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新余市介桥古村景区

时间:2024/11/17 11:50:2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别名: 新余市介桥古村,新余介桥村,分宜介桥村,江西省新余市介桥古村景区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全天
  • 旅游景区级别: 3A
  • 所在地/隶属: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介桥村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介桥村位于分宜县城南面,北距县城中心区2公里,南临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北接天工大道直接沪昆高速公路分宜出入口仅3.5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800余人,九成以上属严姓。

介桥村保留着连片明清赣派建筑,村里现有毓庆堂、进士第、大夫第、余庆堂等古建筑保存完好。

介桥村为一代权臣严嵩的故里,历史悠久,声名远扬,素有“方伯世家”、“八世一品”的美称。2009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3月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2018年11月,获得中国生态文化协会“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

景点景观

介桥村内尚存的历史古迹有毓庆堂、瑞竹堂、时中堂、进笏堂、爱新堂、世德堂、进士第、科甲第等古建筑群,毓庆堂内还保存着嘉靖帝手书、严嵩手书的原制匾额等文物,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村中古建筑大多建与明清,错落有致‘宛如迷宫,古砖与青苔相称颜色分明,可惜很多由于无人居住破败不堪,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现已认定为文物进行保护。

万年桥

(不在村内):

分宜万年桥,又名万岁桥,俗称东门桥,横亘于新余市分宜县钤阳湖南部,新余市分宜县境内,全长384米,通宽7.68米,是一座拥有11孔的大型石拱桥,也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明军进剿倭寇取得重大胜利,寇首相继落网,一时献俘京师,君臣同贺!趁着这喜庆的气氛,分宜百姓通过严世蕃致函其父严嵩,倾诉因为城东清源古渡浮桥的经常损毁所带来的不便,请求改建成石拱桥。严嵩概然允诺,一面派严世蕃赶回分宜,在清源石渡东边选定桥址;一面亲赴江浙考察桥型,聘请工匠,购置石料,以大船装至樟树,再换装小船溯袁河运回分宜。整个工程始于该年九月,次年六月竣工。耗银二万余两。新桥落成后,取名为万年桥。据严嵩撰写《分宜县万年桥记》所载:“斯桥曰:‘万年桥’以无忘天子之恩,以仰祝万寿与天地相为无穷焉!”从构造上看,万年桥可分为面、身、基三部分。桥基由10座千枚岩石垒砌的桥墩组成,每墩皆嵌有风格粗犷的吸水兽。从桥墩迎水面呈锥状尖挺的分水金刚雁翅墩,既奇伟挺拔,予人以艺术上的审美悦感;又分滔析浪,减缓了河水的冲力,巧妙地发挥了桥基的自我保护功能,使得桥休经历四百三十三个春秋的风风雨雨而安然无恙。桥面宽阔平整,铺着大青石板,两翼护以望柱与栏板连环相扣的石栏杆,栏板上琢以珍禽怪兽和奇花异草,栏杆两端衔有两对抱鼓石,恰好与桥头的两对石狮背脊相对,而在桥北约五百步处,有一尊石雕赑屃,(传说中龟石。相传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叫赑屃,形似龟,力大无比,好负重。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的形状)驮着高2米、宽1米、厚0.3米的《分宜县万年桥记》碑。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严嵩曾孙──参将严云从重建碑亭。乾隆七年(1742年)桥侧石栏倾移,分宜介桥严姓合族重修。1921年分宜县集资重修第三孔。1946年,桥南第四墩塌石过半,分宜县参议会拨款100万元修缮。1958年兴建江口水库,分宜县城乔迁新址,万年桥便同老县城一起被淹没了!后来,为了勘测或通航的便利,有人将跨度14.4米的中拱炸毁。令人欣慰地是:每当枯水季节,万年桥那悠长的身躯便全然探出水面,这种海市蜃楼般的妙趣,这种饱经沧桑的残缺之美,使之成为游客竟相凭吊的胜地!1988年11月17日,出席“严嵩与明代政治学术讨论会”的国外外学者,慕名游览了万年桥。笔者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有幸一饱眼福。学者们或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或独步桥头,凭栏长啸,似乎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怀古幽情,回味它及它的建造者往日的尘梦!

