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香山静宜园

时间:2023/9/25 4:41:4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香山静宜园,是一座融天然、历史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其园林理水充分因借天然林泉之灵气,运用丰富的理水手法,赋予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出湖、池、溪、瀑等多种形式的水体,营造出山水相依的诗情画意般意境,可以说香山静宜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

  • 门票参考: 淡季5元,旺季10元
  •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海淀区买卖街40号香山公园内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这座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园林包括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占地约153公顷,园内的大小建筑群共50余处。

景点景观

静宜园的园林布局有别于其他园林。景观以山为主,景点分散于山野丘壑之间。香山的景点可划分为三个景区,即东北景区、东南景区,西北景区。

东北景区

此区景点不多,仅包括昭庙、碧云寺和正凝堂及眼镜湖。北门附近有小湖,水面被分为二,形似眼镜,故名眼镜湖。湖北岸山坡叠石造景,一虹流泉由山洞流出,形成小瀑布,有“水帘”之称。它的北边有香炉峰,顶峰有两块巨石,形如香炉而得名。由眼镜湖往西,可达正凝堂。这是一座水庭园林,即见心斋。这个景点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几经修缮,是香山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院内山石、廊榭、楼阁参差错落,转折有致,布局活泼,古松翠柏掩映其间。

见心斋倚别垣之东坡,地势西高东低。园外的东、南、北三面都有山涧环绕,园墙随山势和山涧的走向自然蜿曲,逶迤高下。园林的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以建筑围合的水景为主体,西半部地势较高,则以建筑结合山石的庭院山景为主体。一山一水形成对比,建筑物绝大部分坐西朝东。

东半部的水面呈椭圆形,另在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的水口,宛若源头流水无尽之意。随墙游廊一圈围绕水池,粉墙漏窗极富江南水庭的情调。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带周围廊北侧以曲尺游廊连接一幢楼房,坐北朝南,则是登临西半部山地的交通枢纽。水池的东岸建一方亭,与见心斋隔水相对应,但稍偏北,便于观赏西岸之全景。

西半部是建筑物比较集中的一区。一组不对称的三合院居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北厢房即作为东西两部分之间交通枢纽的楼房的上层。三合院的北侧为两层的畅风楼,前临山地小庭院,既是全园建筑构图的制高点,也是俯瞰园景和园外借景的观景点。南侧和西侧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为中心,点缀少量山石,种植大片树木。

昭庙位于见心斋东南,只一桥之隔。清乾隆帝为迎接西藏班禅来京“祝厘”,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香山择地建宗镜大昭之庙,通称昭庙。庙门东向,门前小广场建琉璃牌坊一座前殿三开间,位于台上,绕东南北三面上下凡四层。其西为清净法智殿。其后为红台,亦四层。庙后山坡上建有八角七层密檐琉璃塔一座,下层为砌石基座,每面刻佛像一尊。塔形与承德外八庙的琉璃塔相似。

东南景区

此区是香山静宜园的主要景区,也是宫廷区所在。香山二十八景中,本区占十多处,主要景点和园林建筑有虚朗斋、双井、香山寺、绿云舫、璎珞岩、翠微亭、丽瞩楼、青未了、栖云楼、来青轩、驯鹿坡等。静宜园东宫门外设城关二座,关内东西各立牌坊两座,中架石桥,下为月河、渡桥,宫门五开间,左右朝房各三间。入宫门迎面为勤政殿,殿前有月河,殿倚山而筑,五开间,南北设配殿。宫门区西南不远,有虚朗斋,现改建为香山饭店。

香山寺位于香山南麓,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名永安寺,又称甘露寺,乾隆时改称香山寺。寺门东向,前有牌坊、古松掩映,有“听法松”一景。山门内有婆罗树,南北设钟楼鼓楼,上为戒台坛,内正殿七开间,殿后厅堂名眼界宽,后有六会楼三层,后山上有楼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势而建,层层而上,正中百步石级串联着五座大殿,很有气势。寺毁于庚申之役,遗址上尚存大石屏一座。

双清在香山寺以南山腰中,原有两股清泉,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双清”二字。

西北景区

有玉华岫、森玉笏、香岩室、霞标磴、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隔云钟等景点,有朝阳洞和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还有阆风亭和多景亭。西山晴雪位于香炉峰下,地势开阔,可一览全园风光。森玉笏位于西山晴雪以东。山坡上,一块巨石峭然耸立,石上刻乾隆书“森玉笏”三大字。此处山势与四境不同,横峰侧岭,奇涧曲径,峻峭石峰,嵯峨争立。乾隆作诗赏曰:“冈纷合沓、峻岭郁嵯峨、俨若千夫立、森然万玉罗,色无需藻绘,坚不受砻磨,山伯朝天阙,圭璋列几多。”

玉华岫踞森玉笏不远。在森玉笏东北半山上有玉华寺,山门东向,正殿三开间,殿西南的厅宇便是玉华岫,其东为皋涂精舍。

芙蓉坪所在地势很高,与西山晴雪处于同一高度,暑天凉爽,四周丛林密茂,院内种有青竹,环境幽静。

实用信息

开放时间

春秋季:4月1日至6月30日6:00至18:30

夏季:7月1日至8月31日6:00至19:00

冬季:11月16日至3月31日6:00至18:00

门票价格

淡季票价(每年11月16日至3月31日):成人5元半价2.5元

旺季票价(每年4月1日至11月15日):成人10元半价5元

碧云寺:每位10元(不售半价票)

索道:平日单程每人80元,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单程每人100元,儿童(1.2米以下)单程每人20元

历史沿革

静宜园是曾经存在于北京西山余脉香山上的皇家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在清乾隆年间建造完成并定名,后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浩劫中损毁,1913年成为辅仁大学发祥地,现在是香山公园。香山和静宜园是三山五园中的一山和一园。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香山建成,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在寺旁建有行宫。

金章宗时期,在此处建有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潭水院。

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在香山寺附近营造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扩建香山行宫

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

乾隆十二年(1747年),香山行宫更名为静宜园。

1913年秋季,英敛之在静宜园创办辅仁社,招收教会青年入学,是为辅仁大学之前身。

作为“二十八景之首”的是勤政殿。勤政殿位于今香山公园东大门内,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2年7月,国家投资一千万人民币复建勤政殿,2003年,勤政殿正式对游人开放。

静宜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遭受外国侵略军的焚掠、破坏之后,原有的建筑物除见心斋和昭庙外,都已荡然无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树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仍然美不胜收。春夏之际,林木蓊郁,群芳怒放,泉流潺潺;秋高气爽之时,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尤为引人入胜。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香山静宜园】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香山静宜园 小编为您整理香山静宜园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