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东北电力大学石头楼

时间:2023/8/22 20:48:1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东北电力大学石头楼即吉林省第一所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旧址,因为楼体墙壁均为石筑,故人们称之为“石头楼”。石头楼是国内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回国之后设计的第一件作品,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多年过去,石头楼虽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命运,但是仍保存完好。
  • 建成时间: 1931年07月
  • 所在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石头楼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回国之后设计的第一件作品。这一点是吉林市文物处文物调研员于海民在查阅梁的建筑学著作时发现的。石头楼现已被《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建筑史图说》多部权威著作收录。在东北电力大学,石头楼甚至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它是学校的核心。校领导的办公室就在石头楼的主楼。

石头楼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80多年过去了,石头楼虽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命运,但是仍保存完好。经过东北电力大学几代人的细心呵护,使这座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保存了原有的风貌,让后人能够亲眼目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不朽之作,领略梁思成先生的设计风采。石头楼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建筑的本身。另外,这个吉林市乃至吉林省第一所高等学府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更使这石头楼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建筑设计

牛尚侃是东北电力大学的一位老教授,81岁。1949年东北电力学院创建之初,作为专职教师,牛教授被聘到东北电力大学(当时是长春机电高职),与他同时来的还有4位老师,现在都没了。因为牛尚侃做了多年的教务处处长,因此他直接见证了石头楼的沧桑往事。

按吉林省立大学原来的初步规划,要设立文法和理工两个学院。文法学院下设教育系、法律系;理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后机械系因故未招生),规模包括预科,暂定为900人。校舍面积总计两万平方米,教学、生活各半,要求设计出特色,达到东北第一流。

据此,设计组共设计了包括三座石造办公、教学楼和一座学生宿舍以及实验室、汽车库、收发室、服务组、20栋家属宿舍,大小共28栋建筑物。“刚建成之时,也没有汽车,马车倒是不少。因此汽车库就是马棚,也有几间屋做马夫的房间。”

牛教授认为,石头楼打破了一般对这种类型建筑设计的常规,即主楼中矗,东西配楼对称,取得庄严和谐的做法,将三座石楼按海、陆、空三军的含意,象形飞机、军舰、堡垒的特点进行设计,并采取中式建筑和西洋式建筑结合的做法,使全部建筑实现了特异的色彩。“这在当时是一种突破,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外人看来,东西两座石头楼外观上差不多,但是牛尚侃却很了解这两座楼的细部。他说,东石头楼除了在一楼的东西侧各有一门外,在楼外的南北侧也各开了一个门,象征通往军舰前后甲板的通路,而且在楼的东北角矗立着一根高达36米的烟筒,象征军舰的烟筒,并且除在二、三楼的走廊的两端(即一楼南、北门的上部)为了照顾走廊的采光照明,设有较小的采光窗外,南北山墙的其余部分全部封闭,不再开窗。而西侧石头楼则仅在东西两侧开门,南北两侧不设门,并在南北山墙上按全楼统一标准设置大型采光窗,同时在一、二、三楼走廊的南北两端也按同一标准开设明窗,象征堡垒。中间主楼的设计,则使门厅部分朝前突出,象征飞机的首部,两侧办公用房象征机翼,中间礼堂和图书馆则垂直向后延伸,模仿机身,在飞机的尾翼部分,梁思成只在图纸上画出了轮廓,并注明作为图书馆藏书库的扩建部分留归后期建设,“1989年在东北电力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这里才扩建完成尾翼。”

全部建筑采用了大块花岗岩材,增加了威严庄重的感觉,而在楼的顶端和女儿墙部位,加装了石砌斗拱花纹,门柱上部按中国建筑风格安装石雕螭吻,使整个建筑增添了明快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印象。主楼的门厅部分则设计得堂皇古朴,云拥护栏的圆形柱头上设有节日布置盆花的位置。

在石头楼中间广场的中心位置,设计了一座喷水鱼池,构成了小型庭院,将全部建筑联系在一起。在牛教授的印象里,当时吉林市西郊房屋稀少,三座石楼建成后,巍然鼎立,加上松江龙蟠、北山遥拱,形成了气度恢宏的校区景色。

建设沿革

沧桑数十载

整个校区建成后,80多年来,几经变易,先是吉林省立大学于1929年8月20日在校长张作相、副校长李锡恩的主持下正式开学。但由于新校舍正在兴建,招收的文法学院学生,法律系、教育系本科生各一班,专科生两个班和原法政专门学院法律科学生两个班,暂在原法政专门学校原址(原裕华染织厂位置)学习,理工学院招收的土木工程系本科生一个班和预科两个班,暂在北大街南端的临时校舍(现已拆除)学习,并曾一度借用原市一高中校舍上课。