严嵩洞

(不再村内):严嵩洞位于新余市分宜县西南十里,袁河之滨,在群山竟秀之中,深邃石洞,入其洞,观其景,状其形,附以情,真有这种梦中游的味道。内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内有石仓、石阁、石磨之类,晋、宋人在深邃处有题字。除第一室外,其他各室、穴窈邃幽暗,没有照明不能进去。四壁叠石险削嵯峨,空间由下而上渐渐缩小,像个倒竖漏斗。到上约十来丈顶端,只剩一个小孔,漏出一线日光。洞之顶,还有一个小洪阳洞。洞口非常狭隘,里面却豁然旷广,可容千余人。古人称它为“古今胜迹”。这个洞,当地人叫严嵩洞,而旧志称之为洪阳洞。说它是洪阳洞,是说东晋道家葛洪、娄阳二人曾先后在这洞里修炼过,便取二人名字而名洞。

毓庆堂

毓庆堂位于中国江西省新馀市分宜县介桥村,从初建至今大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二○○五年四月新余市人民政府公布毓庆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由介桥严氏第九代世祖严仲恭所创建,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曾经过三次缩前扩后地大修。毓庆堂分上下三进,其中中进、上进厅基本保留古迹原貌,地下的方砖和厅中的木柱均为古迹。上进经过仿古修缮基本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模样。毓庆堂外墙门楼,上书“方伯世家”,两侧为清乾隆朝宰相朱轼考察介桥村时留下的一副楹联:“介水流长,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据老人们介绍,在1944年前,毓庆堂内仅牌匾就有124块之多。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古迹,都悬挂在此。其中包括嘉靖御笔,史可法、刘统勋、袁世凯、戴季陶等历史名人的真迹,“藩侯官邸”、“宰相神龛”、“廉石”以及朝廷诰封、名流楹联等。

近两年,在严嵩研究会的捐资修复及大力寻访下,上进古祠得以复原,20多块古牌匾被重新找回。修复后的毓庆堂上进厅除保持1949年前的红漆木门、毓庆堂门额、严孟衡严嵩严云从三人进士牌匾、举人牌匾等原貌外,还新增了介桥村史、介桥八景等20幅镏金镌刻图。

严嵩史料馆

位于毓庆堂后的是严嵩史料馆,内有严嵩像、严嵩手迹及有关文物、碑刻100块,记录了他一生87年里为官之后每年每月每日的事迹。严嵩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字惟中,号介溪,别号勉庵,时称严分宜,位居明朝辅臣20多年,一生经历明朝五代皇帝。他5岁入私塾,8岁有神童之名,19岁中举,26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任侍读,63岁拜相入阁,83岁退休回归故里,86岁遭遇儿杀抄家之难,享年87岁。其一生的生、死、钤山隐读等重要时刻的共40年时间,是在分宜度过的。著有《钤山堂集》、《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直庐稿》等近200万字的书稿。

瑞竹堂

有601年历史。据传为严嵩上溯第七代祖所创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房前有一片秀美可观的竹林,严嵩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文——《瑞竹园记》,收录在他的《钤山堂集》中。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瑞竹堂仅剩下这半堵断墙。就在这堵两米多高的断壁残墙上,存着一个至今未解的百年之谜。在这堵断墙上,有一幅半身大象雕塑。这幅雕塑十分精美,惟妙惟肖,如一头大象从门外奔入,刚进半个身子,两腿和象鼻的动态呼之欲出,十分生动,非一般民间艺人所能为。众所周知,在我国江南一带是没有象的,人们也难看到象,当地其他民居建筑上也均未出现象的图画和雕塑,那为何在严嵩的故居处出现大象的雕塑呢?这与严嵩做内阁辅臣半夜直(值)庐受大象袭击有关吗?

明嘉靖皇帝好斋醮道教,移居西苑后内阁辅臣须轮班直(值)庐,时刻准备传唤询问解答。嘉靖十九年(1540)农历二月十五日深夜,严嵩正在“直庐”当班,忽然,一头大象撞破门闯了进来,围着床咆哮跺脚,情形十分危急。严嵩吓得坐在床上,心里默念着“渡汉江事”(程伊川的一首诗)。过了很久,养象的人才赶来把象牵走,一场虚惊总算过去。当夜,严嵩便写下一首诗《纪象入室事》:独宿直庐逢象斗,忽来入室绕床鸣;平生危险更尝遍,事合惊时亦不惊。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江舟几复心无怖,记取程家主一翁。通过此诗,可见这件事在严嵩一生中印象十分深刻。这大象图是否为事过几年后,严嵩重修瑞竹堂时把它塑在故居墙上的?几百年后,严嵩故居墙上的大象图仍是个谜,但关于大象的传说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严氏祖公墓

