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岳飞冤死案

时间:2024/11/24 22:55:5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岳飞冤死案也是中国古代奇冤案之一。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杰出统帅岳飞挥师北伐,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然而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绍兴十二年,岳飞背上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岳飞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岳飞案平凡之前,岳飞的妻儿到处流浪,颠沛流离,受尽了人间的苦楚。

    №目 录
      详细介绍

      1142年初,隆冬,南宋名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一方面由于他壮怀激烈,精忠报国,一方面也由于他壮志未酬,却身先屈死,结局悲壮。这就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历史上皆说是秦桧杀了岳飞。其实,宋高宗本来就讨厌或猜疑岳飞,秦桧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奉命承旨,最后代高宗承罪而已。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迫害忠良的事,其罪恶大多记在一两个奸臣头上——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冤有头,债有主”的惯例。其实,奸臣固然可恶,可没有皇帝默许和怂恿,哪个奸臣能成气候?南宋时,有个编修叫胡铨,反对议和并请杀秦桧。秦桧当时正掌重权,也没敢把他怎样。岳飞当时是高级干部,其官职远比胡铨的位置高多了,如果高宗不允许,秦桧敢谋害他吗?可见,害岳飞者,秦桧不过是个高级帮凶而已。

      那么,杀岳飞者,赵构也。是否?但掩书细思,也不尽然。历代诟病宋高宗急于求和而与秦桧共为阴谋害死岳飞。尽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争议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赵氏王朝能长久地维持不坠。南宋初年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岳飞北伐的短暂突击式的胜利,在高宗看来乃是为数不多的可与金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的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2000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的国史大抵夸胜讳败,的确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全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岳家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受钦宗蜡丸密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星夜驰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虏,后伺机逃脱。之后战乱中宋军一路溃败,赵构饱受追兵惊吓,这一点也常被用以论证他的怯懦无能的性格缺陷。然而在宋徽宗的31个儿子当中,赵构是唯一的幸存者。贾志扬《天潢贵胄》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纪,而是在12世纪就征服中国了。事实上在南宋,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冒牌宗室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纯正血统的皇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南宋很可能会崩溃。从当时危乱的局势来判断,宋高宗有能力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政治任务,而不必因为失地未收复就轻易对他加以激烈的指责。单就当时的政治任务而言,宋高宗是一个遭到低估的政治家。如果他一味执行投降路线,那么岳飞一死,按说最大的障碍已去,金军为何也无大举进攻?

      难道岳飞本人就毫无责任呢?再次掩书细思,不尽然。岳飞曾提出有名的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黄龙府是金军老窝,有战斗目标是对的,这是一个武将的本分,无可非议。但是“迎回二圣”这个口号就要认真考虑了。“二圣”中一个是现皇帝的父亲徽宗,一个是现皇帝的兄长、前皇帝钦宗,如果这“二圣”中不论哪一个回来了,现任皇帝的位置可能有影响了。如此,现任皇帝怎能不恼火?对于这两个人,宋高宗是“口头惦念、心底避之”的。而岳飞信誓旦旦地要把他们迎回来,不是成心和现任皇帝为难吗?再说,迎不迎回“二圣”是赵家的内事,而岳飞的建议令赵构不舒适,是“忠”得过头了。其实,在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的死耗,而赵构是在此五年后才杀岳飞的。因此,不存在宋高宗担心徽宗南返夺位的问题;即使钦宗回朝,也未必能动摇他当时的地位。更何况,他已经是皇帝,何来所谓的“卖国投降”的动机呢?

      岳飞惹恼宋高宗的第二件事是请立太子。1137年秋,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饮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却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本出于一片忠心,却被误认为有异志。高宗想:“你岳飞在外面只管好好打你的仗就行了,立不立太子是你该管的吗?你催着立太子,是不是看我不行了,要投靠新主子”。这时候,岳飞就是有一百张口,也辩解不清。对于皇储废立之事,当权者皆非常重视而忌讳,岂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该管的吗?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故自建国始就惯例规定,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订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一向加以优惠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一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到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而岳飞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在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其实,“高薪养兵”和“厚遇养将”的用意,在于使之乐于享受,而无政治野心。大凡历史上所谓的“岳家军”、“戚家军”或“杨家将”等名称,都是当权者所不愿意看到或听到的,而其首领均下场悲惨。宋高宗为了赵家政权的稳固,有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平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颇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难怪岳飞死后有悼诗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再加上南宋一味偏安,一心议和,金兀术又有“必杀岳飞而后可和”之言,岳飞必死无疑矣。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岳飞之死,为高宗所为,秦桧乃帮凶。岳飞之死,非纯是“抗金”,实为“干政”也。在中国,一个有见识的人物不但常不得志,而且常有杀身之祸。为什么?因为在统治者心里,他自己是最有见识的,别人只要按自己的意志办就行了。因而,历来的大臣在提意见之前,常常要揣摩皇上心理,既要态度谦恭,又要说话动听。因而,极难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统治者常常由不愿听意见,发展到建议也不愿听。臣子们看皇帝不愿听,自然也就不愿说。不发表意见也一样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谁还愿没事找事呢?再加上说真话常常倒霉,也就没多少人敢讲真话。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说话了。乃至有人总结当官的诀窍,竟然是;“多磕头,少说话而已”。如此心态,怎能不万马齐喑?怎能不良知泯灭?可人们的内心终还有自己的是非,于是就造就了许多口是心非的人物。口是心非人物的滋生固然与这些人物本身有关,可统治者终究难辞其咎。恰恰是统治者自己造就了这些人物。这样的人多了,民族精神将受到斫伤、扭曲,一个精神扭曲的民族,还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当再有强虏来寇时,还有人发出“还我河山”的怒吼吗?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岳飞冤死案】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岳飞冤死案 小编为您整理岳飞冤死案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