1931年7月校舍竣工。但启用后不久,“918事变”,吉林省立大学停办。伪满时期,1932年初,吉林省第一师范学校迁入本校舍,1934年改办为高等师范学校,1938年又改名为“国立师范大学”,1945年,“8?15”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师范大学停办。光复后,八路军进驻吉林,于1946年初恢复了吉林大学,对接收的大学生组织政治学习和培训工作。1946年6月,国民党占领吉林市,成立了“长白师范学院”。1948年3月8日,吉林市解放,又重新恢复了“吉林大学”。1948年6月,原在佳木斯市的“东北大学”迁入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学校改称“东北大学”。1948年10月18日,长春解放,“东北大学”陆续搬迁,到1949年初,全部迁往长春成立了师范大学。

其后吉林省曾利用本校舍开办了省委党校。

1950年初,经东北局决定,“东北工人政治大学”由沈迁吉,在本校址开办。一年后的1951年夏,东北工人政治大学又迁回沈阳,将本校舍交给吉林省军区。1955年5月,吉林省军区伴同省委、省政府迁往长春。长春电力学校将校舍与吉林省军区在吉房舍对调,迁来此地,改名吉林电力学校,并于1958年8月升格为高等工科院校,改名为“吉林电力学院”,于2005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虽然历年也稍有兴建,但总的面积不大。学院的教学活动,还基本上是围绕着三座石楼为中心进行的。

“文革”风雨中

在“文化大革命”中,石头楼也同样经受了“战斗的洗礼”。造反派认为楼上的螭吻有反革命的嫌疑,遂用水泥涂上,喷水鱼池被拆除,建成了毛主席像。学院成为武斗据点,有两派红卫兵,一个是八一三,一个是井冈山,在此进行武斗。井冈山红卫兵在北山炮轰石楼。“主楼东北角现在还能看到炮轰的痕迹,许多地方的小白点就是当时用炮轰的结果。但是石楼确实很结实。只是东侧石楼烟筒上的维修铁梯被炮弹毁了,有一段翻卷起来高悬半空。现在这个烟筒也没有什么用了,但是为了保持建筑的完整,学院没有拆。”

就在这一期间,学院负责维修工作的同志曾因三座石楼防水层破坏、一楼严重漏水问题、“进到地下室都得趟水了”,去北京请教原设计者――当时关在“牛棚”中的建筑工程部梁思成副部长。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情况生疏,他表示爱莫能助,但抚摸着学院带去的具有他本人签名的图纸,他仍感慨万千地表示,在他参加过的大量建筑设计中,对这份带有青年豪气与几分稚气的最初作品还是颇有偏爱的。可惜这个原来一直保存在学院档案室的图纸现在已经没有了。

载入建筑史

作为文物调研员的于海民对于建筑很有研究。石头楼也是他研究的课题之一。于海民从建筑专家的角度分析了石头楼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他认为石头楼平面布局呈品字形,这种平面布局颇具东北满族民居三合院风格。主楼、东、西配楼皆用长方形花岗石砌成,总建筑面积为9222平方米。主楼平面略呈“T”字形。东、西配楼式样相同、面积相等且相互对称。顶部均为人字形屋脊,南、北两侧置门。三栋建筑摆脱了屋顶的繁琐,并以现代的手法处理粗石。主楼的全部和东、西配楼的中间部分以粗花岗石饰面,上部两端以中国清代传统建筑的琉璃螭吻形象结束,窗间墙做中国传统木结构八角形处理,柱上端露出枋头,承接檐口的仿我国古代北齐天龙山石窟(山西)的一斗三升、人字拱装饰。这些不同时代的古典细部装饰,处理巧妙、组合融洽,在富有中国传统式样的简洁中,透出现代建筑的趋向,将立面装饰得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同时含有很强的文化韵味和中国精神。“吉林大学”――石头楼的设计,与梁思成、林徽因1932年共同设计的“北京仁立地毯公司”的思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表现出设计者期望中国建筑走向现代化的追求。

于海民认为,上世纪30年代末,一种向国际化过渡的“装饰艺术”作品在中国出现,引起了中国建筑师的注意和社会的兴趣,从而出现了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于海民认为石头楼就是其中典型的早期作品。

文物处的王立明处长认为石头楼是吉林市保存得较好的文物。1999年,这里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东北电力学院资产与后勤处副处长甘凤林介绍,2003年和2004年对石头楼的维修费用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元。这部分资金一部分是财政支出,一部分是自筹资金。正是文物处和东北电力学院的文化保护意识,才使石头楼完好如初。

2010年暑期,东北电力大学对石头楼进行了整修,将窗子焕然一新。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东北电力大学石头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东北电力大学石头楼 小编为您整理东北电力大学石头楼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