严氏祖公墓在村中古樟下,是村中唯一保护最完好的古迹。经过几次重修,现已围墙铁门拦之,里面还存放了从严嵩曾祖、祖父、父亲墓前被人盗挖遗弃的汉白玉无头石人石马4座。

宋元古樟树群

鸟声啁啾、古朴苍翠的宋元古樟群是身处城郊介桥村独有的风景。在上世纪7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著名园林专家吴人伟专程考察该村时,统计有40多棵。后来在修铁路、建新房过程中,遭受了几次人为砍伐,现只存20多棵,最集中的樟树群在村西村委会大院旁,最大最久远的是村南的“樟树王”,有近千年历史。该树最大直径4.2米,树冠避地面积约1亩,要八九个成人才能围抱。村西古樟群曾是严嵩曾孙严云从反清复明时,回乡组建勇士队练兵用的哨院。

千年古井

村内还有一口永不干涸的浅水古井。古井位于毓庆堂东北角200米处,与毓庆堂同建并与上进地底下的泉塘相连,两旁凹陷的青石板上展现着它6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边环境水流良好时,还能看到从泉塘中游出的没有晒过太阳的白鲶鱼,使古井充满了神秘灵异色彩。周围还有与它同年代的八口古方塘及一条名曰“介溪”的小溪流。

实用信息

旅游信息

介桥村位于分宜县城南面,北距县城中心区2公里,南临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北接天工大道直接沪昆高速公路分宜出入口仅3.5公里。介桥村靠近县城,在县城做3路公交车即可直达介桥路口。

历史沿革

分宜县介桥村,坐落于分宜县城郊东南角,背倚袁岭,面临省道清萍公路。介桥又名介溪,“介桥”一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907年~960年)毛文锡撰写的《茶谱》“……袁州介桥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烹之有绿脚下……”

如今的介桥自然村几乎都是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据村中老人介绍,介桥严氏始祖严季津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从福建邵武来到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做官,而后定居袁岭北麓的“打铁坑”,即现在的大连坑自然村。至第四代严大华迁至介桥村西面的坑头,到第六代严洪伯才逐渐形成现在的介桥村,距今900多年。介桥村曾一度人文蔚起,历代科甲蝉联,英贤辈出。

荣誉及其他

所获荣誉

2010年2月,介桥村通过国家AA级风景区评审。

2021年1月11日,入选第二批江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历史名人

介桥村出过7名进士和20余位举人,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严嵩也出自该村。介桥村几乎都是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据村中老人介绍,介桥严氏始祖严季津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从福建邵武来到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做官,而后定居袁岭北麓的“打铁坑”,即现在的大连坑自然村。至第四代严大华迁至介桥村西面的坑头,到第六代严洪伯才逐渐形成现在的介桥村,距今900多年。介桥村曾一度人文蔚起,历代科甲蝉联,英贤辈出。介桥村累计出了7个进士,其中严嵩一家就有3人,即严嵩高祖严孟衡、严嵩、严嵩曾孙严云从。据《介桥严氏家谱》记载,在明朝科举考试大力扩招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天启元年(1621年)的200年间,当时全村八代男丁总数511人中,154人获得秀才以上称号。因严嵩与其曾孙严云从都贵为一品隆及亲人,使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达8人之多,所以该村又有“八世一品”的美称。

严嵩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其子严世藩代笔,严世藩极为擅长写青词),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严嵩虽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但在家乡分宜县还是受人尊敬,这跟其在家乡做的一些善举有关。至今有分宜本地学者认为严嵩的坏名声有很大一部分是其在倒台后被政敌所黑,其实大部分为儿子严世蕃所为)

严世蕃

严世蕃(1513—1565)号东楼,明朝嘉靖皇帝的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不是经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借他父亲的光,先入国子监读书,后做官,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左侍郎。据说,严嵩长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声音又大又尖,很符合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可是,严世蕃的长相和他爹却一点相似的地方都没有,“短项肥体”,果然是富家公子气象,只是可惜一目失明。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

严孟衡

严孟衡(1385-1446)字平(草字头加奄),亦字衡中,严嵩高祖是也。一生勤奋俭朴,刚正不阿。他个子魁硕,秉性峻洁。他永乐九年中举,十三年(公元1415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随授山西道监察御中。他一身正气,按法办事,一些朝廷大官有不法行为,敢于上蔬弹劾,故所在官吏不敢为非作歹,一些正派的官员则慕其风采。

严云从

严云从分宜县在科举史上唯一中选的一位武进士。严云从是严嵩的曾孙,是严世蕃第二个儿子严绍庭的二子,字伯龙。明万历16年(公元1599年)七月二十日出生,清初顺治帝(顺治十三年)作《表忠录》褒杨继盛之忠、斥严嵩之奸的第二年,即公元1657年二月二十九日就怨憾而逝,享年59岁。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新余市介桥古村景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新余市介桥古村景区 小编为您整理新余市介桥古村景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