,他出版了倾注其毕生心血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并再版了他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由一人独立完成两大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萧灼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是矢志不渝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他在《马克思传》再版序言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实践再次证明,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萧灼基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无论学术风气如何变化,从未动摇。

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旗手。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始终纷争不断、难有定论,1981年,萧灼基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1984年颁发的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的“价格运行弹性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论”、“教育也是生产部门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总目标论”、“证券市场与社会主义适应论”等理论在学术界和经济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极富学术勇气地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商品经济下要率先强化市场经济作用”等观点,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之一,他主持了“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股份制经济研究》和“八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证券市场研究》,主编了国内首批介绍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当时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鞭辟入里,对股市的真知灼见令众多海内外学者叹服,被誉为“萧股市”。他提出的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十大突破的见解;关于正确处理证券市场十大关系的论述;关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五个标准;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五大发展趋势;关于推动保险资金入市;关于向外资开放A股市场以及对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十条建议等,都是对我国证券市场最新发展状况的精辟总结和准确把握。他长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对经济发展形势见解独到,被称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1999年,萧灼基在政协九届二次大会《关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若干建议》发言中明确指出,金融发展要放在首位,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这次发言为深处困境的中国资本市场指出了方向。

学术观点

萧灼基在参与政协工作之后,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他的历次提案、大会发言等论述对关键政策的出台和深化改革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他文化体育用品。三年之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以下是对其有关民生问题的部分学术观点摘选。

正确处理公平效率关系

为了更加关注公平,既要通过税收形式调节收入分配,抑制过高收入,使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又要通过财政支出和其他政策措施、政府行为以及市场机制加大扶贫力度。这是更加关注公平的重点和关键。

要加大财政支农支出

农村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从全国来看,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达到1:3.25。而且还有扩大趋势。因此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必须增加。建议“十一五”期间把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提高到10%,然后再提高到改革初期的12%。农民为改革开放所做的贡献,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相应补偿,“多予”不是恩赐,是“利益回归”。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不能限制合法的高收入,只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资源。例如,在财政资源的分配上,要增加扶贫支出,提高扶贫标准;在劳力价格上,要提高低工资标准,保障工资及时发放;在信贷政策上,要给低收入者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由政府给银行贴息;在税收政策上,要对贫困户和下岗失业职工经营的小商贩减免营业税和其他税费等。

要实行教育平等

许多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受教育年限少,知识贫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要求,因而就业困难,或者只能从事工资低微的工作。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予贫困家庭青少年就学机会,是帮助他们脱贫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种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班,提高贫困人员的就业能力。要鼓励和帮助家庭贫困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建议国家参照解放后长期实行的助学金制度,对农村贫困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应该看到,中国助学金制度,为国家培养了整整一代人,成绩巨大。现在中国许多中年以上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是解放后依靠助学金培养出来的,这个制度应该恢复起来。如果有30%的学生享受助学金,每年人均3000元,大约需要100亿元,不过占财政收入的0.3%。国家财力是能够承担的。改革开放以前,国家财力十分有限,仍从各方面急需的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作为大学生助学金,当前国家财力已大大增强,挤出这部分资金还是有可能的。

要加大医疗救助的力度

中国经济水平较低,国家财力有限,难以实行全民医疗保障,但必须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农村普遍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重病无力医治的情况,要积极加快解决,使广大群众病有所治。这既是帮助群众解除伤病痛苦,也是保护社会劳动力的需要。

要发挥社会救助功能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功能也比较发达。许多慈善机构财力物力雄厚,作用突出。这实际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应该发展第三次分配,鼓励发展各种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在税收上给予捐款者以优惠,发挥慈善公益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要治山治水,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现在中国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群众上亿人,即使丰年,也仍有部分地区部分群众受灾。2004年是灾害较少的年份。这一年受灾面积达3700万公顷,受灾面积1600万公顷,受灾农民几千万人。治山治水就是治贫,减小自然灾害就是增收。而要治山治水,主要必须依靠政府。农民经济力量微薄,无力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就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岗位不足,失业情况严重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形成潜在的失业人员,2006年劳动力资源增量达1700万人,加上存量资源,需要提供就业岗位达2500万个,实际能够增加的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缺口很大。“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为此,要鼓励自主创业,实行灵活就业方式,发展第三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要维护失地农民权益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征用部分耕地是必要的,但是征地补偿金普遍较低,有的还被挪作他用。为数达四五千万的失地农民无地可种,无工可做,无社会保障,成为游离城乡之间的新贫民。在更加关注公平中,要关注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给予失地农民以合理补偿,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做出妥善的安排。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萧灼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萧灼基 小编为您整理萧灼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